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通过对德国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在现代化道路问题上提出重要思想。马克思认为,现代化是现代性依循社会现实而展开的具体化过程,因而现代化本身为辩证性和历史性所贯彻。马克思区分了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性质的两种现代化道路,并通过对德国社会现实的具体分析,认为德国具有走后一条道路的理论可能。马克思德国现代化思想的当代启示在于它为我们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无疑是马克思现代化理论在当代最重要和最伟大的实践成果,它内在地包含着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世界历史的历史性叙事。  相似文献   

2.
发展研究兴起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于十九世纪的马克思自然没有依照发展理论尤其是现代化理论的前提和方法、使用发展理论的语汇来探讨非西欧社会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以西欧资本主义这类最早现代工业社会及其历只发展为研究主题的马克思,自有自己的问题、视角和语汇、方法.探讨马克思在世界史视野内关于西欧现代工业社会及其发展前途的理论观念,分析早发现代化的特点、问题和独特条件,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颇有意义.在本文的篇幅内,我们试图探讨这一问题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创造之一,是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方法指导.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指南.恩格斯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指南.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理论以及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理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与以往的任何悲剧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是从现代社会的社会矛盾及其最终解决矛盾这个意义上提出和思考现代悲剧观念问题的,把社会主义目标作为历史的必然要求,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一目标暂时不可实现,现代悲剧观念就是对这一冲突的艺术表现。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具有深刻的悲剧人文主义对于当代社会确立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观念中的社会主义目标(西方学者称之为乌托邦)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核心理念。由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殊性,由“乡愁乌托邦”和“红色乌托邦”构成的双螺旋结构成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结构,这一情感结构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中的辩证张力成为中国人民在苦难深重的现代化过程中得以支撑情感和心灵,在绝望中保持希望,在失败中顽强前行的文化力量和情感支柱。这也是文艺学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得表征马克思哲学的唯物史观得以问世,那么马克思晚年用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审视现代化道路,就是对现代化道路本质的准确把握。马克思晚年用唯物史观对现代化道路实现的条件进行历史性分析,在批判传统现代化道路“唯一性”理论的同时,也表征了现代化道路本身应该是一种可选择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晚年唯物史观研究对从前思索的“猴体解剖方法”的运用,既将前资本主义社会研究正式纳入唯物史观的研究视域,又通过对私有制、资本主义国家起源问题等的回答,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可能。通过对古代社会氏族制度、西欧主要民族国家和俄国发展道路的个案分析,马克思晚年唯物史观在明确各民族和各国家之间社会发展道路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论证了“另一种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哲学观"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而马克思要批判的旧世界就是资本逻辑控制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使人的发展处于全面的异化状态,马克思视域中的新世界即为共产主义社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使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通过对资本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得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约翰.E.罗默借助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重新表述马克思关于剥削和阶级的理论,提出了他的关于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设想出一种理想的社会经济结构。他公开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力图通过阐述非劳动价值论的阶级和剥削理论,建构一套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这位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虽然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形式的现代化,却淡化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特点。罗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式颇为独特,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非欧社会的性质,马克思曾有过独到的见解,并因此而奠定了他对非西方国家是否具备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条件所持的观点。马克思通过大量的文章和信件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在《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进行讨论,使其建立在大量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不管是对那些马克思主义的饱学之士,还是对那些专门从事现代化研究的人来说,这一观点都是值得注意的。就连那些对马克思的社会和政治发展理论略知一二的人,也看得出他在论述这个问题时经常所处的两难境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宣称找到了一种关于历史…  相似文献   

9.
论“非欧社会”没有产生近代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因──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之二朱晓鹏当代“非欧社会”的发展与现代化道路问题,①已成为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及当代各种发展理论、现代化理论就是十分关注这一时代课题的。不过,...  相似文献   

