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家文化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期待人们开发。我们可以透过一些客家谚语在一定的程度上认识我们客家祖先的生产生活方式;客家俗谚包含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具有许多深奥的哲理;客家俗谚有强大生命力,具有"用进废退"的特点,它不断地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跟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只有群众掌握了客家俗谚这把金钥匙,客家俗谚才能真正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重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2.
中原河洛对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全面、关键、决定性的影响。客家民系主体来自中原河洛,在闽赣边地开基创业奠定了客家文化物质基础。客家重构中原式宗法制社会,形成客家文化的社会基础。客家传承河洛文化刚健自强、厚德、文化和重礼的基本精神。成为客家思想文化的理学根源也在河洛。  相似文献   

3.
客家建筑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客家宗祠是客家建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没有同期官府、寺院及其他民居等注重。客家宗祠有自身明显的建筑特征,其设计同样寓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加强对客家宗祠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客家文化的发扬光大,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建筑文化研究的延伸和深化。  相似文献   

4.
巫小黎 《学术研究》2005,4(3):120-124
客家文化从整体上作用于张资平早期的小说创作。张氏早期的恋爱小说是客家山歌的故事化, 是客家民间歌谣隐型结构在小说中的具体外化。客家人历史上形成的“男人在外乡, 女人在故乡”的家居模式对张氏小说人物关系的安排和命运产生巨大的制约和影响。张资平早期小说表现了作者复杂的乡土情感, 深蕴着客家人的恋乡情结, 同时又与“五四”时代主流话语汇合, 大胆暴露和批判客家文化中的落后消极因素和残酷野蛮的陋习, 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命运是客家妇女苦难人生的缩影。他早期的小说是生动的客家文化风俗史, 是认识、理解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珍贵文本。  相似文献   

5.
客家文化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期待人们开发。我们可以透过一些客家谚语在一定的程度上认识我们客家祖先的生产生活方式;客家俗谚包含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具有许多深奥的哲理;客家俗谚有强大生命力,具有“用进废退”的特点,它不断地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跟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只有群众掌握了客家俗谚这把金钥匙,客家俗谚才能真正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重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师范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的成立为分界线,广西客家研究可分为起步探索与逐步拓展两个阶段。二十年来广西客家研究逐步推进,主要表现为研究成果相继增多,研究队伍呈梯次扩展,研究领域和研究程度不断拓展与深入,尤以个案见长,涉及多个学科,为促进了解广西客家社会提供了多个视角。但是,未来研究的持续发展,还需要回到田野、重视理论建设及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客家是汉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客家方言是这个群体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客家族群语言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客家人的移民路径有关。从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播的视角看,客家移民路径选择的时序性和空间性对"客家"语言形成具有关键作用,清末民初客家人对客家移民的文化认同感的系统构建对客家移民属性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女人的精神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极富特色的一部分,内容丰富多彩、情深意切,反映了客家人的风土民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中反映客家女人劳动生活、思想品格的内容占有较大比例。本文拟对客家山歌中客家女人的精神个性进行探讨,以期深化对客家山歌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客家文化与现代文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人道主义、科学精神、传播自由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原则。客家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是一种中国封建时代的文明,它不属于现代文明,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客家文化可以作为现代文明的“用”而发挥作用。比如说,从“客家精神”这一价值观的高度,来谋求客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协调性;或者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即通过产业化手段以及通过合理的商业运作和包装,使客家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江金波 《学术论坛》2006,(2):176-180
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二元结构,这在诸多方面都有突出表现。文章分析客家文化二元结构显现层面及其文化特质,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理论,解析了客家文化二元结构的成因。认为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与小农经济的惯性造就了客家文化的传统性;而消极的宿命、迅速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思潮对原始性造成的振荡,衍生了其过于前卫的特性。二元性导致客家文化的审美困惑,对传统本土文化的眷恋复归与批判责难交织,统一于客家文化审美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