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许芸 《金陵瞭望》2006,(21):44-46
流浪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目前我国约有15万流落街头的流浪儿童。以流浪儿童救助中心为依托的机构救助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主流模式,它对于流浪儿童的社会保护和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南京市社会救助站而言,从2003年-2005年底,共救助了流浪未成年人2048人。但是,目前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工作重点还主要集中在生活救助和安全保障方面,教育功能严重缺位,需要大力加强。  相似文献   

2.
随着流浪儿童问题逐渐深入公众视野,其需求与发展成为关注的中心,传统的救助保护方式已难于形成工作实效。社工进入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领域以来,带来了缓解流浪儿童问题的新视角和方法,直接推动和影响着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向人性化、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时期家庭结构变迁与功能弱化是流浪儿童产生的直接原因,返乡回家也是当前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基本范式。但简单的返乡回家导致流浪儿童救助工作陷入流浪-救助-再流浪-再救助的困局。走出这一困局,要处理好政府与家庭之间在流浪儿童预防与救助工作上的责任承担,通过支持家庭的社会政策,增强家庭的儿童照顾功能,建立支持家庭的福利体系,以预防儿童流浪。同时,从家庭与流浪儿童的关系出发,提供分类化的家庭干预服务,推动流浪儿童的家庭融合。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流浪儿童机构救助面临着许多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机构救助模式不仅无法消除,反而是在强化社会对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为消除针对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本文提出建立社区为本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并具体论述了社区为本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的具体做法。该体系的特点是基于并融入社区、多主体参与并密切合作、发展与保护并重,以发展为取向。  相似文献   

5.
深入分析近20年我国流浪儿童救助实践发展脉络,发现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主导模式为保护性救助,即将流浪儿童视为需要保护的特殊弱者或视为引起社会问题的风险因素,对他们采取封闭式的保护或强制性的管控,这种模式并不能有效促进流浪儿童个性发展与社会回归。该文在比较分析"问题视角"与"优势视角"的核心要素后,将优势视角的核心理论——抗逆力理论引入流浪儿童研究中,试图在该理论视域下构建新型发展性流浪儿童救助模式,并提出基本构建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疆籍流浪儿童普遍缺乏受教育机会的现状,且救助保护中心和工读学校不足以承担起提供全面教育的职能,救助工作体系中应被优先考虑的问题是,哪种机构适合为流浪儿童提供教育救助。极有必要规划流浪儿童教育救助的原则和目标,确定专门的教育机构实施补偿性教育与分层复合型教育,同时设计相应的辅助性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流浪儿童救助方式转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浪儿童救助机制要取得长期有效的救助效果,必须从关注流浪儿童的根本需求出发,在保障流浪儿童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从个别到一般,逐步深入地解决城市流浪儿童问题,使救助机构的工作方式形成良性有效的循环,不管在预防流浪儿童出现阶段还是救助流浪儿童阶段都能够较好地协调、解决流浪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儿童福利发展正在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这对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转型与创新提出了挑战。通过优势视角理论对近10年流浪儿童救助困境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从构建现代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体系、救助机构功能重新定位、建立社会工作制度、明确四维流浪儿童福利责任与服务主体体系几个方面推动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转型创新。  相似文献   

