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马克思提出的命题。认真分析这一命题,对深化生态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然之死”并不仅仅是一个机械自然观的问题,更是“人之死”的问题。消除生态危机,使自然界死而复活,关键不是恢复有机论,而是寻找人的再生。人向合乎人性的人复归,即人与自然界完成本质的统一,自然界才能得以真正的复活。  相似文献   

2.
家人离世和濒临死亡的经历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产生了复活的渴望。尼·费奥多罗夫提出的复活事业的哲学也坚定了他的复活信仰。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信仰复活,其作品也蕴含着精神复活的主题。“消失的”时间、内视角、简练的景物描写和“复活的”自然等共同建构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复活主题。“消失的”时间强化了小说的精神氛围,内视角展现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概括的景物描写和“复活的”自然描写弱化了小说的现实感,也突出了自然的宗教功能和主观性。  相似文献   

3.
复活即死而复生,复活模式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诗歌创作模式。著名玄学派宗教诗人乔治·赫伯特在其宗教抒情诗歌创作中采用了植物象征和动物象征这两种形式来表达"复活"这一永恒的基督教主题。通过沉思各级造物,采用动植物意象来表现复活模式,赫伯特热情地赞颂了上帝之爱的伟大,表达了对上帝虔诚的宗教情感和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认为:《复活》的主人公玛丝洛娃的“复活”与聂赫留道夫的“复活”,殊途同归,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托尔斯泰“乌托邦式的理想”之产物;体现了沙俄时代宗法制农民的文化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5.
普拉斯诗中的死亡和复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诗歌给人的印象是充满了"死亡"的气息,然而死亡并非其终极目标。本文从她诗歌中一些意象入手,解析意象中以死亡为主题的不同层次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同时也是诗人对生命的体验,体现其对新生命的渴求。最后以《拉扎勒斯女士》一诗为例,探讨蕴含在普拉斯诗中的复活意识。  相似文献   

6.
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诗歌给人的印象是充满了"死亡"的气息,然而死亡并非其终极目标。本文从她诗歌中一些意象入手,解析意象中以死亡为主题的不同层次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同时也是诗人对生命的体验,体现其对新生命的渴求。最后以《拉扎勒斯女士》一诗为例,探讨蕴含在普拉斯诗中的复活意识。  相似文献   

7.
论九叶派诗歌中的毁灭和复活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观念的影响下,九叶派诗歌充满怀疑、否定和反叛精神,同时也蕴涵着对于生命完满的渴望,这就使其作品在毁灭和复活话语的建构方面体现出独特特色。他们的毁灭话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艺术探索中对常识性观念进行再评价;其二是对现实与生命进行全方位揭示。在毁灭话语之间又随时流淌着新生话语,即那些体现现实与生命流向和诗人的渴望的情绪、情感。  相似文献   

8.
《复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不言而喻的,学者们在研究这一作品时,几乎都是从社会学的观点与现实主义的角度去揭示其本质。但如果我们从浪漫主义的艺术视角对《复活》进行解读与观照,可以发现其中亦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理想的浪漫主义精神,强烈的主观性和浓厚的抒情色彩。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写于1889年到1899年间,这个时期,随着俄国解放运动的高涨和深入发展,随着托尔斯泰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从贵族地主阶级立场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复活》不仅体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思想特点,而且也体现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心灵辩证法”的艺术特点更加娴熟、更加完美了。所以,《复活》既是托尔斯泰一生思想探索的总结,也是艺术探索的总结。这部巨著把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水平推到了高峰,“成为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近一个世纪以来,《复活》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精湛无比的艺术,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并为世界各国文学丰富了自己的文学宝库,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借鉴。本文试图以《复活》为例,把托尔斯泰引起俄国作家乃至世界作家赞叹的“心灵辩证法”这种独具一格的心理描写作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朝鲜战争是世界现代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影响深远而广泛。随着二战后冷战的全面展开和美国在“反共”的旗帜下对朝鲜内战的干涉 ,美国的对日政策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在二战中被彻底打败的日本军国主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活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09,(6):30-31
很多人都知道人体冷冻技术,但具体的冷冻过程以及冷冻之后的复活技术,恐怕就没多少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了。  相似文献   

