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首先引入后市流动性需求对中国询价制下IPO抑价现象进行分析,承销商和发行人为了创造后市交易,通过抑价发行吸引部分对股票价格估计较低的投资者,创造一定程度的股票抛售,提高股票的流动性。然后针对询价制下IPO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借助于换手率和有效流速等流动性指标,我们发现,新股流动性随着上市后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且后市短期流动性越大,IPO抑价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2.
文章借鉴Robinson等首次提出的所有权保留和抑价间的曲线关系理论模型对全流通后的中国中小板IPO市场数据进行实证。通过非参数检验和回归分析,得到了和该理论模型近似一致的结论:中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在IPO发行前所决定的所有权保留比例和IPO抑价有近似的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林  刘洋 《统计教育》2009,(3):34-37
本文使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技术,对中国股市IPO抑价与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公司价值,未来的盈利能力才是投资者所关心的,它是公司内在价值的核心;IPO抑价程度适中的水平,反映公司内在价值的几个方面大都对IPO抑价水平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有助于降低其抑价水平;在IPO抑价较低的分位点或者IPO抑价很高的分位点,其抑价现象与公司内在价值无关,市场上存在一定投机行为。  相似文献   

4.
周孝华  张健 《统计与决策》2007,(14):112-114
本文借助最佳拍卖机制,分析了IPO阶段发行公司的股票分配策略及IPO抑价现象。利用"显示机制"分别建立了IPO过程中机构投资者、散户及发行公司的预期收入模型,在使发行公司整体收益最大化及保证机构投资者"讲真话"的条件下,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求解。然后在三方利益博弈基础上求解出均衡价格,进而分析IPO抑价的形成。最后选择2004年我国沪市、深市所有新发股票,以个股盈利率和个股净资产率作为衡量股票内在价值的两个指标,对相关结论进行了实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我国IPO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以现金流一收益模型估计出盈余管理程度,根据提出的研究假设,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经实证分析发现盈余管理行为与上市后的IPO高抑价之间显著正相关.再通过分析偏相关系数,指出IPO发行价和首日收盘价分别与报告盈余的相关性要高于其真实盈余,从而得出是由于我国一、二级市场的制度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投资者行为差异使得促成发行上市后IPO高抑价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2006年新老划断后至2009年12月31日之间首次公开发行的(IP0)327家公司为研究对象,在我国大小非解禁和货币政策剧烈波动的背景下研究该区间内IPO抑价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表明在控制其它变量后,发行当日解禁股的总市值、定向配售与否与IPO抑价正相关,但是不显著,限售股所占比例和贷款利率与IPO抑价显著正相关,存款准备金率与IPO抑价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全面注册制改革助推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核心。招股说明书是股票发行阶段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能减少公司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注册制改革下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主要途径。首先选取2016年至2021年A股全部首次公开发行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文本数据挖掘技术,构建招股说明书特质信息含量指标,接着通过回归分析研究招股说明书特质信息含量对于IPO抑价的影响,再基于公司信息透明度水平进行异质性分析,最后分别从注册制改革和外部监督的视角分析招股说明书特质信息含量对IPO抑价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招股说明书特质信息含量显著降低IPO抑价率,招股说明书特质信息含量对IPO抑价率的负向作用在无独立董事及发行费用高的企业样本中更强;注册制改革促进了企业的信息披露,会减弱特质信息含量对IPO抑价率的负向作用;风险投资和国有企业会减弱特质信息含量对IPO抑价率的负向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增设文本特质信息评估制度,提高特质信息披露增量的政策建议,鼓励企业主动进行特质信息披露;提高市场定价效率,提升资本市场在整体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到目前为止,IPOs抑价仍然是困扰金融学界的一个难题。文章就相关文献的研究予以整理,对这些理论对于我国市场的适用性进行探讨,并着重考虑了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价值,试图对中国IPOs抑价问题做出分析和判断,并指出中国在当前条件下应如何降低IPOs抑价率。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内外已有的IPO抑价理论,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状况以及创业板自身的特征,选取了8个变量并建立回归分析模型,以截至2010年2月28日在创业板发行并上市的57只股票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深圳创业板市场存在严重的IPO抑价现象;影响创业板IPO抑价的主要因素是从众效应和投机效应.最后提出了强化市场监督,鼓励合格企业上市和加强投资者教育等建议措施,希望为促进创新企业发展、推进创业板市场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0.
流动性风险与预期股票收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日波动率调整的换手率和Amihud(2002)的非流动性指标来度量股票的流动性,并用这两个变量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反映流动性的波动率,系统分析了流动性及其波动率与股票预期收益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影响股票收益的其他因子后,发现股票流动性水平与预期收益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而流动性波动对股票预期收益没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投资者情绪及波动与IPOs抑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投资者情绪及情绪波动角度,对中国IPOs抑价现象进行分析,并通过对2005~2006年沪、深A股的IPOs样本数据实证检验,采用中签率、首日换手率衡量投资者情绪,采用后市流动性指标标准差来衡量投资者情绪波动,发现IPOs抑价与投资者情绪及后市情绪波动正相关。投资者情绪是导致我国高抑价的重要行为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在沪深A股市场上市的新股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结构对我国IPOs抑价率产生了显著影响,是询价制实施效果不佳的重要制度环境原因。文章指出,为了提高询价制的实施效果,应采取的用于改善制度环境的措施包括:改善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结构;加强散户投资者教育,疏导其乐观情绪。  相似文献   

