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粮食顺价销售作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性举措对减少国家财政负担 ,将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 ,实现粮食企业扭亏为盈具有积极意义。粮食顺价销售启动后 ,国内市场粮价将有一定程度回升 ,但只要加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和市场物价管理就不会引起粮价暴涨  相似文献   

2.
在建立特定非线性粮食供给和需求函数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解析非线性均衡蛛网模型,表明一般性的粮食价格波动能够收敛,只有粮价超过一定幅度才发散震荡并形成粮食灾难.政策视角的粮食安全概念必须建立在国家层次,将粮价控制在安全区域内是粮食安全政策的主要内容,短期内通过粮食储备和价格政策控制粮价,长期内扩大粮食波动的安全区域.应用分析表明发展“生物燃料”、保持“耕地红线”有利于保证一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粮食主产区肩负着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由于受粮价下跌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今年以来,由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  相似文献   

4.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粮价不断上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粮食需求总量却随着人口数量上升持续增长,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就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本文简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状况,探讨了粮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分析了粮食安全存在的隐忧,论述了粮价波动、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三者的内在联系,最后提出了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应有的举措。  相似文献   

5.
如何解决当前粮产区粮食销售的困难鲁晓东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粮食市场异常活跃,粮价上涨,货源紧张,卖方在粮食市场上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但到了1995年6月以后,受国家对粮食宏观调控的影响,加之当年新粮的大量上市,这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进入...  相似文献   