12.
正同当代大多数作家一样,王蒙的创作表上留下过一段空白。从1963到1978,年富力强与噤声不语形成了醒目的对比。《这边风景》①的出现,大致连接起王蒙从《青春万岁》到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系列作品之间的创作史。无论是媒体所称的"从坟墓中‘复活’的书"还是王蒙自己认可的"鱼肴的中段"之说,都在暗示《这边风景》的独特意义——一段历史时隔四五十年之后极富偶然性地复活,并将自身不无突兀地带到纷繁芜杂的当今世界。  相似文献   

13.
阿多尔诺是西方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认为由于文化工业的兴起,艺术已发生了蜕变,变成大众艺术,成为肯定意识或妥协顺从意识的代表,而与之相对的现代主义艺术则通过对社会的否定和批判成为真正的艺术,并成为否定意识即革命批判意识的代表。因此,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和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张扬构成了阿多尔诺一生艺术研究和美学探索的两个基本主题。这一点使他在美学上与现代主义艺术殊途同归地走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宗族势力为什么能够复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中国农村,久已销声匿迹的宗族势力又重新复活起来,这与传统的、现实的多种因素不无关联。从历史的宗法制度到亘古至今的聚族而居,从家庭功能与行政功能的涨落到农村社区文化,以及农民精神心理中的消极因素,促成了农村宗族势力的复活。从多视角探寻宗族势力复活的原因,将为治理农村宗族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复活》的文艺生态价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而生态批评以研究文学、文化与自然关系为课题,把生态与文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文学批评带来了一股新鲜活泼的自然之风。《复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它们对人物思想、性格和行动等的影响的描述,为我们勾画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二元矛盾的搏斗图,体现了较高的文艺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性的主体到后现代性的主体,从审美主义的主体到消费社会的消费美学的主体,主体的命运俨然一曲死亡与复活的变奏曲。福柯反对现代性的主体概念,宣告了“主体之死”,但他晚期的生存美学则关注人如何将自己构成为主体,借助审美的创造性、灵活性、叛逆性等特质寻求主体性的可能,丰富了主体性的内涵。因其针对现代性理性、知识、道德主体而倡导感性、身体等,福柯的审美主体常常被比附为消费社会中的欲望主体、身体主体。但是,消费社会中的主体失去了对消费权力系统的抵制而成为驯顺的消费符号,按照福柯的思想只能说是主体的再度死亡。主体的再度复活既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福柯的审美主体不失为对主体的客体化命运实行疗救的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17.
最近《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对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复活”问题展开了争论。一种意见认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络娃的“复活”有本质的区别,“体现出两种命运,两种归宿”。另一种意见认为:他们的“复活”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应该说都各有不少独到之处,又都欠全面。前  相似文献   

18.
红柯的西部小说抒写了壮美雄阔的荒山大漠、草原湖泊,热情讴歌了大西北的激情、血性和力量,表现了作者对西部英雄的想象和重塑。《复活的玛纳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方面都显示了作家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19.
帝国主义时代虽然已经终结,但其现代主义的文化却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兴趣。后殖民阶段新的力量布局让人们思考现代主义非西方历史的可能性及意义所在。随着新的“当代”概念的应运而生,后殖民批评为新的“当代”认识论构建了基础,“多元现代性”的宏伟蓝图被描画出来,现代主义被称为“没有国界的艺术”。恩维泽用黑格尔式的逻辑证明非洲当代艺术不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拒绝,而是现代性“目的论延展”的结果。现代性不能被否定,只能被完成。   相似文献   

20.
“创造”诗派是一个兼具现代主义特色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属于后期创造社的几位“创造”诗派青年诗人,有着更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他们的艺术活动,更大规模地综合了不同门类的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交叉影响,在新诗绘画美的表现与追求上,显示了更为鲜明突出的艺术个性。20世纪20年代中期创造社“革命化”以后,“创造”诗派的新诗绘画美又呈现了新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