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震撼中外的义和团运动,高擎着两面旗帜;一面是“神助灭洋”,一面是“扶清灭洋”。然而,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将“扶清灭洋”当作义和团唯一和统一的旗号,“神助灭洋”则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结果,不仅弄得义和团的旗号,不白真相,面目亦非;而且,对于“扶清灭洋”的评价,也众说纷纭,纠缠不清。因此,搞清义和团的旗号(或口号)问题,便显得十分必要。 (一)“神助灭洋”  相似文献   

2.
王如绘 《东岳论丛》2006,27(1):144-149
相当多的研究者把“扶清”解释为扶持清政府之意,从而把“扶清”口号纠缠在义和团与清政府的关系上,是对义和团口号的误读。通过对冠、威义和拳举事口号的考证,可厘清义和团口号的演变轨迹;通过语言结构的分析,可以证明“清”是作中国解。义和团在打出“扶清灭洋”时,使口号的主体发生了“转换”,所谓“扶清”、“助清”,是神扶神助。义和团正是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强化自己的作用。“扶清灭洋”等口号表现了义和团对国家的笼统认同,集中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民族主义性质。民族主义带有非理性的色彩,因而,正确解读“扶清灭洋”一类口号,对恰当认识与评价义和团运动所表现的民众民族主义的种种特点,认识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历史道路,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正> “扶清灭洋”是义和团提出的主要政治口号。对于这一口号的评析,是义和团运动史讨论中的焦点之一,也是全面估价义和团历史作用时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为此,本文拟对“扶清灭洋”口号作些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一自1898年10月在直、东交界的冠县一带,赵三多、闫书琴领导的义和拳最先提出“助清灭洋”的口号起,山东、直隶各支义和团都陆续出现了同样的情况。1899年10月11日,朱红灯的义和拳队伍在平原杠子李庄战斗中树立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旗帜,  相似文献   

4.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一个持续多年的过程。义和团有三大特点 :一是“义和团”的名称 ,二是“兴清灭洋”、“扶清灭洋”一类的口号 ,三是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的仪式与追求。根据这三个特点出现并泛化的情形 ,可把义和团起源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雏形期、正名期和完形期。大刀会吃符请神、“刀枪不入” ,在斗争中提出了“兴华灭洋”口号 ,为运动提供了雏形 ;直东交界地区义和拳坚持了“兴清灭洋”的宗旨 ,为运动提供了义和拳、义和团的名号 ;鲁西北金钟罩神拳开展斗争后兼有了三大特点 ,成为义和团的完成形态  相似文献   

5.
《人文杂志》一九八○年第二期,刊有史国瑞同志的《评义和团“反封建”说》一文(以下简称“史文”),其中提出了义和团镇压白莲教说。这是关系到评价义和团运动的一个重要问题,必然要引起读者的注意。但是,倘对文献材料进行一番全面的分析,就不难发现义和团镇压白莲教说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一、从引文谈起。 “史文”中有如下一段话: “义和团既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就 必然恃武力反对或镇压其他组织的反清活 动。事实也正是如此。一九○○年七月中旬, 围攻北京公使馆的战斗正在激烈进行,形势  相似文献   

6.
一八九八年七月,四川大足余栋臣再次起义,首树“顺清灭洋”旗帜。同年十月,义和拳在山东高橥“助清灭洋”的旗帜而兴起。这些斗争都是以反对洋教为主要目标的起义,是近代教案的继续与发展。因此,探索“扶清灭洋”思想(或“顺清灭洋”、“助清灭洋”、“保清灭洋”、“辅清灭洋”等)与近代教案的关系,显然是很有意义的。一“扶清灭洋”,诚然是一八九八年余栋臣起义第一次提出来的,但事实上,它却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直至义和团运动的主题思想和政治纲领。“扶清”的“清”,是指朝廷、皇帝、国家。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传  相似文献   

