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古代文献中有关“西周灭亡及平王东迁”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极为简略,语焉不详,而且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的记述也不乏矛盾之处。由于这一事件涉及西周末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以及周王朝与戎狄之间民族关系的许多方面,兼有内乱外患的性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事件加以重新考察、梳理。疏漏之处,诚望识者指正。 一、《史记》中关于周灭亡及平王东迁的记载与学者的质疑 在古代文献中,《史记》记载西周灭亡及平王东迁的事件最为详细,但其中也有很多令人难解之处,对此历来的学者们曾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质疑。为便于论述,不妨先将《史记》中有关材料节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关于平王东迁的年代,历来皆据《史记》,认为是在平王元年,即前770年.事实上战国时还有一种说法不为人瞩目:左氏昭公二十六年《传》[正义]引《汲冢竹书纪年》云:平王奔西申,……申侯、鲁(原本作“”,,“”即“吕”①)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候所杀,以本非嫡,故称携王。《左传》原文说: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尔雅·释言》:“替,废也,灭也”;公羊昭二十三年《传》:“君死于位曰灭”;可见《竹书》晋文侯“…  相似文献   

3.
杜勇 《中州学刊》2023,(2):130-140+2
在传统认知上,幽王失国,平王东迁,是前后两年相继发生的事情。近年清华简《系年》问世后,人们始知平王东迁经历了多种力量的角逐和漫长的历史岁月,形成两周之际重大的历史变局。依清华简《系年》所示,幽王死后,携王立二十一年,复经无王九年,平王被正式迎立,三年后东迁洛邑,此时已到了平王三十四年(公元前737年)。这一时间节点,粗看起来似已超出助力东迁事宜的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在位年代的下限,然据新出清华简《系年》、古本《竹书纪年》及相关文献资料,对《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记晋、郑、秦三君年代详加考察,发现均有舛误,实际上他们都是在平王三十四年东迁之后辞世的。在这个乱云飞渡的历史过程中,东周国家虽遭内乱外患的严重打击,但文明未曾中断,重启了接续发展的新历程。  相似文献   

4.
周平王东迁乃避秦非避犬戎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讲两周之际的历史者,均谓西周灭于犬戎,周平王避犬戎难始东徙洛邑。这种说法盖本之于太史公《史记》。为了弄清这个提法是否确实,我们不妨先把《史记》中有关材料节录于下,然后再一一加以讨论、分析。《周本纪》:“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不至……(幽王)废申  相似文献   

5.
根据文献记载,除建国之初武王伐纣和成王初年的东征平叛以外,西周的对外战争并不多。例如《史记·周本纪》所记,唯昭王“南巡狩不返”,穆王征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申侯与缯、西夷犬戎攻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一代的战事,仅此而已。当然,其它古籍也还有一些零星的记载越出《史记》的范围,不过总的看来战争不多,规模也不大。但从青铜器铭文看,西周某些时期战争极为频繁,其规模之大和战争的激烈程度也令人瞩目。因此,要讲西周的战争,必须利用这批最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对文献记载加以印证、补充和斠正。限于篇幅,本文不准备对西周的战争作全面研究,仅择其荦荦大者作扼要的阐述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王博 《北方论丛》2015,(2):82-87
关于秦国的建立历史上说法不一,较为主流的说法是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进而被周天子封为诸侯。不可否认,秦襄公为秦国的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为秦的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但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日趋丰富及后人对古典文献的反复探讨,人们对秦襄公之功及此一时期秦国的地域范围,又有了颇多新的有争议的见解。结合考古资料、文献资料,以及陕西关中地区的地理环境,得出的结论为,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之功,不是派兵护送,而是帮助周平王打击戎族与携王势力守卫宗周故地。  相似文献   

7.
西周王朝覆灭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史有明文。《史记·周本纪》云: 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按,申后之子),是为平王,以奉周祀。此段史实确有不少疑点。例如,废申后而引起申侯的大为恼火,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为何联合缯与犬戎灭周?犬戎与周有何历史渊源?如此等等,都很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8.
东迁后的楚国国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后期,秦白起拔郢,楚顷襄王兵败,东迁至陈。东迁后楚国国势究竟如何?《史记·楚世家》云:考烈王元年,纳州于秦以平。是时楚益弱。《史记·春申君列传》又记载说: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苟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这说明,楚国东迁之后,其国势曾经有过一个从“益弱”到“复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西周王朝覆灭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史有明文。《史记·周本纪》: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按,申侯女申后之子),是为平王,以奉周祀。此后,历史进入了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太史公所录信史,因岁月流逝造成历史的隔膜,后人便…  相似文献   

10.
杨东晨 《云梦学刊》2001,22(1):111-112
被誉为“史坛怪杰”的何光岳先生,又向我们奉献出了一部鸿著《周源流史》(上下两册,120万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令人钦敬,使人振奋.这部大著在目前的周史诸类论述中独领风骚,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体例特征 从目前见到的周史著作中,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只写武王灭纣至平王东迁雒邑的历史,如许倬云先生和斯维至先生的《西周史》等;一类是按《史记·周本纪》所述,完整论述从后稷至秦灭东西二小周国君的历史,如拙著《周人秘史》(《周兴亡史》)等.这两类周史论著,时间跨度有长短之别,但都侧重于…  相似文献   

