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学艺术空前繁荣,文艺理论和美学界的探讨也非常活跃.艺术观念的更新或归正成为众目注视的焦点,其中,艺术形式的观念理应引起更多关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关于艺术形式在艺术中的地位问题若不解决,社会主义文艺就无法达到更高境界.一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抽象地谈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仅仅从艺术作品的静态构成中来看待艺术形式,单纯从认识论的角度把  相似文献   

2.
艺术形式美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年多来关于艺术形式美的讨论涉及了许多问题,例如:艺术形式美是构成艺术形象时所凭的方式,它不等于艺术形象本身;艺术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为线条、颜色等;艺术形式美具有比例、平衡、对称、虚实、奇正、节奏、多样统一、不齐之齐等规律,这些规律本身并不含有阶级性;艺术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性,但考察某一具体作品的艺术形式美时,也还须联系作品的主题、内容以及作家的审美观点、艺术风格。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本文试行结合我国古代绘画和书法,就上列部分的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作为抛砖引玉罢了。  相似文献   

3.
论城市美的形式特征於贤德事物构成因素的复杂性使城市美在形式上表现出跟自然美、艺术美不同的特征,这就是以工程建造为核心的创造手段所显示出来的技术美对城市形式的特殊作用。由此出发,可以通过对城市美的形式特征的具体分析,达到对城市美的本质有更深入、全面的把...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为什么在书法艺术的笔墨线条、结构组合、章法布排中,积淀着那么丰富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识、形式美感以至意境韵味?对此想就书法美的内在本质与外观形式作些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之间的区别时,提出了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尽管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美的规律”至今仍是众说纷云,莫衷一是,但对于“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这一点,则都是首肯无疑的。  相似文献   

6.
形式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不是美学和文艺学的一般概念,而是关系到审美和艺术的本体意义上的概念。本文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两个层面中,从艺术形式概念在西方和中国的历史形态出发,归纳并阐释艺术形式的基本逻辑形态,并从符号学的意义上对艺术形式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作出总结。  相似文献   

7.
论环境美的本体——景观的生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景观是环境美学的核心范畴。环境美美在景观。景观是环境美的存在方式,也是环境美的本体。自然与人的共同作用创造了环境,环境具有丰富的审美潜能,这些潜能存在于环境的自然、人文、科技三要素之中。当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环境作审美诠释时,环境就成为审美对象被转化成景观。主体的艺术、哲学、政治、道德等修养在审美诠释中起着重要作用。将环境改造成景观,是环境美化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8.
审美特性是文学的根本问题之一;中国文学理论中明确表示文学审美特性的最高、最核心范畴就是“境界”这一概念。其基本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方面,它体现了中国文学(主要是抒情言志的诗词)创作的内在规律——情感的审美形式化;另一方面,又是把创作——作品——接受三者联结起来的一种审美效应。 本世纪西方著名的现代派诗人、理论家艾略特(T·S·Eliot)曾为新批评理论建立了一个著名观点,即所谓的“客观的相互关系者”(objectiv correlative)。意思是指表达内心情意的艺术的唯一公式,就在於找到“objective correlative”,它是一组物象、一个情境,或一连串的事件,读者可以通过形  相似文献   

9.
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其本质就在“形式”里.“形式”是所有艺术向外部世界敞开的媒介,是艺术创作过程的终点,形式一旦生成即进入独立的艺术“形式王国”.而艺术形式具有“形相、功能、结构、意义”四个维度,且“结构、功能与意义”这三个“隐没的维度”如同“冰山”下的巨大冰体,它们是主导“形相”这一“呈现的维度”生成的本源性力量.  相似文献   

10.
西方艺术和美学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形式观念:一种是内容一形式模型,认为形式只是现象,是艺术作品的感性外观,在根本上是由内容所决定的;另一种是形式一质料模型,认为艺术作品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体,而形式则是作品的本体.从古希腊到19世纪,前一种模型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从19世纪中叶开始,后一种模型取代了前一种模型,西方艺术由此走向了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发生这种转换的原因,是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模仿性的难题,导致现代艺术彻底抛弃了对于具体事物的模仿和再现,转向对于抽象意义的直接表达.这种转向使得现代艺术变得十分晦涩和抽象,从而引起了"艺术终结论"的喧嚣.但我们认为,现代艺术的抽象性乃是一种直观的抽象性而不是思辨的抽象性,仍旧保持了艺术的直观本性,而这种本质直观能力乃是一切真理之源,因此不会导致艺术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美的生成因素不能不论及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是人的生命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美的生命的一种驱动力。生殖崇拜和中国文学美学之间在意识形式上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生殖崇拜的审美象征生殖崇拜是通过象征形式被赋予为文化涵义的。当然,在原始艺术中如岩画,有内蒙阴山岩画,新疆呼图壁县发现的生殖崇拜岩画对男女交媾的赤裸裸的描绘;如雕塑,辽宁红山  相似文献   