7.
1898年春夏间,四川大足人民掀起第二次反洋教斗争时,打出“顺清灭洋”的旗帜。他们所进行的斗争,影响邻近数省及四川三十余州县,使中外为之震动。1900年夏,四川二十余州县人民响应北方义和团的反帝斗争,举起“顺清灭洋”的旗帜,掀起打教堂、逐教士、起“勤王”之师的反帝爱国群众运动,表达了四川人民同全国一致抗击外侮的决心。1901年5月前后,四川东部地区又出现“灭清剿洋兴汉”的口号,并成为1902年全川义和团大发动的战斗纲领。这场斗争,是继北方义和团运动以后,全国规模最大的反清反洋教的武装大起义。  相似文献   

8.
<正> 由中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四川省近代教案史研究会、安徽省历史学会、山东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等23个单位联合发起举办的“十九世纪中国教案——义和团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9月20日至24日在安徽省绩溪县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138名代表,老中青济济一堂,对近代中国教案和义和团运动史的许多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收到论文72篇,论及中国近代教案的性质、作用,教案及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教案与义和团运动之间的关系,对传教士及其活动的评价,个案分析等问题。现仅将讨论最集中和较深入的关于近代中国教案的性质、作用问题,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扶清灭洋”思想与近代教案的关系》①(以下简称《关系》)一文中,曾提出“扶清灭洋”,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直至义和团运动的主题思想和农民与官绅联合反对洋教的纽带;参加反对洋教行列中的地主士绅,主要是该阶级中的顽固保守派,等等。文章发表后,听到一些不同看法,但都认为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讨。为此,不揣冒昧,仍按原来主题,就官绅反对洋教的原因和目的,以及“扶清灭洋”思想不能振兴中华等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以裨有助于对传教、教案和义和团运动史的研究和讨论。一、官绅反对洋教的原因官绅参加反洋教斗争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反抗外来侵略,保卫社稷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了夺取原料产地和市场,西方列强用大炮作为支柱,以“布道运动”作为辅助工具,进行开拓市场、占领殖民地的争夺。地大物博的中国,成为他们猎取的重要目标。然而,清王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阻挡他们进入中国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0.
一九○○年发生于中国北部的义和团运动,究竟是一次原始的反帝爱国运动,还是同时具有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性质?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的问题。近三十年来,史学界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既反对帝国主义,同时也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义和团运动具有反清武装大起义的性质。有的更进一步认为义和团“主张打倒清朝皇帝和贪官污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在义和团英雄们看来,‘大清亡,中国强’,只有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才能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义和团运动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自发进行的原始的反帝爱国运动。给它以既反对帝国主义同时也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评价,是不符合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实际的。本文着重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鲁西北平原、茌平一带义和团运动很有特点,很具典型意义。研究平、茬一带义和团,对认识全国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很有裨益。其特点是:1、成份较纯,其拳首拳众多是贫苦农民,是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2、组织分散,由于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地理的种种原因,没有形成较大范围的统一组织领导。3、有一致的斗争目标,反帝灭洋斗争大方向明确,且有较好的群众纪律。4、反帝亦反封建。对义和团的封建蒙昧、宗教迷信等落后面,要从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进行历史的具体分析,抓主流,看本质,以今人的认识水平去要求当时的农民从而否定其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作用的观点是大可商榷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庄重大的事件,至今已九十周年了。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即就建国后在义和团运动问题讨论中,也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自发的农民战争,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翦伯赞《义和团运动》,见《历史教学》1958年第11期)“义和团的农民革命运动象火山突然爆发一样,以山东为中心涌现出来”,“它构成近代史前期第二次革命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反复发生的农民革命、农民战争  相似文献   

