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歧视现象是伴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出现的。尽管在实行“计划用工”制度时期,也存在户籍歧视甚至政治限制等,但由于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因此并非劳动力市场意义上的就业歧视。市场经济赋予了用人单位招工用工自主权后,就业歧视现象也随之出现并演化。年龄歧视便是其中非常普遍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司法救济是反对就业歧视、保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最后屏障。司法救济程序大致可以分为案件受理、案件审理、案件裁判并执行等环节。针对案件受理,应从解释论角度对《就业促进法》第六十二条中的"劳动者"做扩张性解释,以扩大司法救济的保护范围;从立法论角度,应建立专门机构以推动公益诉讼。针对案件审理,未来立法应明确就业歧视的内涵,以便于法院审慎判断;举证分配方面则应适度加重被告举证责任。针对案件裁判,应建立较为全面的法律责任体系,尤其是完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和建立缔约过失制度。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就业变化农民工成为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新生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劳动力就业数量不断扩大,就业总量由1978年的4.02亿,增加到2006年的7.64亿。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因此,从就业总量的城乡分布来看,城镇就业处于稳步增加的趋势,就业量由1978年的9514万人,迅速增加到2006年的2.83亿人,就业人口  相似文献   

4.
算法的应用在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治理风险,由此引发的算法就业歧视问题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与传统大数据算法相比,当代算法的自主性更高,获取和分析数据的行为难以受控,使得歧视行为的发生更为隐蔽,给反就业歧视法律规制带来新的挑战。算法的不透明性与复杂性加大了就业歧视的认定难度,当前法律缺乏对劳动者数据赋权和对用人单位应用人工智能算法的限制。在今后实践中可考虑从扩大就业歧视标准认定范围、保障劳动者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和控制权、明确用人单位对算法应用的解释义务,以及调整举证责任和建立算法审查体系四个方面着手,逐步完善我国算法就业歧视规制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5.
李丹  王娟 《劳动世界》2010,(8):17-21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但是就业稳定性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在已有学者对就业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之上,尝试性地分析了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稳定性现状以及影响我国就业稳定性的几大宏观因素,最终得出近年来我国的就业稳定性有所下降这一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7.
反对就业歧视是澳大利亚反歧视法律中重要的内容。澳大利亚的专门反歧视法律一般对违法歧视行为有具体界定,并规定了法律实施监督机构(即反歧视专员和平等机会委员会或反歧视委员会)的设置,并且对有关违法歧视行为规定了具体的处罚措施。如果当事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受到歧视,他(她)可以选择向有关机构和个人投诉或采取法律诉讼等两条途径寻求解决。  相似文献   

8.
2012年7月,女大学生曹某以平等就业权被侵害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就业促进法》生效后第一个性别就业歧视案件,标志着对性别就业歧视的司法维权的开始。我国应对相关立法进行完善,通过建立反歧视的专门机构、完善歧视案件举证责任的规定,将招聘阶段作为反歧视的重点等举措来减少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9.
就业公平作为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事关社会公平公正的大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业和劳动者的切身利益。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保障就业公平愈显重要。现今对劳动者直接就业歧视的情况因立法的完善鲜有发生,但法律对于就业间接歧视的规定几乎是空白。因此,对就业间接歧视进行界定,分析我国目前就业间接歧视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此制度,对于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平等就业权是人权的核心内容之一。坚持公平就业、反对就业歧视,既是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要求,也是维护劳动力市场公正秩序的需要。自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加强反就业歧视立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近些年来,我国的反就业歧视立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一些新的立法越来越多地体现了反就业歧视的精神,一些既有的立法通过修订充实了反就业歧视的内容。但是,对应于就业歧视现象仍频发生的现实和不断高涨的社会诉求,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依然任重道远。内容亟待完善,实施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13.
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做出了卓著的贡献,然而他们在就业时却受到了种种不平等的待遇。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问题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和评析。  相似文献   

14.
15.
我国内外部劳动力市场深受二元体制的影响,呈现出劳动者群体固化性特征。劳动者权益悬殊,往往与劳动者的勤勉和能力关联不大。许多企业劳动报酬设计背离《劳动法》精神,同工不同酬现象较为严重。劳动立法在稳定性与流动性上左右摇摆,非典型用工劳动者法定权利设计过低,导致内外劳动力市场转换阻力重重。社会保险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从一定侧面为企业内外劳动力市场的转换形成不良影响。解决这些问题的总体思路是:既要建立公平的就业体制,也要修正不良的市场法律。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2006年7月28日四川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2006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保证《条例》的顺利实施,推进我省的劳动力市场管理和就业服务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实践资料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评价劳动力市场可以从市场景气、市场流动、市场匹配、就业质量和全面薪酬五个方面进行,每个方面下设若干指标项,并对这些指标在苏州市进行了实地验证,为今后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监测机制和方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遭遇的就业歧视问题特别强调,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不过,教育部的这个表态也引来不少质疑。首先,所谓的985、211的高校分级是教育部搞出来的,是这些制度造  相似文献   

19.
在公共政策越来越重视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背景下,本文展示了中国城镇居民近三十年幸福感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关键影响因素,旨在通过历史经验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多个数据和不同度量均指出中国城镇居民幸福感自1990年以来呈现U形趋势:20世纪90年代,幸福感水平逐渐下降;2000-2005年间,幸福感水平位于低谷;2005年后,幸福感逐年回升。宏观和微观证据均表明,就业状态和社会安全网等中国劳动力市场条件的演变可以解释幸福感的非单调趋势,也证明"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提升中国民众幸福感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0.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历经若干年的寒窗苦读,在走出象牙塔,迈向社会,期冀实现一番作为时却时常因就业歧视而在人生重要的转型期面临尴尬的境地.纵观就业现实,大学生愈加普遍地受到就业歧视已成为不争的实施,这不仅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还对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与和谐造成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成为了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谈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期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