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开瑞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特征刘开瑞我们认为,研究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特征还应进一步从其不同阶段去考虑。那么,怎样科学的划分呢?有些会计史学家认为它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大的历史阶段,有的学者选择不同时期会计人员的资历作为划分会计史的标志,并按出现的先后... 相似文献
2.
邹顺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2)
中国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历史悠远 ,延绵不断 ,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以伦理为中心 ,政治为本位 ,即伦理政治型文化 ;以儒、道文化为主体 ,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 ;具有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和以“义利关系”为中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3.
家族主义: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钧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3)
家族主义精神深深地渗透在中国古代的伦常关系、道德体系、社会价值观念和民众行为方式乃至政治制度中,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它主要是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家族中心的社区生活的产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个人自由,弱化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其影响至今犹存。其中固然有积极内容,但总体上无力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要求,必须批判扬弃。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特征的农业家族文化及其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学凯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1 一种文化形态是一个民族在某一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于其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总体。这是指广义上的文化。它包括三个层次:首先,它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其次,它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其三,它具有一定的观念形态。由于以上条件存在着种种差别,就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具体文化的各自特征。因此,谈到具体的中国文化也只能从认识和了解它的这些特征开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外在特征是以经世致用为基本价值取向 ,探求治国的学问和方法 ;它凸现人的政治行为的价值目标 ,强调个体自觉的道德主体性 ,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上的一种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体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加之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和传统文化基础地位的日渐萎缩,中国传统体育发展不容乐观。随着中国体育的飞速发展,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来不断丰富现代体育的文化底蕴。通过对中国传统体育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下的家族现象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蒯宏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7(4):7-11
传统文化下的家族现象源远流长 ,虽曾推动过社会的发展 ,但其固有的封闭性、落后性在现代社会的各层面不时地、顽固地会有所显现 ,对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科学价值观和集体主义利益观的形成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 ,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必须以现代文明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8.
糜思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3):88-90
忠、孝、礼、义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骄傲。然而 ,这种文化的辉煌却更多地体现在典籍之中 ,考察历史的实际发展过程 ,我们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中国文化中 ,文献著述与社会现实的分裂令人瞠目 ,“家族式”传统文化的虚伪性使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学界众说纷纭、各有千秋,作者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提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五大根本性特征:民本、礼治、大一统、德仁、人治。民本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熠熠生光辉的民主特征;礼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大一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族团结的经典理念;德仁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道德操守的核心价值;人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至今残存的顽疾。并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与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国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由基本的政治制度、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构成。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及其实践,主要体现在为政之本、为政之道、为政之德、为政之谋与为政之要上。透过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容,作者还勾勒出了若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转型"变革时期,是一个传统文化架构不断蜕变、新质源源创生的过程。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反思和批判的态度,可以看到其具有以下特征:崇尚敬畏和服从,反对怀疑、张扬和自主;崇尚均平主义,反对物质利益追求和利益差距;崇尚群体的仁义道德、血缘伦理,反对契约和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上的自由;崇尚人格上的隐忍、内敛,反对竞争和冲突;崇尚性情上的内省、包容,反对从个人存在出发的价值指涉与生活态度。这样的文化景观与当前扩展了的社会环境,存在着整体上的不协调、不匹配甚至不和谐现象,因此需要在大的社会变动格局中审时度势,作出恰当的变革和调整。 相似文献
12.
陈祖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4):94-96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其室内设计和室内装饰有着自己的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宏观和微观论述了中国传统的居室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王积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4):151-155
大理白族家族文化的职能主要包括祭祀职能、教化和传承职能、经济职能、族内纠纷的调解职能和娱乐职能。这些职能既承袭着古老的传统,又随着社会的变迁表现出演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李文琴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2):65-70
当代家族书写与儒家及道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视角的进入不仅使文本具有了深邃的辩证意味,而且为民族文化的再造与民族灵魂的重铸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梳理家族文学、探索传统文化的角度与方法,可为当代文学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赵德利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3):61-63
中国家族所具有的生产、繁衍、教育等诸多功能 ,既维系了农耕文明的持久发展 ,又演化成稳固的生活方式 ,束缚着个体的行为、思想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因此 ,破“枷”、脱离家族就成为 2 0世纪革命志士的追求和文学启蒙的主题。 2 0世纪家族文学也因此成为家国矛盾喻体、时代的感召与主体性的唤起、宗族命运与民族寓言的转换的文本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总体特征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玉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61-66
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总体特征进行准确把握,是社会转型期文化建设和价值重建的必要前提。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重伦理政治、重和谐、重整体、重直觉、重实用、重人格追求等总体性特征,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人文和社会科学发展方向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重要的、不容否认的;但与此同时,对中国社会法制武备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起兴,也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解除掉其封建的、中心性的价值指向,克服传统的历史局限,进而超越传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18.
李金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在断定巴金《激流三部曲》十分完好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的特征及内蕴的基础上(依据现代批评中文本定位的策略),分别从《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族人物形象的设置、表现角度的安排、情感投射方式的选用三个方面,论述了它所具有的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表现艺术。 相似文献
19.
邓骏捷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1)
西汉楚元王家族的学术文化传统始自刘交,终于刘向刘歆,代代相传,历久不断,对汉代政治、学术的影响深刻巨大.楚元王家族在学术文化上的突出之处,在于积极崇尚经学的前提下又有着多元的学术取向.刘向刘歆父子的治学道路,深受家族传统的影响,逐步并出色地完成了西汉后期以今文经学为主导,融会诸子百家的历史任务,同时也推动了古文经学派的显著发展.楚元王家族总体的学术倾向,大体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西汉学术文化的变迁.另一方面,楚元王家族身为宗室,又深深介入西汉中后期的政治斗争,从而形成学政结合的特点,以学辅主的强烈政治色彩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惊人影响力.综观整个西汉学术大势,与其他盛极中绝或无以为继的藩王学术相较而言,楚元王家族堪称西汉学术文化第一世家.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民族凝聚力与传统家族政治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庆智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使其成员保持在共同体内的合力。所谓合力,即是能够结成民族共同体的所有理由。如表现在民族共同文化上的乡土观念、生活方式、国家理念等。民族凝聚力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深层结构中,具有特定历史文化的鲜明性格。 从政治文化层面上考察民族凝聚力,有三个理由:(1)民族凝聚力是在国家形态上获得文化共同体(民族)的普遍意义的。换言之,国家赋予民族凝聚力一个共同品质。(2)民族是构成国家的基本因素。一般来说,民族是以政府这个最典型的形式来抗御异族及异文化,以确立民族共同性和认同感的。换言之,民族凝聚力在国家政治行为中得以充分展示。(3)在某种意义上讲,不以国家为框架的民族凝聚力是很难维持长久的,也就是说,民族是以国家或政治构成自存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