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1931-1945年苏联对华政策中的两重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至1945年8月15日本宣告投降,中国人民进行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伟大斗争,当时与中国毗连的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积极支持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同时,在支持中国抗日的旗号下它又从事一系列不利于中国抗日事业、损害中国主权的活动,其对华政策突出地表现为进步性与非进步性、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两重性,显得扑朔迷离。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国内存在着国民党、共产党、日本帝国主义及其支持下的伪“满洲国”和汪伪政权三种势力,苏联对这三方的政策反映了苏联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不仅是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也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华政策的转折点。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在对日本侵华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同时,主动缓和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但在中国国内两大政治势力——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斗争中,倾向于支持中国共产党。1935下半年以后,由于对中国国内政局的进一步认识及苏联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发生微妙变化。及至西安事变发生,苏联对华政策急转,公开支持国民党,对中共施加压力,主张和平解决事变。苏联对华政策重心转到国民党政府方面,力促在中国形成以国民党为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3.
战后初期,在中国内战酝酿、准备和进行的整个过程中,苏联采取了与美国搞妥协,公开支持国民党,压制共产党的对华政策。这样一种对华政策,带有很浓厚的实用主义、机会主义、利己主义和大国霸权主义色彩。它既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造成了极大困难,也严重损害了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4.
传统伦理精华对建构公民道德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传统中华伦理之精华,是指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含有科学性、人民性和进步性因素的伦理思想及其规范。毋庸讳言,传统中华伦理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即使是那些从现代的眼光看基本上属于精华的部分,也仍然是瑕瑜互见,需要我们精心地加以选择、分析...  相似文献   

5.
解放战争时期 ,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扶蒋溶共”到“援蒋反共”的演变过程。这种政策的实质是美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或附庸 ,抗衡苏联 ,称霸世界的帝国主义政策。中国共产党针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和中国革命的需要 ,采取“中立美国”的策略。这种策略的灵活运用 ,有效地限制了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范围和程度 ,掌握了对美蒋斗争的主动权 ,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实质是社会结构的改革。因此,研究社会结构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方法论意义。 一、社会实践的两重性决定了社会结构的两重性 社会结构不是别的,正是人们的社会实践的活动结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社会结合的形式结构。社会实践对社会结构的制约性,由社会实践所决定的社会结构的两重性,具体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由于苏联与中国革命的特殊关系 ,苏联一直是中共内外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战末期 ,由于苏联推行与美国共同支持蒋介石和平统一中国的对华政策 ,中共期待苏联支持并争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落空。在不可能得到苏联支持的情况下 ,中共对苏联对华政策灵活反应 ,通过利用苏联与美蒋之间的矛盾 ,阻止了国民党独占东北的计划。 1946年春 ,在美苏冷战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中共正确把握时代脉搏 ,科学决策 ,与国民党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 ,最终保证了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8.
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也具有两重性。实践标准的两重性是由实践的两重性所决定的。实践及实践标准的两重性,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些特性,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党的思想路线,避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其两重性主要表现在它既具有相对性又具有绝对性,或者如同列宁所指出的,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所谓绝对性或确定性,是说人类认识的真理  相似文献   