9.
流浪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救助是儿童福利事业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我国新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命题.随着社会发展,民间组织快速发育,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流浪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救助工作中,政府对我国的儿童保护提供了制度上和物质上的双重保障,而民间组织则发挥了整合社会资源,弥补政府资源不足,推动服务专业化的积极作用,形成了多种着眼于儿童发展的科学救助模式.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民间组织的救助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弱势儿童救助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国内流浪儿童状况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流浪儿童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儿童流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涉及贫困、家庭问题、虐待、失散、拐卖、升学压力等.目前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模式和教育机制有街头救助、"类家庭"、"大房子"、"全天侯救助点"等,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制度与模式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1.
我国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困境儿童需要救助,对于他们的救助,既需要从物质上给予,更需要从心理上给予。本文是以凉山州贫困地区为例,介绍凉山州困境儿童现状,剖析制约困境儿童健康发展的因素,探索救助措施与方法,创建困境儿童救助模式,促进贫困地区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论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是最主要的治理主体。政府应履行一些紧急时期的特别职能,包括平等保护,维持秩序,治理危机,紧急救助,传播信息,整合社会等。为了使政府能有效地履行职责,要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危机管理和救助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紧急救援队伍,完善社会救灾救助的体制,重视灾后重建、减少贫困和环境保护,强化公民的危机意识与应急自救能力,加强多元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中国社会福利机构中的孤残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主要是无法定义务监护人的孤残儿童和查找不到亲生父母的社会弃婴。长期以来,儿童福利机构为这些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是,儿童福利机构作为家庭的替代形式集中为儿童提供照料时,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满足儿童成长中的情感需求,长期生活在福利机构中的儿童往往会出现性格孤僻、心理封闭、缺乏自制力与上进心、社会适应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而实行家庭寄养则可以较好地弥补机构照料在这方面的缺欠,显现出满足儿童身心需要方面的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阿尔都塞认为,对于劳动力的再生产,不仅要求再生产出劳动力的技能,还要求生产出劳动力对现存秩序各种规范的服从。在陕甘宁边区,现代化身体的形塑并不以制度化教育作为唯一管道,其他如儿童团等组织成为官方对其身体建构的另一种重要形式。这些组织透过以身体姿势、卫生、技能和意识作为对象的活动,体现出政党或政府对个体身体的支配力。边区儿童团旨在组织儿童参与抗战工作与生产活动中,通过对施展在其肉体上的技艺训练和要求的观察,可以看到边区儿童被赋予对抗日救亡的道德理想,并塑造出官方身体的模范化存在。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传统中绝望与拯救的观念及其在英美文学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和基督教传统中的绝望和拯救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绝望可以摧毁人对自己过分的信心,让人充分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罪,从而在精神上向上帝开启,接受神的拯救。这一观念在中世纪到20世纪英美文学中都有所体现,在近代基督教衰落之后,又经历了种种演变:存在主义作家拒绝接受基督教的拯救观念,但是却继承了基督教传统的绝望意识;另外一些现代作家则从爱或者自我尊严感中寻求拯救或慰籍。尽管基督教传统中的绝望与拯救观念的宗教色彩在现代逐渐淡漠,然而在作家们表现的绝望和痛苦的后面,分明还传来对于超验的拯救的期盼和呼唤。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陕西既是抗战的前沿阵地和西北开发的重点省份,又是华北和中原抗日军民的后方基地,更是联结西北、西南整个大后方和国际援华渠道的交通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当时陕西的千万同胞,则在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保卫黄河河防、直接抗击日军以及防空、支前等方面,发挥了责无旁贷的积极作用,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坚持持久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7.
等待与漂泊是文学传统中以救赎为中心的古老母题,在《圣经》中,救赎最终表现 为重返乐园。《等待戈多》围绕着这两种行为展开,但人物行为的隐喻性却突破了舞台时空 的限制,舞台上的时间连接着过去未来,空间隐约指向天堂地狱,等待和漂泊无休无止,人 们却离最初的乐园越来越远,看不到救赎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外资银行危机处理与救助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业的稳定 ,我国的外资银行监管除应加强预防性监管外 ,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危机处理措施体系。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外资银行危机处理和救助机制的主要内容 ,即实施最后贷款人救助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银行收购制度和完善破产制度。  相似文献   

19.
略论新形势下的校园安全保卫工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是创造健康、稳定、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保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石。做好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必须认清新时期安全保卫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针对学生群体结构出现的新变化和高校校园治安管理力量相对弱化等问题,建立有效的高校校园保卫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高校校园治安保卫工作的地位和任务,完善校园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学校治安保卫的组织建设,建立校园网络安全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老子对“道”与“德”两个概念的设置的最终目的是救世。前者是对“个人”实施救赎的理论基础,后者则为“众生”的救赎提供了可能。两种救赎方式的实现途径分别是“修身成圣”和“小国寡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