13.
中国股市流动性风险的非对称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一个非流动性指标,对中国沪深股市1995—2005年的市场流动性进行计量,发现中国股市流动性风险存在明显的波动聚集性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非对称GARCH模型对中国股市的流动性风险的动态特征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股市的流动性风险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效应,流动性风险表现出“强时愈强,弱时愈弱”的特征,这意味着当市场出现流动性问题时,政府的积极干预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朱小斌 《统计与决策》2006,(10):108-110
本文从投资者实际投资时所面临的价格冲击入手,提出了流动性风险的概念,并定义了两个流动性风险的度量指标Q和QvarO.最后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样本股的日交易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沪深股市的特点,采用非流动性指标,提出了一个更为准确和简便易行的模型,对沪深股市系统流动性风险进行了实证估计,结果显示沪深股市的流动性系统风险相比做市商交易制度的美国股市和纯指令驱动交易制度的我国香港股市都更为明显,2001~2010年期间中国个股流动性中的系统风险比1996~2000年期间系统性风险有所降低,飞向流动性行为是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跨期风险—收益权衡关系研究——来源于沪港通的新证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风险—收益权衡关系是金融经济学重要内容之一。应用扩展的EGARCH-M模型考察了上海股票市场组合跨期风险收益权衡关系以及沪港通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股票市场组合的跨期风险收益权衡关系显著为正,沪港通的开通正向加强了这种关系,提高了投资者的风险溢价需求。通过不同样本的对比和不同条件分布的假定证实了结果的稳健性。此外,还识别出了SGED分布可能更适合用于描述上海股票市场组合收益率的条件概率分布。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ARMA(1,2)-GARCH(1,1)模型分别分析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和货币财政政策组合对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流动性风险影响效果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干扰;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降低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财政支出增加会显著降低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印花税增加会增大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连续型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效果大于离散型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研究结果对于防范和管理股市流动性风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考虑流动性风险的可违约债券定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来自结构化模型和简约化模型的实证文献均显示,公司债券市场存在“信用价差之谜”:收益价差不能完全由信用风险影响因素所解释(H ull,Predescu和W hite,2004)。流动性风险被认为是影响价差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流动性是指以无摩擦市场价格立即出售某种证券资产的能力(Ericss  相似文献   

19.
随着银行业进入资本和流动性双重约束阶段,两者之间存在的冲突和矛盾可能导致银行行为机理发生变异.本文基于2006-2014年我国36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和流动性双重约束下我国银行业的风险承担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变动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变动之间总体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流动性变动与银行风险承担变动之间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银行会根据上一期的资本、流动性与风险承担反向调整本期水平,三者均存在内生的稳定性.有鉴于资本和流动性双重约束下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变异,资本约束与流动性约束的合成效应应该纳入银行监管框架调整的考虑范围.  相似文献   

20.
从信息经济学视角,借助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企业间流动性关联网络及其风险传染网络模型,综合分析了不同关联网络结构以及会计信息披露因素联动影响下的企业间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与演化特征。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无标度关联网络对于企业间流动性风险更具稳健性,并且在网络结构确定情况下,企业间流动性风险传染概率与会计信息披露的稳健性、透明度、及时性以及质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市场噪音呈正相关关系,而与会计信息披露策略呈正“U”型关系。会计信息披露的稳健性、透明度、及时性以及质量同步增大,能够有效降低企业间流动性风险传染概率。会计信息披露策略是诱发企业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的核心因素,并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稳健性、透明度、及时性以及质量的实际效果发挥弱化效应。市场噪音对企业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的强化效应强于其他会计信息披露因素的弱化效应。通过深入挖掘不同会计信息披露因素间联动性对企业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的扰动效应,能够为金融监管部门制定流动性风险监管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