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传统的翻译教学总体上已经不适应新世纪的教学形势,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或许是一个合理而有效的途径.所谓语篇意识就是要求译者将语篇看作一个整体,而不局限于词、短语、句子,从语篇整体把握原文、理解原文、再现原文.本文提出了五种培养学生语篇意识的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主要受英国、德国功能语言学派及篇章语言学的影响,人们已经逐渐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向语篇,传统以句子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的翻译研究及教学模式也正在发生转向,开始关注与探讨语篇翻译的策略。从篇章语言学角度对于特定语篇翻译时,我们必须首先结合语篇语境深入分析和理解原文,考虑其文本类型、文本功能与目的、语法衔接手段及语篇连贯的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对于译文谋篇布局,时刻注意考虑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和衔接手段的差异,进而使译文文本能够恰当传递原文文本的信息,并从整体上展示其相应功能,达到与原文文本相似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主要受英国、德国功能语言学派及篇章语言学的影响,人们已经逐渐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向语篇,传统以句子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的翻译研究及教学模式也正在发生转向,开始关注与探讨语篇翻译的策略。从篇章语言学角度对于特定语篇翻译时,我们必须首先结合语篇语境深入分析和理解原文,考虑其文本类型、文本功能与目的、语法衔接手段及语篇连贯的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对于译文谋篇布局,时刻注意考虑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和衔接手段的差异,进而使译文文本能够恰当传递原文文本的信息,并从整体上展示其相应功能,达到与原文文本相似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语篇是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语义整体。语篇翻译的成功与否受诸多因素影响,尤其是文化因素。在语篇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确立语篇意识,把它置于文化语境中去理解、去思考,才能“忠实”地再现原文内容和文化信息。语篇翻译即是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5.
商务英语语篇的分析和重构是通过对原文篇章的分析和解读,将其转换为译文,从而实现商务语篇的交际功能。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主动在大脑中根据目的论和交际功能,构建原文的话语和语篇宏观结构,正确理解原文,吸纳原文中的有效信息,发现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采用正确的语篇分析方法和翻译策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相似文献   

6.
语篇是翻译的基本单位。构建语篇的两个重要标准是衔接性与连贯性。随着语言研究的重心从句子转移到整个语篇,翻译实践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而使得译者意识到要对原文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就必须将原文语篇看作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语篇分析理论为翻译过程中的基本立足点,从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抓住原文的精髓以及作者的真正意图,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风格、言外之意,最终达到准确再现原文语篇交际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语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语篇观指建立在语篇分析基础上的有关翻译的认识.根据这种认识,实现原文语篇与译文语篇之间的整体语义对等离不开译者在原文接受过程和译文生产过程所进行的语篇分析.翻译的语篇观主要表现为整体观、语境观以及对比观.整体观强调语篇自身的有机统一,语境观重在语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对比观表现为对译文与原文语篇篇内及篇外因素的异同的认识,这三者贯穿于翻译交际的整个过程,共同制约着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主位推进模式及其在语篇翻译中的连贯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位推进是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文本信息的生产和理解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还原、辨析不同文本中的主位推进模式,探讨主位推进在语篇翻译中的连贯作用,指出只有运用主位推进模式来建构原文的连贯,才能还原语篇的有机整体性。  相似文献   

9.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实现连贯的区别主要在于两个层次,一是小句级层,英语是主语加谓语的句法结构,而汉语却可能呈现话题加评论的语义结构;二是在句子和语篇层次上,英语偏重形合,汉语偏重意合。所以在译者作为交际活动的主宰,促成跨语言交际活动即翻译的过程中,英汉语篇实现连贯的差异性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只是相对的,这里的相对性是指原文的连贯并不必然导致译文的连贯,而是需要译者具备对原文语篇内容的理解、结构的认识以及对译语语篇构建的能力,与此同时,原文的连贯结构也是一个必要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0.
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功能理论对两个特殊文本——回译文和原文(英语原始文本)进行实证性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两个文本尽管是严格限定在同一语篇框架内围绕同一叙述主题而生成的,但与原文相比,回译文在语篇层面的主位结构、主位推进模式和衔接手段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影响了整体语篇信息的有效传递。本个案研究揭示了两个平行样本的语篇生成差异,为进一步探索语篇翻译的转换规律及二语写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旅游翻译作为一种实用文本翻译,应注重信息传递效果,即原文和译文间信息功能的对等,而非语言形式上的对应。从文化差异的角度不难理解英汉旅游文本的差异。因而翻译策略应着眼于英汉旅游文本风格上的差异,在译文表达上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尽量减少文化信息交流中出现的障碍,实现旅游翻译的预期功能。  相似文献   

