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胤 《理论界》2009,(10):83-84
20多年来中国哲学界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为重新界定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规定、理论形态以及实践功能,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角度.实践唯物主义是哲学界针对旧有的教科书体系的缺陷而提出、形成和发展的,它打破了旧有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重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哲学体系的重新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引发出了一股研究热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价值,促进了学术界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人学的发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点和不足.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是:萌芽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述的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理论;真正确立阶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系统提出的"实践"观;而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则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论述的实践的主要形式是"物质生产".正确认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当代发展趋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克思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是在马克思批判传统唯物主义和批判地解读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 ,其特征是实践性、历史性和人文性 ;当代哲学对实践唯物主义提出了挑战 ,应当从生存论的本体论的立场出发 ,批判地借鉴康德的实践理性学说 ,促进实践唯物主义问题域的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欲从阿尔都塞的《皮科罗剧团,贝尔多拉西和布莱希特(关于一部唯物主义戏剧的笔记)》一文总结出阿尔都塞关于唯物主义戏剧的特征,即批判的立场和离心结构,并分析这两个原则与其意识形态理论之间的关系,与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提倡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原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与布莱希特“陌生化”、“史诗剧”理论之间的纠葛,进而从中窥探出历史唯物主义文艺思想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是对被歪曲的现实世界的歪曲的意识,由此意识形态批判必须从两个层面上展开,即理论实践与革命实践向度,二者之间有一种辩证展开的关系。马克思从诉诸理论批判到诉诸革命实践,其间转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思索与理论深入的结果。这是因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种内在、超越、实践的辩证法,这就使意识形态批判展现为一种批判、革命的实践辩证结构,正如萨特所说,"辩证法只不过是实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共性化理论的个性化理论,可以称为"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足.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述的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理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系统提出"实践"观,标志着实践唯物主义的真正确立;<德意志意识形态>则系统论述了实践的主要形式--"物质生产",实际上应该被看成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正确认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对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逻辑真理观与实践唯物主义真理观虽然隶属不同的学科,但核心都是对"是真的"进行意义上的解释,区别在于他们对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二者的比较可行且有意义。比较两种真理观在真之载体、真之涵义、真之符合与真之标准四大方面的异同,我们发现:逻辑真理观侧重于命题或语句的语义分析,强调静态的符合,实践唯物主义真理观是针对理论体系,更侧重语用层面的实践性,强调动态的符合与实践标准。相比逻辑真理观,实践唯物主义主义真理观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且保留了逻辑真理论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为我们从类的角度理解文化的本质、源泉、特征、多样性、层次性及发展消亡规律等共性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同时,实践唯物主义也是我们理解文化的民族性及其本质等文化个性与特殊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关于真理本质的实践唯物主义批判和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合论、融合论、实用论、意志论、语义论等多种真理论 ,对真理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但从本质看都是不科学的。实践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 ,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真理的客观性不是指康德所说的认识之必然普遍的有效性 ,也不是指波普意义上的认识的“非私人性” ,而是指认识与对象的符合性、一致性 ,标志着主体获得了关于客体的某种确定的信息。真理的主观性指的是形式的主观性 ,也就是说真理是具有客观性的观念形态。真理不但是一个认知概念 ,而且也是一个意义指称概念 ,是实践 -认识整体性范畴。真理是人类合理性地表达对象世界的基本方式 ,是主体对客体之存在和本质的客观性意义的承诺 ,表征着人的一种本质力量 ,是实践活动的客体性要素和人的生存的一个基本原则 ,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的时空界限  相似文献   

10.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用物质的自我运动解释了自然界、生命有机体以及人的产生与发展,体现出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但是他唯一的理论兴趣在于探讨人类解放之路。人是环境的产物。马克思特有的、最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是用实践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从而也是人自身发展规律的实践唯物主义。以实践唯物主义概括他的哲学思想是恰当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认识,前者是本体论,后者是人的解放理论,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的争论,与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把实践唯物主义用于本体论领域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辩证唯物主义还基本处在近代思维方式上去说明和解释世界,而实践唯物主义则从根本上转向了现代思维方式。能充分发挥出批判的革命的功能。它是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之后的新形态。这早在十年前在多数学中就基本获得共识的成果,没有更好地发挥出它应有的社会效用。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现代化肇始于启蒙运动。