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业制度供给不足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制度做为一种“公共品”,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更由于中国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农业制度供给处于严重短缺状态中。中国农业制度供给不足,既有初级行为团体方面的原因,又有次级行为团体方面的原因。然而做为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农业制度供给不足主要是政府主体造成的。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就业制度等制度供给严重滞后于制度需求,对中国农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模式开辟了新的途径。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以取消农业税和对农民进行财政直接补贴为标志,开始步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时期,如何在推进工业强省的进程中,探索出高效的反哺路径成为首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是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转型.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同,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重点和途径也不同.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起点、内容与基础条件的差异上.从工业反哺农业的区域差异出发,东、中、西部要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反哺模式、反哺路径,并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区域协调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实施六年以来,虽有效遏止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全面扩大,但当下我国城乡差距依然未有根本改观.正是这样,需要以城乡一体化与统筹城乡发展为视角对已有“反哺—支持”模式进行“复合型”转向,而形成一种以造血式、综合型、持续型、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的“复合型”反哺战略,使反哺进入新的阶段.本文从顶层设计了“复合型”反哺战略的构成,认为这应是一套包含宏观层面针对农业的财政补贴,中观层面针对农村的以城带乡,及微观层面针对农民的乡村工业“三位一体”、“助农自助”的立体化体系,以提升“反哺—支持”的整体绩效.同时,本文认为,“复合型”反哺仍是农村发展的载体,欠发达农村社区发展的终极目标还应当定位于经济发达、政治正义和社会诚信的和谐社区,在反哺过程尤为需要注意控制冲突和矛盾,不能让反哺变成为官僚汲取不当利益的窗口,以保持反哺本身整体的和谐性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5.
诺斯与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道路理论的阐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将诺斯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理论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相比较 ,不难发现新制度主义对社会结构长期变迁的分析并不成功。路径依赖理论关于制度报酬、“政治科斯定理”的假设 ,以及对意识形态和文化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的论述 ,都是不能成立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 ,在总体上能够得到人类制度变革的事实的坚强支持 ,因而它对制度变迁的阐释至今仍然是有说服力的。诺斯对马克思的批评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制度变迁理论中更多地将研究的立足点放在路径依赖的性质上,而对制度变迁过程中状态和结构依存的特征却不甚关注。实际上,状态、结构依存和路径依赖特征都是影响制度变迁方向和结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一个最优化的理论模型综合分析了制度变迁理论中有关这两个特征的一些问题,并且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为例,具体地说明了这两类因素所起的相关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三农"问题的制度分析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严峻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直接影响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 2 0 2 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作者认为 ,建国初期形成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制度安排是造成我国农村落后的主要原因。尽管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农业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 ,但是 ,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改革只能是制度的边际调整。只有将国家对农业的管制转变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 ,近期重点加大对农业的转移支付力度 ,才能缩小城乡差距 ,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8.
熊莉萍 《理论界》2008,(9):40-41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是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必将对我国“三农”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目前理论界对于我国“反哺”政策的时机和方式依然存在明显分歧,各级政府在政策实践之中也存在不少的认识误区。本文梳理了这些误区,并认为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应当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前后30年之比较分析:制度变迁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政治发展与制度变迁理论的阐释,建立了一种从制度变迁视角分析政治发展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前后30年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文章认为,从1949年9月到1975年底,中国的制度变迁的走势是:建立→破坏;1979年到2009年,制度变迁的趋势是:重建→完善。并从新时期制度变迁的这一角度揭示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成就。最后,从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关键节点和路径依赖等方面对中国政治发展中制度变迁的经验与启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要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走出“二元经济”困境。而“两个趋向”理论不仅解释了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即在工业现代化初期,普遍存在工业剥夺农业的趋向,造成农业发展严重失血,从而致使农业与农村严重落后于工业及城市的格局;同时也指出了摆脱二元经济困境的出路,即在工业现代化基本完成后,普遍存在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向,给农业大力输血,使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农村实现城镇化、农民生活实现小康。“两个趋向”理论的提出,是对国内外工业化进程规律的深刻认识、精确把握与高度概括,它已吹响了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号角,为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两个趋向”理论,把握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脉搏,这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持"三农"的财政与金融手段均陷入困境且难以自拔;财政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支农效率低下的问题,金融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商业性金融大举撤离农村问题.基于财政支农、金融支农双重困境的现实,应超越财政支农或金融支农的单一视角,着眼于二者的整合,探索使二者优势互补并同时增强二者支农绩效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核心,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我国政府既定的一个目标。中西部地区既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又不能以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为代价,因此,必须在对既往尤其是东部地区加快工业化的产业政策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工农互动、协调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3.
城市大学、科研机构(文章简称院校)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力军,科技支农是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方面。院校加大科技支农,是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重要内容。增加农业科技研究(文章简称农研)投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改革院校、激发活力,提高农研在研发中的比重,优化农研结构,提高农研质量。  相似文献   

14.
产业融合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化和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并呈现出与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即农业产业融合化。农业产业融合化不仅拓展了农业经营理念,而且改变了农业经济的属性,使农业也具备了与其融合产业的功能和特征。大力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产业融合是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又一次机遇。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最突出、最尖锐的问题是"三农"问题.破解"三农"难题须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思考并采取措施,在宏观层面重点是加快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思路的重大政策调整;在微观层面重点是推进城乡的互动,实现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工农互补、工农双赢.  相似文献   

16.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在农业产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涵盖农产品价值形成和分配的多部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于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的目标体系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的农业支持政策首先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目标体系.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体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因此中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目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能发挥效能的农业支持政策工具组合.  相似文献   

18.
领导班子的团结、稳定、战斗力是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作为副职领导必须树立正确的副职观,练好“配角”的基本功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19.
工业反哺农业是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需要实施的一项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工业欠账论、农业弱质性理论和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等,为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但是,工业反哺农业只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则是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是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应当及时实现由工业反哺农业向工农业协调发展战略转变,通过农业产业化、城市企业下乡和新型城镇化等途径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景艳 《阴山学刊》2002,15(3):90-92
辩证地分析歌唱教学中,"支持力"与歌唱发声用"气"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是正确指导学生把握歌唱技能、技巧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