12.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和精神所在。传统的诗词翻译研究大多倾向于经验的总结和标准的确立,忽视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活动的复杂性与多维性。描写翻译理论强调要把翻译语境化,以发现翻译现象背后的文化历史事实,从而避免文化的误解和审美的缺失。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更应该重视文本背后的超语言因素,注重特定文化语境和特殊人物情感律动的翻译,并从语言符号和语言风格方面尽量体现诗歌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3.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是以文化信息的形式存在于语言符号背后的,语言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生存,也承载着文化。翻译是在语言符号转换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传递,而由于语言符号生存的文化语境差异,翻译行为中文化信息的丢失是难以避免的,而这种丢失会造成译文语篇连贯受损,因而译者需要在翻译中采取各种措施,从而实现译篇连贯的重构。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际翻译必然是介绍和传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即文化翻译。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源文与译文的文化等值。翻译不仅需要翻译技巧,而且需要有很强的文化意识和敏感性。文章对文化翻译提出了四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译者应该选择最恰当的翻译策略,以促进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讨论语用翻译论的问题。语用翻译论指以语用学理论和方法指导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语用翻译论的核心思想是,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做到等效转换,努力达到“为译文读者而译”这个终极目标。语用翻译论提出译事必须处理好“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为了处理好三元关系,就要注意翻译过程中思维模式与概念结构的转换。文章作者通过译例对比汉英两种语言转换时在“笼统与具体”、“过程与结果”、“动态与静态”、“婉转与直言”等方面的差异,说明翻译过程必须辨识思维模式不同导致概念结构的差异。文章指出,翻译时必须考虑“同一概念可能存在不同思维结构”,因而在翻译中须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手段。文章作者最后强调,母语为汉语的汉译英工作者必须重视翻译实践,要在汉-英语言对比研究中注意识别两种语言因思维方式不同形成的概念结构差异,从而在目的语中选用恰当的语言结构,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等效转换。   相似文献   

16.
在实用文体汉英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语篇结构进行归化:调整和简化,因为实用文体翻译:在形式上要遵照译入语,入乡随俗;在内容上要忠实于源语,追求功能对等;要以读者为中心,利于信息传递。文章探讨了段落和段落以上语篇结构调整、简化的几种变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过程主要为理解和表达的过程。要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或作者的意图, 就得依赖于译者的认知在原文语境中进行判断和推理;恰当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 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神似与形似的表达效果, 取决于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和世界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因此译者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实践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基于语言表层形式集“转换生成”与“逆转换生成”为一体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两种语言表层形式之间的静态、机械对应。专业翻译具有普通翻译的一般特征,包含“分析”、“转移”和“重组”三个过程,还具有其独特要求:译者必须精通专业知识与双语专业文本、在翻译过程中担任译者和译文读者的双重角色,才能保证准确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19.
"显化"是指原文本的隐含信息在翻译时得到明晰化。作为翻译普遍特征之一,目前针对显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少数双语平行对比的文学译本比较,法律尤其是涉海法律英译领域较少论及。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英译为例,对海商法英译中的显化表现进行探讨,认为由于法律和文学文本的差异,目前基于文学翻译的显化分类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海商法英译。海商法英译的显化体现在语言功能和法律功能两个层面。语言功能上的显化类似文学文本的显化类型;法律功能上的显化则表现在文本格式显化、文本特征显化和文本意图显化。  相似文献   

20.
韦努蒂的"异化"和"归化"理论是处理文化信息的主要翻译策略,"异化"有益于彰显源语言文化特色,但容易引起文化冲突。商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不同情况下,应针对性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避免造成文化冲突,同时兼顾到商标所蕴含的源文化特色和目标消费者的兴趣,从而达到推广产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