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庄子自由观的本质是与自然相联系的"道"的体现,它具有超越性,超越感情、超越社会、超越物质需求与物质存在,而且超越认知能力与想象力所能达到的一切境界,是一种大的人生智慧,是对不平衡文化结构的补充,也是对于功利风行的现实社会的警醒。  相似文献   

2.
庄子自由观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庄子立足于现实的种种困境,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为最高境界。基于这一理想,庄子提出了安命论、齐物论、体道论三种超越人生困境、实现精神自由的途径,从而为后人追求自由指明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3.
自由精神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本文通过对庄子心物观分析,旨在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庄子自由精神的内涵和实质,进而探求庄子自由观的思想价值和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4.
《庄子》与《老子》同是道家重要的文献,但《庄子》对《老子》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庄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境界。其中,“道”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安命无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手段;“逍遥而游”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心灵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真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终极目标。《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庄子是先秦明确主张自由、强调个性解放的哲学家,具体来说他的自由观主要体现为下面三重境界:超越世俗利害而得自由,虚静以体道即遵照自然规律而得之自由,最后通达绝对精神之自由——"逍遥游",现从这三个方面作一梳理,以窥庄子自由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庄子有在大自然任性遨游的狂想,但由于利害之欲、是非之知、天命之限及仁义之梏的阻隔,这种随心所欲的意志自由无法实现。于是,庄子便将对自由的追求由向外转为向内。他运用齐物之法,消解人们求富贵的嗜欲、争是非的执著,也使得天命给人设置的种种限制在齐物的心境中化解;他巧借游世之方,从各种束缚人的世俗规矩教条中脱身,庄子由是获得了玄想式的自由。在玄想式的自由中,人的身体虽拘于红尘之内,心灵却游于俗世之外,人在精神上享受着畅游自然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庄子自由观的悲剧剖析杨蔚庄子的自由观以出世为基本特征:以个体的超越对抗社会的异化。希望超脱痛苦的现实世界,向内心求取精神的平衡,在虚廓宁静的状态中享受心灵的和谐。他虽对黑暗的现实不满,但并不以自我的努力去发挥人在现实中的作用,而是远远地避开这个社会,...  相似文献   

8.
一先秦有两种不同的自由观,一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自由观,它以个体服从群体为前提,以入世为主要特征,是在适应社会伦理道德以及利义规范的前提下,通过长期的人生修养实现这种自由,如孔子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另一种是以在子为代表的道家自由观,它以个体对社会的超越,以出世为主要特征,超脱现实而进入个人幻想的理想境界,获得这种自由。庄子的自由观是其本体论——“道”的反映。从老子到庄子,都把“道”当作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效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终身追求一种自然天成、无为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庄子与萨特自由观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和萨特都将自由作为自己探讨的核心问题。他们都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带有主观主义色彩。庄子立足的是现实的种种困境,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为最高境界,一切顺其自然,孤芳自赏。萨特则关注人的自由本质,倡导自由选择,积极行动。  相似文献   

10.
有关自由的话题源远流长,可是这件对人类来说本应顺理成章的生存状况却变得好似水中望月,可遏而不可求。康德、黑格尔在抽象的理念中掌控了自由,前者的自由根据统一的“绝对命令”而做出;后者则是要依靠“精神”的自我认识而获得。到了萨特,自由依靠你自己的选择,但那又是时时和他人的自由选择相冲突的。再一次回到马克思,回到元典文本当中,在这里自由回到了自己温暖的家。  相似文献   