13.
百多年前,当人类迈进20世纪门槛的时候,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却是最屈辱、最黑暗的时期。1900年下半年,义和团运动惨遭镇压,众多首领和成员被残酷杀害,首举义旗的义和团重要首领赵三多兵败隐遁。但义和团运动并没有偃旗息鼓、销声匿迹,1901年~1902年直隶广宗县武举景廷宾所领导的抗“洋捐斗争和“扫清灭洋起义,颇具号召力和震撼性。研究这段历史,研究赵三多失败后参加景廷宾“扫清灭洋起义,对于了解景廷宾起义的性质和义和团运动的走向,或许有一定的意义。赵三多,字祝盛,人称赵老祝,1841年5月26日出生于直…  相似文献   

14.
<正> 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于九月十三日至十九日,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会员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提出了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新见解,兹综述如下。一、关于义和团源流问题争论已久的义和团源流问题,近几年在研究上虽说有较大进展,但多注意从组织源流上追索,而忽略了思想源流的探讨。在这次会上,程啸同志的《民间宗教和义和团揭帖》一文,则从义和  相似文献   

15.
大足余栋臣起义提出的“顺清灭洋”的政治口号,在当时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是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的发端。如何评价这一口号,在史学界曾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这个口号“集中地反映了”起义队伍中封建士大夫的要求,并不代表整个起义队伍的政治目标。笔者认为,任何一个政治口号的提出,总是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阶级关系分不开。同样,“顺清灭洋”这一口号,首先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具有一定的策略意义,在当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反映”,就可能忽略了口号的时代特征及与整个起义队伍的政治联系。本文拟就“顺清灭洋”  相似文献   

16.
宋桂英  王静 《文史哲》2001,(1):122-123
由中国史学会、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山东省社科院、山东省历史学会、《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和河北省威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义和团运动1 0 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0年 1 0月 9日至1 3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 1 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提交了著作 1 0部、论文 1 0 0篇。这次会议围绕着“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与世界”这个中心议题 ,分五个专题进行了大会发言与小组讨论。兹将会议讨论情况综述如下。义和团运动的源流问题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在这次会议上 ,…  相似文献   

17.
<正> 十一月十四日至二十日,义和团运动史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会议期间,《东岳论丛》编辑部邀请部分与会专家,就如何进一步开展义和团运动史研究进行了座谈。现将应邀同志的发言记录摘要如下: 胡绳武(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负责人):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解放后比解放前进步还是很大的。解放前的著作,多把义和团叫做“拳乱”,”拳匪”,即使一些比较进步的著作,也把义和团运动说成是“拳祸”。胡绳同志所讲近代史上的三大革命高潮,其中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比较薄弱。原因很多,义和团运动本身复杂,资料也不多。今后怎样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呢?我觉得研究范围还应扩大。一八九八——一九○○年义和团运动的高潮虽在山东、河北,但涉及全国,因此应作为全国农民反帝斗争来研究。从全国范围看,问题会更清楚些。如中国近代史上的秘密社会,至今  相似文献   

18.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主要由农民进行的群众性反帝运动,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长河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举世公认的。但是,它究竟起了什么样的具体的反帝作用,却是应当重新思考和讨论的。四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我国史学界就有结论说,是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各侵略国的瓜分野心”①。六十年代,有结论说义和团群众。打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②七十年代,有结论说是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③或者说是“挫败  相似文献   

19.
由山东大学、中国史学会、上海大学、中国义和团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义和团运动11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10年10月18日-19日在山东大学举行,来自德国、俄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90多位学者参会,共提交论文57篇.本次会议采取全体与分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讨论,共举行两场全体会议和四场分组会议,同时还有10月20日在上海大学举办的一场专题讨论会.与会代表围绕"义和团:中国与世界"这一主题,就义和团运动的起因、组织源流及评价,清政府与义和团,报刊舆论与义和团,义和团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义和团运动时期西方在华传教事业以及列强军事侵略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广泛的研讨.兹将各方学者的主要观点加以整理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义和团运动90周年之际,由中国史学会、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山东省社联及山东大学共同主办的“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10月7日——11日在济南召开。130多名中外学者出席了会议,其中28名外国学者分别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波兰、匈牙利和南朝鲜等国家。会议收到著作5种,论文近80篇。与会学者围绕下列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