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教育是各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源泉,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竞争和综合国力显现的标志越来越体现在对教育创新和培养高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力上。如今,我们要创建区域特色高等教育产业创新机制,酿结创新人才硕果,就必先对现有高等教育进行创新。面对这跨世纪的“创新工程”,本文仅对区域特色高等教育投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服饰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种重要载体.中国古代服饰蕴含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审美思想,服饰的面料、款式、纹饰、配饰体现着我国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5.
6.
7.
《领导科学》2021,(14)
百年来,统战和安全两种价值导向形塑了中国共产党社会组织政策的变迁图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与社会组织结成了共存共强关系,社会组织政策的基调是全面统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组织发展问题等同于安全问题,社会组织政策的基调是安全至上;自改革开放至新时代,统战因素渗入社会组织政策目标之中,社会组织政策的基调是安全为主、统战为辅;新时代,党对社会组织的"放"和"管"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均衡,社会组织政策的基调是强安全、强统战。党的社会组织政策百年变迁历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包括坚持社会组织政策变迁的政党主导性、保持社会组织政策与政治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坚定对社会组织政策框架的自信、实现统战与安全之间的动态平衡等。 相似文献
8.
9.
创新农业投资体制,建立以“以政府主导,业主投入为主体,市场多渠道融资”的农业投入体系,是解决贫困山区农业投资“瓶颈”,推动农业可持续增长和贫困山区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迈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1978—2008年,中国改革已走过三十年。这三十年中,中国发展与变化让世人惊叹,中华民族是一个喜爱记录历史的民族,每当我们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们总喜欢回顾历史,看看一路走来的每一步,以便我们理清发展思路,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的下一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简略的回顾了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1.
全球价值链分工和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对有效保护率的测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框架,通过构建新的有效保护率测度方法,整理双边产业关税数据库,揭示了中国关税有效保护率的新发展趋势,并就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可能的应对情景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表明:2000年~2014年,中国的总体有效保护率从22.25%下降至12.56%,中国国内生产者面临的国际竞争正日益增强.产业的有效保护率水平与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关税的资源配置效应明显.但有效保护率的产业间差异呈缩小趋势,借助关税政策引导产业间资源配置的政策空间在缩窄.中美贸易摩擦会提升中国化学原料及其制品业的有效保护率,为供给侧改革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会降低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的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业的有效保护率,从而对就业造成冲击.不论中国加入CPTPP还是RECP,均可以一定程度上平抑中美贸易摩擦在一些产业引起的有效保护率变化,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市制的变迁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建国以来市制发展历程及得失1-行政建制的分合市是城市型行政单位,是人口密集的聚居“点”上的行政建制,其居民主体是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市民(即非农业人口),这是世界通例。在民国时期,中国在这一点上与世界各国并无不同。1949年以后,最初实行的市制基本上延续了民国的体制;后来,随着城市郊区的扩大,市领导县,地市合并,整县改市,建制市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广域型行政建制;最后,人口密集的聚居“点”上的行政建制反而不叫市而改成了其他的建制名。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曾在其管辖的根据地规划和设置过… 相似文献
13.
系统梳理了中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剖析了不同时期医疗保障制度确立的原因和政策实施效果。为缩小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差距,须加快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整合步伐。 相似文献
14.
15.
16.
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开口放的序幕之后,中国农村开始了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迁。这样的变迁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接踵而来的则是工业化、市场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对于尚未工业化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来说,则是开启了其非农化的大门。这也导致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分化。如果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制度)变迁对农村家庭的影响来看,那么农村家庭变迁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7.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管理世界》2018,(10)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得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异质化及其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农二代引发代际革命,农业走向劳动集约和多功能化;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城乡分工与融合增强,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在历史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城乡中国"有必要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水权交易及其制度变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水权交易从理论变为现实,特别是成为富有绩效的制度安排,必须有效安排政府管制,更要激发广大用户的投资热情。用户资本性投资的有效实现,是评价中国水权交易及政府管制制度绩效的决定性函数。 相似文献
19.
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始于珠江三角洲,它是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一种内生型的制度变迁.它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的分离,解决了农村经济现代化中的相关障碍问题,加速了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土地股份合作制不是土地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只是改革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始于珠江三角洲,它是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一种内生型的制度变迁.它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的分离,解决了农村经济现代化中的相关障碍问题,加速了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土地股份合作制不是土地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只是改革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