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城市养老方式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养老问题是老年人问题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养老主要包括老年人的经济赡养和日常生活照料两方面内容。养老方式因老年人的居住形式、经济来源不同而划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分散养老和集中养老等形式。一般说来,分散养老是同家庭养老相联系,集中养老是同社会养老相联系。与我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相适应,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亲情养老、亲子同堂而居是我国家庭养老的显著特点,长辈抚养子女、孙子女,小辈赡养、照料长辈老人,是各个家庭角色的天职。历史演进至今天,不说广大农村,就是商品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  相似文献   

2.
一、孝道文化时空维度的基本理念1.孝道文化理念的内涵。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核心。孝的本义是子女善事父母,讲的是子女对父母的直接关系。《说文解字》解释“孝”字,“孝,善事父母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人人皆由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孝的意义是自然的、朴素的、出自天性的。在金文中,“孝”字像一个长发的老人用手抚摸一个孩子的头,大抵是表示父子之间的亲爱关系。如果从深层意义来看,“孝”这个字更能显示出它的内在涵义:“孝”字上边是个“老”字,下面是“子”,在六书里面它属于会意,看到这个字,就能体会它的意思,“老”是…  相似文献   

3.
每个家庭都有老年成员——他们或许是你的父母,或许是你年迈的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那么作为小辈,该如何孝敬老人呢? 一、理解老人出现的种种变化。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种种变化,如喜欢唠叨,常丢三落四,易急躁生气,爱挑食等等。对于老人出现的这类“消极变化”,小辈应予以理解、宽容和疏  相似文献   

4.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当家里的长辈渐渐老去,儿女们除了给父母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更要重视由于衰老带来的健康与安全问题.对于老人常见的突发疾病,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急救措施,避免不科学的急救给老人带来严重危害. “跌倒”是老人第一“杀手” 人上了岁数,身体协调能力下降,跌倒的风险会比年轻人高出许多.但是不少家庭存在这样的误区,以为老人摔倒了是小事,站起来或扶起来就好.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国是在"未富先老"的境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这种特殊国情决定了家庭养老还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而墨家孝道则是老龄化社会家庭养老的重要思想保障。"利亲"有利于老人在家中安享晚年;动机与效果统一的孝道原则有利于父母得到儿女真心真意地孝;孝与兼爱一致有利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  相似文献   

6.
回族的孝文化和当代回族的尊老敬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伊斯兰文化中尊老敬老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孝道交融结合而成的回族孝文化 ,对回族的社会与家庭生活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 ,回族孝文化中的封建因素基本得到消除 ,回族老人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有所削弱和改变 ,但回族老人仍然普遍受到尊重和照顾。在当今社会 ,回族孝文化中的“厚养薄葬”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值得进一步倡导和宣扬。要正确地继承回族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就应处理好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正确弘扬孝文化的关系 ;对老人的经济供养与精神赡养的关系 ;强调后辈的尊老敬老与鼓励老人自强自爱的关系 ,努力使中华民族尊老、养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长久传扬。  相似文献   

7.
孝最早是作为伦理道德范畴出现的,指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随着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的确定,经孔子、曾子、孟子等儒学大师的丰富与发展,孝成为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秦汉以来,儒家“孝”的伦理思想逐步渗透到刑律中,至隋唐时期已上升为法律原则.《唐律疏议》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法律条文和疏议充分体现了儒家的孝治思想,对“不孝”的行为及惩罚予以了详细规定,并通过“存留养亲”、“同居有罪相为隐”等法律制度对孝行为予以保护,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家庭的"孝"伦理内涵可归纳为"养亲"和"祭亲"两部分,美国家庭的"孝"则更多地体现在宗教文化中。在家庭生活中,中国"孝"伦理主要体现:在父母地位至高、视赡养父母为刚性义务、重视祭祀祖先及传宗接代。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父母在家庭中与子女地位平等、注重老人精神赡养、祭祖与传宗观念淡薄。目前,中国"孝行"面临传统孝观念淡出与社会养老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美国则面临社会养老体系成熟与老人精神孤独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尊敬和赡养老人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老年人不仅在衣食住行物质生活上有所保障,而且在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精神享受上也有照顾。不过,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些子女分别赡养老人而使老夫老妻分居两地。笔者邻居老夫妻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农村老家,一个在省城工作。  相似文献   

10.
孤独难耐,是目前我国城市单身老人的普遗处境和心态。总得找个适合自己的活法,打发来日方长的时光,不然,整日都是“一个愁字了得”。据观察,在我周围的单身老人中,有些人把自己的单身生活安排得还是不错的,其主要形式是:投靠儿女型有一位老人,老伴去世后,便搬到儿子家居住。儿子与儿媳都是工人,儿媳已经下岗。生活比较困难。这位老人每月离休金二千多元,在经济上常常接济他们,使儿媳深受感动。儿媳视公公为父亲,对老人十分关心体贴,一家人很和睦。与儿女为邻型许多老人觉得与儿女在一起生活诸多不便,喜欢单独生活,但为了互相方便探望,选择与儿女在同一社区,毗邻而居。有一位老大妈,丈夫去世后,与女儿在同一栋楼购买各自的房子。平时,母女两家各自生活,互不下扰,一旦老人有事,女儿及家人很快就可以赶到老人家中,帮助料理。  相似文献   