12.
形式问题是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我国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了推进这一问题的研究,本刊去年第10期编发了苏宏斌教授的《形式何以成为本体》一文。该文认为,西方艺术和美学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形式观念:一种是质料—形式模型,认为艺术作品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体,形式乃是作品的本体;另一种是内容—形式模型,认为形式只是现象,是由作品的内容所决定的。西方现代艺术抛弃了内容—形式模型,采用纯粹的质料—形式模型,因此走向了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日,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骧先生与苏宏斌教授就该文所涉及到的问题,以书信的形式展开了争论。我们认为,发表这些通信,对于推进有关形式问题的研究、加深对现代艺术的理解,都是不无裨益的。同时,针对当前学术界普遍存在的那种抱团混战、党同伐异的不良现象,我们十分倡导这种以探求真理为目标的、同志式和商讨式的健康学风,也欢迎更多的学界同仁就此发表意见,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13.
直觉与本体     
直觉与本体吴远“本体论”的思想在西方和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在西方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罗马哲学,在中国,先秦时期的老在学说中的“道”也带有浓厚的“本体”色彩。尽管中西方哲学家对于“本体”的理解多有殊异,但在把“本体”理解为世界的本原或本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 ,我国美学界虽然也是成果迭出 ,但扪心自问 ,真正有新意、原创性的论著却是并不多见。近读赵建军先生的《美的代码与意蕴》(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年10月版 ) ,却发现这本篇幅不大的专著颇有些“另类”的味道。也许是作者多年来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的缘故 ,该书有不少篇幅还是讨论美学的基本原理问题 ,即便是对一些看似陈旧但悬念丛生的老问题 ,作者也没有放过 ,并试图以新的视角 ,立足于当代的美学理论 ,以一个当代人的素养与功底正面地回答它。如作者开卷便对美的本质这个千古之迷作了当代意义的探讨与反思。众所周知 ,自柏拉图以来…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身边,环绕着众多美的对象:自然风光、人的服饰打扮、人的言谈举止、人类创造的各种产品……,都能使我们感受到美。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的特殊产品,它更具有无限的美的魅力。它们并非是不可捉摸、神秘的事物,相反,它恰恰近在眼前。我们应从考察身边的美的对象开始,去探索美的奥妙,去创造美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本质是审美,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艺术世界。毛泽东同志深谙人类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历来十分重视文艺的审美性,不仅自身进行了成功的审美实践,而且在美学理论上也有创造性贡献,早在《讲话》中就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美学原则,许多真知灼见至今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道与美本体     
老子美学观是从道本体中推演出来的。老子予道以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味 ,奠定了中国美学的逻辑基点。从道与物的关系上 ,庄子进一步阐释了老子关于道的周而复始的特性 ,明确了主体观照道时所产生的审美心境 ,老庄的道论为道家美学的历史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得意忘言是道境之美的体现 ,玄学美学是老子之道在美学上的翻版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 ,审美本体与哲学本体、艺术本体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哲学本体解决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审美本体要回答的是审美是什么的问题 ,就审美的极致来说 ,它是境界。艺术本体回答的是艺术是什么的问题 ,艺术的本体是艺象。艺术虽然是审美的典范形式 ,但艺术不只是审美的 ,它还具有别的功能与要素 ,因此不能将审美本体等同于艺术本体。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设计应立足传统文化,在设计中既要尊重民族的独特性,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现代设计中应不断寻找传统艺术文化的气韵精髓,以独特的感悟力将其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之中,为现代设计赋予时代内涵和精神气质,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进步。同时,要坚持民族性与国际化的接轨,在交流中进步,在进步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王国维那里启程的中国现代美学已经进入本世纪最后一个十年.经过近百年的艰难曲折,尤其是经过八十年代的发展,中国现代美学终于迎来了充满生机的局面.刚刚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现代美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时期,那些曾为五十年代美学作出贡献的美学家们,在这个时期肩负起了继往开来的使命.他们一面引导着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交流的大潮.一面又审视着中国美学曾经走过的几千年漫长的历史;他们并不守旧,但是他们确认,无论如何历史是无法割断的,中国美学最后还必须取得与自已历史的连接贯通.八十年代以来,古代美学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