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石头记》作为晚清的一部重要小说,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旅行叙事,小说同时使用了晚清最为常见的"乡村—城市"之旅、南北之旅、乌托邦之旅三种旅行模式来描述主人公贾宝玉的行程。不难看出,上述旅行模式之间存在着一种顺次递进的逻辑关联,它们不仅连贯地描述了主人公的游历过程,还动态地表现了旅行者精神世界与思想认识的升华过程。生逢衰世的作者也正是借助小说中的旅行叙事,利用文学这一形式阐释了自身的国族想象。  相似文献   

2.
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一位女士的画像》不同于传统的叙事小说,作者采取描写人物生活中的某个时刻及其内心活动来代替传统小说中的顺时性、直线性叙述,从而体现出现代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空间化。通过探究亨利.詹姆斯小说的叙事空间的运用技巧,分析小说中的空间运用及其审美功能与叙事功能,进而探讨詹姆斯式叙事方式所具有的现代风格。借由空间在现代社会中占有的极大的重要性,来探寻处于变迁社会下的人们对自身处境的思索和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短篇小说《中国旅行计划》、《美国魂》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中,桑塔格对各种叙事技巧进行了创造性实验。对女性主义叙事学中所区分的"个人型叙事"、"作者型叙事"和"集体型叙事"三种声音的创作和利用是桑塔格在这些短篇小说中最为成功的叙事技巧。通过对这几篇代表性小说叙事风格进行探索性的实验,桑塔格不仅在小说的主题上,也在其叙事上成功地表达了她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她对如何构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关注,她代表的二战后美国青年一代(尤其是女性同胞)及疾病患者(尤其爱滋病患者)集体说话的愿望,以及她作为战后美国女性作家对作者地位和叙事权威的渴求。  相似文献   

4.
亨利·詹姆斯将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在建筑、绘画、园艺等领域中流行的画意书写美学理念跨媒介性地运用到了小说叙事中。以詹姆斯的《波音顿的珍藏品》和《阿斯彭文稿》为例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詹姆斯画意书写的创新之处。研究发现詹姆斯在这两部小说叙事中借鉴了画意书写派常用的透视缩短、色调对比以及衰败古旧的理念,把小说创作成具有双重视角张力之美的、透露着浪漫主义感伤情愫的画作。画意书写是詹姆斯尝试图像叙事的重要表现方式,他突破了传统画意书写以自然景物为中心的做法,转向人文场景,专门探讨人与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华裔作家赵健秀(Frank Chin)在其后现代小说《杜老鸭》(Donald Duk)中,艺术地移植了儒学的"天命观",并以此为伦理基础塑造杜老鸭这个崇尚血性和复仇的华裔文化英雄形象。本文借鉴萨义德的旅行理论,分析儒家的"天命观"思想如何随中国经典"旅行"到美国,并在美国东方主义的历史语境下,如何成为赵健秀在小说中阐释为其反叛伦理的基础,并以此重构他心目中理想的华裔身份和形象。  相似文献   

6.
米歇尔·德·克丽丝尔(Michelle de Kretser,1957-)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旅行的问题》(Questions of Travel,2012)是她的第四部小说,这部小说获得了2013年迈尔斯·富兰克林奖,作为一名移民作家,身份问题是德·克丽丝尔作品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将主要分析克丽丝尔《旅行的问题》中主人公的身份焦虑,探讨主人公如何试图在不断的旅行或迁移中构建自我的身份,寻求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原型批评的视角下,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在其成长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三个具有共性的阶段,即"受命出发——获得启示——最终回归"。美国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的小说《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就以这种原型的叙事模式讲述了旅行推销员鲍曼人生中的最后一次销售旅程。韦尔蒂将鲍曼心中对他人的映像作为反射现代人的落寞生活和苍凉内心的镜像;小说中的大量比喻和象征使读者得以更深刻地提取该作品的潜文本,进而反思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生活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好女人的爱情》中选择四个故事,分析她独特的女性叙事话语——仪式书写与旅行书写。对艾丽丝·门罗来说,仪式书写和旅行书写是赋予文本意义和阐发内涵的途径。她用仪式书写和旅行书写探讨了女性在现实中的主体地位、人生价值、现实存在以及自我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丰富了成长小说的内涵,拓展了女性叙事话语的边界。  相似文献   

9.
17世纪英国女作家阿芙拉·贝恩的《奥鲁诺克》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旅行小说,作家以欧洲的罗曼司和民族志为叙事模式,创造出英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高贵的野蛮人的文学形象。小说涉及的一系列前瞻性问题,诸如西方现代性的展开、帝国地理空间的扩张、不同民族和文化间的交往,以及文明/野蛮、主人/奴隶、自我/他者、“新异”美学的建构等,在我们这个跨文化交往时代里,有着持续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尤多拉·韦尔蒂的处女作《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描写了剧烈时代变革背景下美国南方社会普通人的生活形态和精神风貌。借助于空间叙事理论,从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角度探讨该小说的空间特征,通过这三重空间的并置与对比,呈现了南方社会畸零人无根、迷茫和孤独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3.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8.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从那些在历史和传统中一直被排除在主体和作者之外的群体--女性、黑人、被殖民者等等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作者之死"理论不适合他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主体,否定作者,而应该把被排斥的部分包括进来.不过正是因为"作者之死"理论,传统作者主体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弱势群体才得以在历史中发现自己的位置.而这种新型的作者主体追求并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