11.
一、盖十世希不失矣 《论语·季氏》说:“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何晏《集解》解释说:“孔曰:‘希,少也。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平王东迁,周室微弱,诸侯自作礼乐,专行征伐,始于隐公,至于昭公十世失政,死于乾侯矣。’”后世多以何说为是。我认为何氏依误文作解,不可从。文内“十世”当为“七世”,是形近之误。《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宋人乐祁说:“政在季氏三世矣,鲁君丧政四公矣。”杜预释“四  相似文献   

12.
汉牂牁郡地理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西南夷列传》说:“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按:巴蜀边境部族分作“南夷”和“西夷”,西夷为滇、邛都等地区,南夷为夜郎地区,今通行本《史记》此处作“西南夷君长以什数”惟《汉书·西南夷列传》录《史记》之文无“西”字,已有人说,乃后世抄《史记》误衍“西”字是也。)夜郎(南夷)地区在被汉兵征服之前,其境有数十部族,以夜郎君长为最大,其所以联结成为一个单位,当由于这些部族地域毗连且族属相同。《史记》载,汉使至南夷,夜郎君长多同说:“汉孰与我大?”即因夜郎联结数十部族,其众数万人,顾盼自雄而僻处一隅,不知汉之广大,故问:“汉与我孰大?”后世讥为“夜郎自大”,是从全国形势来  相似文献   

13.
清华简《系年》所记西周末春秋初年周王朝王位继承的世系、年数,不仅与《史记·周本纪》等传世文献不同,而且也与古本《竹书纪年》也不尽相同.依清华简《系年》所说,周幽王死后“邦君诸正”在虢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携王,携王二十一年为晋文侯所杀,之后又经过“无王九年”的时期,晋文侯才迎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之后才东迁到成周洛邑.《系年》虽不合《周本纪》等文献的记载,但和《左传》甚至与束皙所见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相合,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康诰》与《康王之诰》皆为《尚书·周书》中之篇目,二者写作之背景、时间、内容、目、的、作者根本不同,这在《尚书》中是非常清楚的,不须多言。司马迁作《史记陶I,上古时代(主要指传说中的尧、舜、禹和夏、商、周各代)之史料、史实,除司马迁亲身实地考查所获资料之外,大多是以《尚书》之史料为依据的。《史记》中之《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多以《尚书》为原本,甚至许多即摘录《尚书》中之原文。《尚书》中之篇目,《史记》几乎都提到。然而,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却把《康洁》与《康王之法》相…  相似文献   

15.
殷商君主世系钩沉吴薇薇,吴晋生关于殷商君主世系,一般史学家认为:契至汤14君,汤至纣31王。事实果真如此吗?请看此说的依据:《周语下》:“玄王勤商,十四世而兴。”《荀子·成相》:“契玄王,生昭明,……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史记·殷本纪》、《史记...  相似文献   

16.
《正月》为周大夫刺幽王致使宗周灭亡之作,《雨无正》为携王余臣的暬御之臣表达自己面对"二王并立"政治格局时怨忧情绪之作,此五诗皆作于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骊山之难、西周覆灭、卫武公率兵救周、平王宜臼与携王余臣"二王并立"之初,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之前;《都人士》为周大夫美平王自西申东归镐京时万民麕集、观者如都热烈场面之作,《鱼藻》为周平王大夫美平王自西申归镐京后宴享群臣之作,此二诗当作于平王自西申东归镐京之时,在东迁洛邑之前,当周平王元年(前770年)顷。上述四诗,皆作于西周覆亡之后,平王东迁之前,即平王仍都于镐京之时所作,皆属西都之雅。  相似文献   

17.
关于“共和行政”若干历史问题的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共和”之争“共和行政”是西周晚期发生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事件。而关于“共和行政”的历史真像,尚存歧见,主要集中在《史记·周本纪》与《竹书纪年》关于“周公、召公二相行政”与“共伯和干王位”两种不同说法的争论上。本世纪,顾颉刚先生著《共和》一文①,广稽众说,详加比论,认为“从《史记》不如从《纪年》”。从此,《纪年》说一枝独秀,大有定论之势。对此,我颇有疑惑。如《史记·二诸侯年表序》说,导致“共和行政”的国人暴动乃是公卿贵族发动的,目的不过是要驱逐暴虐的周厉王,“并无推倒文武以来王统的意图…  相似文献   

18.
西周王朝及其境内外的民族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王朝及其境内外的民族群体尤中一、西周王朝的建立、发展和华夏民族的稳定《史记·周本纪》说:“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孕者”。其后乃生周之始祖父后稷(弃)。姜原是有邰氏的女子...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文献中关于滇王国的记载,最早要数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有关滇王国的记载,以《西南夷列传》为详;《大宛列传》、《货殖列传》等篇也有涉及。后来的《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的有关记载,基本依据《史记》所述。 据《史记》司马迁《自序》所云:“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可见司马迁到过当时西南夷的西夷地区。有关滇池地区的情况,他是从离  相似文献   

20.
近期笔者在搜集整理西汉时期民族史料过程中,发现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与《汉书》多有舛互之处,尤以年表为最。今就读书偶得录之数则予以考异或订误,但因资料缺乏,加之本人才疏学浅,其中错误在所难免,恳请方家不吝赐教。1.《史记》第1018页纵2横6、横7考异:“子军”,《汉书》第639页纵2横1作“于军”。订误:《史记·景帝本纪》:“中三年,……春,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皆封为列侯。”《史记正义》:“《汉表》云中三年,安陵侯子军、桓侯赐、道侯陆强、容城侯徐卢、易侯仆、范阳侯代、翁侯邯郸七人,以匈奴王降,皆封为列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