9.
茹莹 《齐鲁学刊》2003,(1):133-138
由于不同地理环境、经济实力、历史传统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 ,1 945年以前的美俄 (苏 )对华政策存在很大的差异。就在华扩张方式而言 ,美国强调经济的扩张 ,俄国则注重领土的控制 ,苏联继承了俄国的这一战略传统 ;在如何对待中国革命的问题上 ,美国始终站在中国革命的对立面 ,而苏联对待中国革命的总体态度虽然是积极的 ,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不过 ,无论是美国 ,还是俄国 (苏联 ) ,在其各自政策的背后 ,国家利益都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周海 《理论界》2004,(6):341-342
苏联于1917年11月8日公布的《和平法令》制定了社会主义外交原则,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它只能成为社会主义外交的理想,加上五四运动影响到苏联对华政策,使《对华宣言》也成为对华政策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共同决定了资 本主义经济的两重性,即私人性和社会性。其具体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两重 性,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两重性,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两重性;资本主义财富积累 的两重性等。在这些两重性中,资本主义私人性是资本主义本质的表现,资本主义社会性则是 对资本主义自身的否定。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性比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不断增长,将预示着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前景。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学说史界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亚当·斯密价值论是两重性的,即耗费劳动论和购换(购买或交换来的)劳动论,甚至是三重性的,即再加上一种工资决定价值论。笔者几年前在一篇全面系统评论斯密的价值一价格论的论文中,①在论述其它问题的同时,曾着力对上述传统观点作了澄清。在我看来,斯密价值论确实有两重性,但不是上述的两重性,而是耗费劳动论和收入价值论这样的两重性,至于购换劳动论,在斯密那里从未作为价值决定论提出,而始终是把它看作价值尺度;价值尺度和价值决定在斯密那里又不是一回事。在作了这些分析和…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远东局势不稳,伴随着中国内战的进行,美国也摸索着恰当的外交政策。随着美国在华调停失败、国民党内战失利与冷战序幕的拉开,美国在调整对华政策的同时也进行着一定的检讨与反思。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国新政权对苏联“一边倒”,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远东的挫败使美国共和党加大了对民主党保守外交政策的指责。1951年4月,麦克阿瑟被免职事件更使反思风潮达到高峰。要不要重视亚洲,是否援助蒋介石,对台湾采取何种策略,1945年的雅尔塔协定有哪些危害等等,都是美国当局反思战后对华政策的焦点问题。通过反思,美国提高了对亚洲的重要性的认识,决定维护蒋介石当局的稳定,提高台湾“有限”重要的级别,在制定外交政策时更注意“两党协调”,对后来的局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知识载体的人,特别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力资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人力资源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5.
在1911~1912年中国政权发生鼎革之际,美国政府对辛亥革命奉行中立政策。首先这是由当时中国国内政治局势所决定;其次,与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传统和对华门户开放原则有直接关系;其三,受美国国内舆论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其四,防止和避免少数国家特别是日本和俄国乘机单独干涉中国,谋取特殊利益。总之,美国政府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既有中国国内因素,也有美国自身因素;既有国际因素,也有价值观念因素。虽然一般来说,外交是内政的继续,但外交毕竟不能等同于内政,不能不受对方国家国情及国际形势的影响和制约。有些问题乍一看来,似乎是美国国内政治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但细加追究,美国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很大程度是由国际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促成的。因此,在探讨美国对华政策的过程中,我们对各种因素要有一种全面的、辩证的观点,这对我们正确认识或预见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视角下的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系统的认识论或道德信念模式,意识形态在各国的外交政策中事实上起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美国虽然号称最讲究“实用主义”,但它的对外政策同样也一直深受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明显地反映在它的对华政策中。意识形态依然是美国决定其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文艺是大众文化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有其合理性与进步性。但它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新兴的文化艺术样式,可以也应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高级需求。电视文艺的品位取决于其蕴含的人文精神,而电视制作人的人格层次决定了其作品的人文精神的高下。少数民族电视文艺作品是大众文化的一员,也应该遵循大众文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共产国际素有苏联政府的"第二外交部"之称,其使华人员往往担负国际援助亚洲尤其是中国革命力量发展和政府在华寻求革命新盟友的双重使命。廖仲恺与路博及马林的交往,有助于对苏俄革命情况及其对华政策的了解,也对其"联俄"思想的形成和在行动上推动孙中山实施"联俄"政策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内史学界以往在对二十年代历史的研究中,凡涉及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者,大多偏重于南方,而对苏联与中国北方革命运动的关系则缺乏研究。在大革命前后苏联与冯玉祥曾有过一段不成功的合作。本文在对这一合作作一历史论述,在补既往研究之缺的同时,着力于以下两个问题的分析:(1) 从合作的条件及双方动机分析合作基础之脆弱;(2) 从共产国际、苏联在中国南北方的活动分析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苏联对华政策的得失。  相似文献   

20.
十月革命胜利后 ,苏俄政府曾两次发表对华宣言 ,公开声明摒弃沙皇时代的对华政策 ,与中国政府建立平等的友好关系。但是 ,剖析从 1 92 2年苏联成立到 1 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 ,苏联领导人的对华外交实践 ,却浓重地体现着民族利己主义甚至是大国沙文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