6.
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分别对我国国有粮食企业、主销区国有粮食企业、主产区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和销售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国有粮食企业销售和收购序列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主销区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和销售序列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主产区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和销售序列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所受国有粮库轮换制度和粮食储备规模的影响程度不同。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和成因,论文提出了提升粮食安全水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粮价是百价之基",是实行粮食统购统销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个历史概念,现在粮价仅占消费价格总指数的5%。提出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科学认识粮价在现实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改善宏观调控,扎实服务"三农",以维护城乡消费者的利益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粮食作物良种补贴政策是农业稳粮增收的重要保障,也是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表明,粮食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23.70%,且粮食非主产区的粮食作物良种补贴政策效果远优于粮食主产区。因此在"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进程中,一方面,补贴资金不应局限于耕地地力提升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还应向属于绿箱补贴范畴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及应用等方面转移或倾斜;另一方面,对粮食非主产区的改革速度及力度应缓于、弱于粮食主产区,进一步释放粮食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在粮食非主产区的政策效果,避免政策一刀切导致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9.
基于ARCH类模型的国际粮价波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价的波动最终会给一国的粮食安全带来巨大风险。了解国际粮价的波动特征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稳定粮价,避免粮价波动的国际传导对国内粮食市场进而对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建立ARCH类模型,分析各类粮食国际价格的波动规律。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国际粮价波动存在明显的集族性;外部冲击对国际粮价波动具有持久性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不存在高风险高粮价的特征;国际粮价波动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而且粮价上涨的信息引发的粮价波动要大于粮价下降的信息引发的波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阶段 ,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 ,应由生产安全转为流通安全、物流安全 ;由产量安全转向能力安全和主产区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安全 ;由供给数量安全转为兼顾供给价格安全。近期中国粮价小幅度上涨 ,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周期性表现 ,不应把它看成是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重威胁。粮食购销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 ,提高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能力 ,与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国际社会永恒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国际粮食发展呈现粮价上涨和国际粮食政策连续出台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限制粮食出口国家增多和高价粮食持续时期长等问题。综合分析目前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可以看出引起国际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数国家粮食库存大幅度减少、耕地面积下降、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者普遍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波动大、粮食消耗量刚性增加与粮食消费结构升级、全球经济增长刺激粮价上涨、全球气候异常和自然灾害频繁等方面。从全球层面看,应对当前粮食危机的主要措施是:一是构建全球层面上的粮食安全生产的耕地保障机制;二是在全球视野中构筑灾害应对型农作制度;三是构建全球粮食贮备及需求信息共享平台,稳定粮食供应市场;四是构建全球粮食安全科技支撑计划,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12.
粮食主产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责任,现实中乡村旅游开发对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产生一定影响。根据旅游业挤出效应理论,基于粮食主产区10年的面板数据,借助Hansen门槛效应模型,对乡村旅游作用于粮食安全的非线性影响展开分析发现: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低时,促进粮食安全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时,对粮食安全水平有负向影响;粮食主产区各省份处于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乡村旅游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存在差异。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相关省份在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定时应正视乡村旅游对粮食安全水平影响的非线性作用,合理调控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以促进区域乡村旅游与粮食安全的协调发展与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粮食主产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责任,现实中乡村旅游开发对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产生一定影响。根据旅游业挤出效应理论,基于粮食主产区10年的面板数据,借助Hansen门槛效应模型,对乡村旅游作用于粮食安全的非线性影响展开分析发现: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低时,促进粮食安全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时,对粮食安全水平有负向影响;粮食主产区各省份处于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乡村旅游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存在差异。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相关省份在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定时应正视乡村旅游对粮食安全水平影响的非线性作用,合理调控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以促进区域乡村旅游与粮食安全的协调发展与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粮食主产区的发展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区域平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补偿机制能够协调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现实矛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实现区域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适合粮食主产区发展的粮食利益补偿机制、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粮食生产发展保护补偿机制,“三位一体”的补偿机制尤为重要。通过运用系统动力学的仿真模拟对所构建的粮食主产区补偿机制进行模拟,对补偿机制的运行效果进行整体检验,全面论证所构建的补偿机制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从健全保障补偿机制运行的法律法规、强化支农财政监督管理、拓展粮食补偿投融资渠道和完善配套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脆弱性特点及其原因.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脆弱性历史和现实的证据分别以饥荒和高粮价大致的粮食危机的形式表现.通过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脆弱性在过去和现在普遍存在,而且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自然灾害、战乱冲突、国际局势动荡等原因造成粮食供给量的下降,而经济危机、粮价波动等原因又导致人们的粮食获取能力下降,两者共同作用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不安全及其脆弱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系统GMM估计方法,分析了我国粮食进口与国际粮食价格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国际粮食价格变动主要受其自身惯性的影响,我国粮食进口与国际粮食价格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正向弹性关系,尽管 “大国效应”很微弱,但要警惕未来我国进口对国际粮价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粮食进口使得国际化肥供给价格弹性增大,因此我国粮食进口要充分考虑世界供给能力,提前给予世界一个明确的信号或合理稳定的进口需求预期。生物质能源产量、原油价格与国际粮价的弹性关系趋向式微,表明我国粮食进口稀释了生物质能源和原油与粮食之间的价格需求弹性。为此,我们要密切注意国际性因素对粮食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增强合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能力,从而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中国粮食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我国的粮食形势正如笔者在本刊2005年第1期《2005年中国粮食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一文中所分析判断的:“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增加,年度产需缺口进一步缩小或能够基本实现产需平衡,加上现有库存和净进口的调剂,粮食有效供给充裕,粮食市场稳定,价格将稳中趋降。”在这一年里,国家针对市场粮价下行情况,及时采取了在小麦主产区实行结合中央储备小麦轮换按国  相似文献   

18.
当前,市场粮价低位运行,使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顺价销售难以实现,已影响到整个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程,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因此,粮食市场能否启动,粮食价格能否回升,已成为倍受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正确分析粮食市场形势,增强实现...  相似文献   

19.
利用Diks-Panchenko的非参检验方法,对2003年1月—2014年6月我国的粮价和通胀月度数据进行非线性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粮价和通胀之间存在短期和长期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还发现,通货膨胀可以影响种粮成本,而种粮成本的上升又能够推高粮价,通胀对粮价影响的成本渠道是畅通的。因此,国家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粮食生产补贴,以减轻种粮成本上升对粮价上涨的压力。另外,国家还需继续实施粮食收购托市政策,保持粮价的平稳上升,防止出现"粮价—通胀"相互推高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设立粮食主产区,这是国家实施的一项保障粮食安全的特殊战略。主产区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区域,从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来看,日益突出的生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将2004年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并探究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机制。经过研究发现:(1)从基准差分模型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即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了“增产且减排”的政策目标。(2)从单位面积农业碳排放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显著降低了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的农业碳排放,其中对长江流域碳排放的削减效应最大。(3)从政策效应的机制分析结果来看,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粮食主产区政策产生减排效应的重要机制。因此,应大力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低碳产业比重,从而实现“粮食增产”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