10.
东亚地区政府作用形成的社会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 ,指出在东亚地区 ,政府之所以能以有效的方式干预经济 ,是与东亚地区独特的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东亚地区这种独特的社会结构表现在土地国有化及自给自足的村社制度 ,个人对群体的高度依赖 ,以及村社之间的分散和孤立状况 ,从而决定了国家在这种经济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东方独特的社会结构 ,使得高度集权的政府在东方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社会发展的考察揭示了东西方不同的社会结构及发展道路 ,为今天东亚地区现代化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在主体、手段、实质、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将"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社会现代化的内涵,将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社会治理主体、手段、过程、基础与路径等各个方面:一是要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域的关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主体的现代化;二是要综合运用法、理、情的积极功能,基本实现国家治理手段的现代化;三是要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过程的现代化;四是要发挥科技与信息化作用,基本实现国家治理基础的现代化;五是要统筹治理创新与体制改革,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路径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多元共生、开放、回应与同构的趋势中,中国社会转型与西方社会转型因社会主义制度因素的嵌入而具有非同源性,但中国因工业化、现代化的使然,仍引发了社会结构的重构和具有现代性特质的社会分化开始,并凸显出我国传统的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管制模式的内生性冲突。因而在社会转型情境中建设和谐社会,不仅需要重设动力机制、社会机制,而且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制度安排还需要建立一套不断完善的社会机制链才能持续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促进与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结构的论述主要采取的层次和要素分析法,对于今天分析特定历史时期下产生的"三元社会"也一样适用.通过社会结构层次和要素分析法的方式,论述了社会整体结构,得出了考察社会体制与制度是考察社会结构的有效途径,并运用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从社会体制与制度角度论述当前游离在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夹心层"即"三元社会",呼唤着新一轮的社会体制与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优化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空间格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0—2014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和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显示:我国农业现代化空间网络密度逐年提升,但整体仍较为松散,网络关联度上升明显,网络等级度则存在下降趋势;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长江中游省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空间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关键行动者,网络内部向多核演变;各子群的群间互动有待强化;邻近地理距离、相似的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较大的市场化程度落差能够推动农业现代化产生省际关联。政策设计有必要关注农业现代化的空间网络联动效应以及不同省域在其中的位势和角色,既完善相对滞后区域农业和农村生产系统,也关注省际间日趋复杂化的关联形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政府、社会、宗教三维少数民族地区权力结构的分析出发 ,研究在甘南卓尼县三村现代化过程中政府权威、寺院权威、社会权威的结构与变迁发展 ,分析了三者变化而引起的社会权力结构的优化整合 ,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权力结构控制的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优先的角度看,农村城市化和农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石。然而,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宏大的城乡二元文化格局。在城乡一体化突飞猛进的今天,这种二元文化已跟不上社会变革的步伐。本文运用文化滞后理论,从城乡二元文化差异积淀下来的一些社会心理特质入手,分别探讨城市社会对农民、农民工、农民企业家的偏见、歧视和嫉妒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得出的结论是,由城乡二元文化差异造成的消极社会心理特质阻碍了农民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职业结构的改变,温州原有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动,一个新的、与第一次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基本形成。变化了的温州的社会阶层结构与全国和其它地区相比,有着明显的“温州特色”。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和大量的商业服务人员,使得温州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显现出较为突出的“实业型”特征。  相似文献   

18.
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为一元、农村为另一元的城乡分隔和差异状态;改革以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是城乡差异明显和城乡分隔刚性,而改革以来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是城乡差异更加明显化和城乡分隔开始弹性化;走出二元社会结构既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又有利于当前中国农业面貌的改变、工业效益的提高、社会公平的实现、社会心理的平衡和城乡环境的改善;走出二元社会结构应该树立城乡一体的新观念,创建促进城乡一体的新制度和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变迁:风险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由于现代化和体制转型的双重过程,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风险是叠加的。现代社会的"时—空延伸"特征,以及中国体制转型所带来的多元化、市场化、非集中化、流动性特征,使得重建共享价值观体系、弹性社会结构、国家与社会的组织化体系、法治及社会信息沟通体系,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控制体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20.
农村居民社会资本现状、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相关网络平台,从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关系构成、职业异质性方面测量了农村居民的社会资本现状。研究发现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小雇主阶层在农户个体社会资本中占据重要位置,网络顶端和网络位差较大的网络结构更有利于农户个体社会资本的积累;当前农村居民社会资本存量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地区之间有较大差异;在关系构成上“差序格局”结构有所改变,朋友这一非亲属关系的作用逐渐凸显;住房类型、户口和收入是影响农户个体社会资本的三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