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语言哲学的难题——指示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示语是一种特殊的语义类型 ,它将不可根除的主观性引入了自然语言的语义结构。指示语向传统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不易解答的难题 ,因此它在哲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学科中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事物指示语的研究在汉语中基本还是空白。从汉语言和汉文化的事实出发,对事物指示语的定义、存在、判定、分类、指示功能和句法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性的分析,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语言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类中心主义”或“自我中心主义”。言语行为中讲话者总是处于中心地位,一切时空关系、交际参加者的相互关系以及语言外各种事物现象的相互关系,均以讲话者为中心参照。指示语所体现的正是以讲话人为中心的那些最基本的语境因素,指示语提供的信息来自言语环境。没有特定的语境,没有语境信息,话语的指示信息就无从表达,甸子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指示语是联系语言结构同语言使用的语境之间的纽带,对指示语的正确理解是成功交际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此将从顺应论的角度对人称指示语中的映射现象进行讨论并分析其原因。最后得出结论:人称指示语中的映射现象体现了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动态顺应,而心理方面的顺应则处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5.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广告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广告作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已经深入到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指示语在广告中的应用也是作为设计者想要激起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一种手段。通过对指示语的研究,不仅能帮助广告生产商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广告,达到广告的目的,使广告的效果具有持久性,而且也能让普通大众更加关注语言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指示语:自我中心性和主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中心性是指示语的最基本的特性。自我表达是说话人的主观性的反映,所以主观性亦为指示语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指示的交际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语用学理论对指示进行界定,并集中描写与解释了人称、时间、空间、社会及篇章等几类指示语。而从交际本身着眼,参照话语意义的建构过程,重新思考指示的本质及其在会话中的重要作用,发现指示不应仅仅看作是简单的指称现象,它是话语意义实现的一个支点,是话语与交际意图实现关联的根本方式。  相似文献   

8.
指示词语本身具有先用性特征,但在特殊语境中也存在着指示词语反先用现象。指示语反先用实质上是追求最佳关联,其主要表现为追求最大语境效果和使所付出的处理努力最小化。  相似文献   

9.
从对比语用学的角度对不同语言中的称谓表现形式、称谓的语用异同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相同的称谓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语用功效,对不同语言的称谓进行语用对比分析能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  相似文献   

10.
人称指示的变化表明了说话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在此基于语料库研究,对人称指示语在28篇美国总统提名演讲中的使用情况进行探讨,指出:在不同情况下应用不同类型的人称指示语体现了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通过定性和定量数据分析,发现如美国总统提名演讲这种正式文体人称指示语在某种程度上是遵循一定的模式的.  相似文献   

11.
指示语研究由来已久,其自我中心性和语境依赖性已得到广泛认同。在此以认知语用学为视角,探讨分析政治语篇中的指示映射;以2012奥巴马获胜演讲为例,运用指示语转移理论(Deitic Shift Theory),建构分析该类语篇的多层结构,旨在揭示其在结构和指示语使用上与其他类语篇的不同,以期为政治演讲语篇的语用分析带来启示并丰富认知语用文体学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2.
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称指示语的研究目前一般集中在社会语言因素方面,而对人称和非人称代词的各种转换的分析还不是很多。在研究“我(们)”的各种用法时,并非要刻意分清代词的符号所指与真实的言语行为交际者,因为在很多时候,这种区别并不存在或可以忽略。“我(们)”的三种非指示使用,或是一种加强受话者参与的修辞手段,或是进行语用移情的重要途径,或为了达到说话者预期的语用蕴涵。  相似文献   

13.
英汉旅游宣传文本中不同类型的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英汉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用特点对人称指示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制约,通过语料对比分析英汉语旅游宣传文本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差异,并提出对于汉语旅游文本英译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第三人称指示语概念内涵的理解是复杂的认知过程。依据Langacker的情境定位理论建立认知框架,针对英汉日常生活语言分析研究第三人称指示语的本质属性,认知规律及语用功能。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会话中广泛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以实现移情、离情及构建社会信息等交际目的。同时,跨文化交际是理解和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的必要参考要素。  相似文献   

15.
杨春红 《广西社会科学》2005,(7):150-152,184
虚拟语气和礼貌用语是英语学习中的常见现象。从语用学中指示语的角度,结合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Levinson称之为“面子保全论”的礼貌理论、礼貌策略以及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虚拟语气和礼貌用语加以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周蔷  张萱  李斌 《河北学刊》2008,28(4):211-213
心理距离是空间指示语的语用基础.远、近指示语的语用异常一般以"礼貌的方位转移"来解释.心理空间理论可以形象地阐释人们在使用远、近指示语时指示中心如何转移从而产生映射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佟福奇 《社会科学家》2012,(1):153-156,160
从指示的由来、含义及分类谈起,考察人称指示语的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如人称置换、反先用等,进而探讨了人称指示语的幽默性特征,最后结合网络篇章对人称指示语的灵活用法做出了尝试性分析,是对指示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8.
指称在语篇分析中指一种照应关系。而隐喻指称是以一件事物或经验来指称并理解和经历另一件事物或经验。篇章中各语言形式相互联系从而构成语义粘连的语篇,隐喻指称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参照点从而相互照应的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汉语通语词汇和方言词汇在相互竞争中发展。前者对后者的竞争方式主要是冲击和扩散,而后者对前者的竞争主要是渗透。二者竞争结果主要有三种:通语进入方言、方言转化为通语、通语和方言合璧成词。通语词汇和方言词汇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竞争层次。  相似文献   

20.
这/那、this/that指示照应的语篇衔接功能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示代词这/那、this/that在具体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其指示照应的语篇衔接功能不同,受心理成分、篇章距离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