以赚钱为志业的人们成为社会中坚、资本的逻辑成为支配现代社会建制的逻辑与物质主义价值观成为主流价值观是现代化过程的三个侧面。经历了这一社会变迁,商人由卑贱变为高贵。中国的启蒙和现代化也典型地体现为商人由贱到贵的转变和物质主义的流行。在中国传统社会,道德至高无上,思想精英是领导阶级,而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文革不是启蒙。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才是最有成效的一波启蒙。十六大允许民营资本家入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几千年的商人不得仕宦为吏的禁令被彻底废除了。至此,物质主义已大化流行。现代性要求国家和哲人放弃引导人们如何理解善和好生活,而让市场和经济学去引导人们理解善和好生活,让商人们去示范何谓善行、何谓好生活!这样做的结果是国家没有对各种不同的善观念保持中立,而是强有力地支持了由功利主义和现代经济学偷运的善观念——物质主义的善观念。启蒙和现代性的要害就是物质主义的泛滥。从生态学的视角看,中国传统文明不会走向生态崩溃,而现代性的扩张正引导着人类文明走向毁灭的深渊。为摆脱毁灭的命运,必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为走向生态文明,中国人须有一场纠正现代性种种弊端的新启蒙。新启蒙的中心思...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陷入新一轮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人们重新发现一个多世纪前的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性的理论准确地预测并指导着人们的实践,自苏东剧变后受到冷遇的马克思主义再次被世人正视。文章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当今国内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这些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由于认识、语种和社会历史等原因,维柯的学术思想一直遭到冷落.殊不知,他的学术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精神资源之一,典型者有:历史和逻辑有机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人自己创造自身历史的观点,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思想,以及其他诸多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洞见.关注其人,研究其思想,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史将会被重写.  相似文献   

15.
在解释学与哲学的现代发展中,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从狄尔泰开始的解释学的哲学化与哲学的解释学化,这是解释学的越界和哲学的唯心主义化;二是从伽达默尔开始的解释学的主观主义化.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是当代的主流解释学,在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发生重要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从哲学解释学的主观主义解释学立场出发来反思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从哲学解释学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立场出发采反思社会历史问题,有意无意地消解、否定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了防止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消解、否定,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重建解释学,用正确的解释学观点来反思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同时要把解释学和哲学区别开采,反对把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学化,不是在解释学的视野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反思社会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主义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过程,出现了两次“弗洛伊德热”。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在部分学术界知识分子中传播流行。从1949早起至1978年,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转入沉寂阶段。第二次传播热潮发生在80年代中期以后,这次热潮波及广大青年学生并深入到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中,因此,其影响较之第一次更加广泛深远。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传播中所出现的曲折反复,是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弗洛伊德主义包含某些合理因素,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其理论缺陷又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我们对它要深入研究,发挥其积极作用,清除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安维复 《齐鲁学刊》2002,1(1):74-80
唯物史观不仅来源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而且还来源于英国的古典经济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包含着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因素。唯物史观所追求的 ,是人的全面而彻底的发展 ;而经济决定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8.
童小溪 《学术界》2007,10(6):36-45
辩证唯物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而绝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否认和拒绝辩证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批判,集中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即西方社会运动高涨、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问题开始暴露的时刻.这些批判,大多在不同程度上质疑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的整理和总结,认为恩格斯不适当地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普遍化地应用到自然界,以运动规律取代矛盾规律,从而实质上歪曲和否定了马克思有关异化、矛盾、实践、主体等基本论述.本文不对孰是孰非作任何断言,而是简要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批判的历程和论点.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是核心,思想路线则是贯彻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唯物史观,就有什么样的思想路线,反之亦然。我们党同错误思想的斗争,就是唯物史观同历史唯心论的斗争。解放思想是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找到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它以哲学的方式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一个反思。过去,由于曲解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逐渐滋生了一种“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忽视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才能克服“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