11.
法官自由裁量权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司法权的运作主体,法官把握着公正司法的命脉.法官自由裁量权问题是我们谈论司法公正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客观存在及其诸多功能已得到普遍认可,但欲使其各项价值得以实现,必须防止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异化,既对其适用进行必要限制,又为其适用提供合理保障.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了庄子“言”“意”理论的特征及其文化影响。认为“意会”说是理论核心,它在主体人格心态、艺术创造的构思、表达原则诸方面,构成中国传统艺术思维的特质。最后强调,把衣业文化土壤中诞生的经验直觉转化为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科学直觉,是超越庄子的语言观及其实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快乐观主要是推崇所谓的"至乐", 庄子的"至乐"绝不同于世俗所以为的至乐,而是体道之时所呈现的一种生命体验.至乐是一种超越于世俗苦乐之上的快乐境界,因此又被庄子称为"无乐"."无乐"并不意味着停止了一切情感活动,而表现为一种宁静超然,无所扰动,澄明通达的心灵状态.至乐绝非"适人之适",而是一种"自适之适"或者"忘适之适",即一种把自我的舒适与满足推向极至的精神享受.庄子的至乐观,在文人墨客的艺术创作中传响不绝.庄子对至乐的思考,或许能够促使一味追求世俗享乐的现代人,对"何为最大的快乐"这一终极人生问题有更深的体悟.  相似文献   

14.
运用社会学批评的方法,分析了庄子死亡观的社会黑暗、疫灾频发和人性异化等形成背景;讨论了庄子死亡观的死乃必然、死乃自然和死乃释然等基本内涵;探讨了庄子死亡观的完善死亡哲学、培养人生智慧和推进死亡教育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贡斯当关于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区分,逻辑地蕴含着作为上位概念的普遍“自由”概念,其内涵是:个人的意志行为在正义的社会规范内不受他人干预。按照这个普遍概念,孔子具有自己的自由观念。这种观念不是境界论的自由观,而是人性论的自由观。“个人的意志行为不受他人干预”是这种自由观的主体性维度,即个体主体具有天然的自由意志;“正义的社会规范”(礼)是这种自由观的规范性维度,即它是以孔子的正义论为基础的。这就是说,自由的规范条件来自两条正义原则,即源于博爱精神(仁)的正当性原则和适应于特定时代基本生活方式的适宜性原则(义)。因此,孔子的自由观念具有两个层面:遵守规范是保守性的自由,而重建规范是建设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自由”是颇具诱惑力的字眼,也是许多人企盼的生活境界。为此,有人不顾一切地追求它,有人从私欲出发,有意无意地曲解它。为了采取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真正的自由,有必要在理论上对它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7.
首先,我们必须指出:庄子的美学思想并不是自觉意义上的美学,整个一部《庄子》并非为美的问题而作,庄子的学说是关于人类生存的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探讨人类生与死,以及如何完美地生与死的学说.在庄子的学说中,其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恰与艺术的精神达到了某种内在的神合.①正是这种神合,才使庄子的哲学为后世无数艺术家遨游其中;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把从庄子学说中提炼出来的有关美的本体的思考称为庄子的美学本体观.由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把握庄子的美学本体观,必须将其放到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来考察.  相似文献   

18.
庄子和海德格尔都旨在人与物相交相融的终极境域中,为人类找到一条“通向自由之境”的道路,但他们思考自由的具体切入点和路径有所不同:从自由的方式看,庄子认为人可以获得无限自由,海德格尔则认为人只能获得有限的自由;从自由的归所看,庄子的自由是泯物我、“物我齐一”的自由与自然的合谐,海德格尔的自由则是聚集“天、地、人、神”四者的共在自由世界。  相似文献   

19.
自由是萨特最为关注的哲学问题。萨特宣扬的自由观的理论前提就是“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哲学命题。而颇具操作性品格的核心观点则是“自由选择论”。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自由观 ,因而注定是孤独的 ,不融于世的。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对这一思想遗产进行审视和扬弃 ,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庄子认为大自然有其独立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天地体现的是一种"大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万物之一,人在对自然美的观照中,"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实现物性和人性的双重自由,爱护自然不仅是爱护自己的生存之地,更在于爱护人类的精神家园.庄子主张人诗意地生存在大自然中,其思想具有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双重含义,是深刻的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