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有大量典故性成语,本文从阐释学理论出发,对其翻译进行了研究探讨。发现:杨译本对这些典故性成语基本采用异化译法、直译法和语义译法;霍译本基本采用归化译法、意译法和交际译法。但是无论哪种译法,两译本对这些典故性成语都采用了阐释的方法。而在阐释学翻译观中,理解是翻译的核心。只要读者能理解(虽然效果略有差异),哪种译法都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3.
典故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难点之一,图式理论为译者成功进行典故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图式理论认为,有效激活译语读者的相关文化认知图式是进行典故翻译的关键。本文以图式理论作为框架,分析杨宪益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所采取的典故翻译策略并指出其得失。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泰译本的研究在国内外学界极少,运用翻译美学理论,从音韵、意境、形式等方面将泰译本《红楼梦》回目与原著回目进行观照对比,探究在中泰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语言符号转换过程中的美学传达。研究发现,泰译本《红楼梦》回目翻译注重字斟句酌忠实原文,力求重现古典意境,重视对原文本的阐释,又因受到文本内外相关不可译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少量错译、漏译。  相似文献   

5.
裴钰 《社区》2009,(23):39-41
《红楼梦》不仅属于我们中国人.还是属于世界的。早在1830年,《红楼梦》就有了第一个英文译本,当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John Davis翻译了《红楼梦》第3回的片段。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英文节译本。《红楼梦》的国外传播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文化翻译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红楼梦》三个较好的英译本,就原文中某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三个译本在文化翻译上异同的形成原因:译者的知识学养、译本出现时间以及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红楼梦》的影响最大的两部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为例,讨论了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文化信息的重要性。相比之下,杨译本多采用异化的译法,霍译本更倾向于归化的译法。虽然译者在翻译中遵循了不同的指导原则,但他们传递原文中所承载着的文化的使命却是相同的。译者只有深刻理解并有效表达深层文化信息,才能完成文化传递的任务。这也是衡量文学名著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大量的优秀的诗词,是大观园这个特足背景下的严物,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非常成功,但存在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不足.因此,译者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尽力减少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翻译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在上个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出现了两种俄文全译本,两种俄译本的主要翻译者都是В.А.帕纳秀克,但小说中的诗词翻译者则分别是汉学家Л.Н.孟列夫和И.С.戈卢别夫。文章对这两种俄译本中的"金陵十二钗判词"的翻译优劣进行比较,从典故、谐音、拆字等修辞手法以及版本方面探讨《红楼梦》在俄译过程中的艺术缺失和弥补手段。  相似文献   

10.
汉语是主题突出语言,主题句占有很大比重,而英语是主语突出语言,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谓语",汉英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作好主题句和主谓句之间的转换。《红楼梦》中的主题句层出不穷,怎样翻译好这些主题句,杨译本《红楼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范例。杨译本中主要采用了直译、意译、增译和减译等译法,对于翻译汉语主题句具有指导作用。研究汉语主题句的英译对于汉英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的辈分群姓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现有翻译均未能足够体现其文化内涵。目前较为完整而经典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都采取了音译法;杨氏夫妇译本采用的是威妥玛式拼音系统(同时附有零星附注),霍译本采用的是现代汉语拼音系统。两个译本均未对《红楼梦》中辈分群姓名的丰富文化内涵加以呈现。基于文化翻译论,为有效呈现《红楼梦》中辈分群姓名的丰富文化内涵,可采用如下翻译策略:音译加附注(如脚注、尾注)形式;在辈分群姓名的音译旁附上其汉语姓名;在译本的序或跋中给出辈分群姓名翻译一览表,对其文化含义系统地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2.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杨宪益与霍克斯两位译者在翻译《红楼梦》中典故时所采用的技巧并讨论影响他们使用不同技巧的因素,以便为翻译理论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释名场合,是指小说中对于人物名称的来历给予解释的场合.在释名场合下,汉语人名本身的字面意义得到凸显,同时由于这些字面意义与中国文化的某个方面,小说情节发展的某个阶段发生关联,从而对译者的翻译能力提出挑战.本文以《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为蓝本,分析释名场合下《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的案例,总结释名场合人名翻译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为今后翻译中对同类问题的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俗语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目的论,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在《红楼梦》的两个优秀的全译本(杨宪益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中,不同的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要求,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一直以来被公认是最完整地道的宏篇巨制翻译。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文本的文化内涵表达都是恰当和准确的。本文就杨译本《红楼梦》中的借代修辞格进行讨论,主要以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归化和异化进行分析,揭示杨译本中关于借代的巧妙处理,为翻译界同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人名的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杨译本本着忠实于原著的精神,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力求把原著中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传达给译语读者,而霍译本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尽量减轻原语文化知识对他们的压迫感,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完整与足量是判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的重要标准,因此,两译本虽各有巧妙之处,但或多或少都有欠额翻译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的文学经典,《红楼梦》已经在异域文化里广泛流传。而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的两个全译本堪称经典之作。两个译本风格迥异,却获得了共同的赞誉,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文章试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两译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目的不同对两译者在翻译中处理文化词上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邦斯尔完成的《红楼梦》120回英文未刊本,是《红楼梦》英译史上第一个英文全译本。译者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肯定《红楼梦》的伟大艺术价值,在翻译中恪守“完整翻译”这一原则,力图尽可能完整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体现了“反常的忠实”这一翻译策略。不过,其“一字一译”的翻译方法,也影响译作的可读性。结合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对该译本作出客观评价,有利于正确认识该译本的成绩与不足。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红楼梦》仿词的艺术特点;通过比较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在仿词翻译中的不同风格和取向,探讨了《红楼梦》中义仿词、音仿词、综合仿词翻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科米萨罗夫提出的语用适应理论,要求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语用适应性的调整,使译作的语用影响与原作一致。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帕那休克翻译的《红楼梦》俄译本在俗语俄译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语用适用策略,即保障对等理解、传达情感效果、完成“翻译外最高任务”等原则,较好地表达了《红楼梦》中俗语所蕴含着丰富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