11.
“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孝” 字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关于“孝”的含义,上自儒家经典,下至当代辞书,解释大同小异。如汉代词书《尔雅》说:“善父母为孝”(《释训》),《辞海》的定义是“善事父母”,《汉语大字典》的解释为“旧社会以尽心奉养父母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有则幽默笑话说:一座住宅楼起火了,楼里的法国人奋勇从大火中抱出情人,而中国人则拼命从烈焰中背出老母。这是外国人眼中的“孝”。显然,“善事父母”代表了古今中外的人们对“孝”的共识。二十年代周予同先生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社会中如何应对老龄化及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基于老龄化社会的视阈,孝文化的传播对个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对家庭和睦及社会关系的和谐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国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关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孝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能性。加强孝文化传播应充分挖掘孝文化的内核,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应加强孝文化的宣传和灌输,新闻媒体要发挥宣传和监督作用,同时要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  相似文献   

13.
孝与礼义廉耻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因为尽孝所表现出的对长辈尊敬的态度或言行即为礼,故而孝为礼之始,敬孝合"礼";孝而不愚孝,故孝与义相连,诤孝为"义";只有尽孝不让父母担忧的人,才有可能做到为官清廉,故而孝为廉之基,孝可促"廉";常怀孝德便有知耻之心,故而孝为德之本,孝则知"耻"。孝与礼义廉耻的内在统一性表明:尽孝合礼不逾节,则亲者安;守孝含义不自进,则上无过;以孝助廉不蔽恶,则行自正;孝则知耻不从枉,则祸不生。由此可知,孝文化蕴含礼之敬,包含义之诤,促进廉之行,抑止祸之生,这对现代社会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陶涛 《兰州学刊》2011,(10):72-77
利用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家庭及生育状况研究调查数据,采用固定效应的Logistic模型,研究农村儿子、女儿对父母的劳务支持差异。结果发现,无论从家务帮助、生病照料还是农活帮助方面看,儿子对老人的帮助都远远大于女儿对老人的帮助。在控制了一系列微观个体特征、中观家庭特征(尤其是婚居模式)和宏观区域特征后,对老人的劳务支持力度的性别差异越发明显。在我国农村,儿子对父母的劳务支持,尤其是在生病照料这个方面,与女儿相比依然刚性地负有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教”很有意思,我想对它做一次权宜性的解读。其解读路径不恪守六书,更多的是个人体认。就简体“教”而言,它左“孝”右“文”(反文),是个会意字。这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文化,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左边的“孝”表明了它的性质。西汉《孝经·开宗明义章》曰:“夫孝……教之所由生也。”可见“孝”和以“孝”为表征的儒家文化就是传统中国的施教内容。众知,儒家文化是人伦性质的,“孝”所表明的就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最切近的关系。可是这种关系一旦用“孝”字表现,马上就出了问题。如字,“孝”的构形是上“老”下“子…  相似文献   

16.
佳婷 《家庭科技》2008,(10):43-43
年近九旬的公公于去年10月发现患了胃癌,家人经过商量后,决定采用保守疗法。只希望将他的痛苦降到最低。维持了半年。公公撒手而去。老人没受太多的罪。作为小辈,悲伤之余.也算心有安慰。  相似文献   

17.
从前,有个村里住着一位老人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孩子的母亲已去世,老人要管理稻田,就把家务交给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非常懒惰,老人从田里回来时,发现他们一件家务活也没做,连饭都没有做。  相似文献   

18.
孙杰 《学术探索》2023,(2):128-134
孝是子对老的责任与义务及其承负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是父对子的教及子对父的孝,孝与教(效、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意义关系。庠是兼具养老与教育的场所,养老即孝,孝与教相辅而相成。敬敷五教与良知良能是教由孝而生的事理和学理依据;德以孝为本,则体现为孝悌是实现明人伦教育目的和至德要道教育内容的根本。以亲密关系共同体为依托的古代教育,实现了社会教化与个体修身之间的家国同构。子对父有限度的谏诤行为,使源于父慈子孝的师生关系始终贯穿着道德理性精神。这就是由孝而教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的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19.
张楠  彭法 《中州学刊》2012,(5):151-154
在清代,孝观念渗透进了官僚制度的各个方面。清廷规定《孝经》是官员选拔考试的重要内容,还特设孝廉方正科给予有突出孝行者以官衔。制定终养政策,准许官员辞官归家奉养年老亲人。规定官员遇有父母等长辈亡故时,可离任治丧守孝。此外,还制定貤封制度,强调官员可以将自身所受的封诰改授自己的长辈以显亲扬名。清廷在官僚制度建设中如此强调孝道,主要目的是希望官员能像事亲一样事君,移孝作忠。  相似文献   

20.
正一大早,朋友小莉就在微信上向我抱怨,说自己的婆婆天天给自己的儿子吃方便面,真是让人受不了。我听了笑,那是你儿子自己老吵着要吃的啊,老人不过是遂了孩子的心愿而已。小莉抢白说,孩子要就给吗?方便面能多吃吗?我无奈,论胡搅蛮缠,大人哪能抵得过孩子?其实只要大人爱孩子的心是明朗的就行了,这世间又有哪位婆婆是十全十美的呢?想起不久前也有一位朋友向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