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 “秋门”别解 鲁迅的《湘灵歌》,解释上分歧很多,而根本问题在于:是歌颂革命根据地人民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呢?还是暴露国民党反动派大屠杀的罪恶?因此对“湘水胭脂痕”“皓月窥彤云”等句就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但有一句倒是没有异辞的,那就是结句“太平成象盈秋门”。一致认为“秋门”即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对于全诗的理解,这里不想多说,以前的《札记》中已曾涉及(我是赞成上述两说中的后一说的);我想对“秋门”的解释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一、鲁迅为什么多次写“湘灵”?“湘灵”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一般认为“湘灵”是湘水女神,善于鼓瑟.也有认为“湘灵”即湘夫人的,因而她也就是《楚辞·湘夫人》中的“帝子”了.  相似文献   

3.
七律《自嘲》,是鲁迅最重要、最著名的诗篇之一,解释和分析的文章也很多。题目“自嘲”,本来是很明白、很清楚的,但近来看到一些注释,却觉得有点不妥,因为由此可能导致对全诗的思想性、艺术性理解不准确、不恰当,感到有必要提出来说一说。 有的中学语文教材这样注释;“自嘲”就是自我解嘲。  相似文献   

4.
一、“星斗阑干”是“天快亮了”吗?鲁迅的《亥年残秋偶作》是他逝世前写下的最后一首诗.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五日的日记中是这样写的:“为季市书一小幅,云:‘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相似文献   

5.
一、《战哉歌》和《进兮歌》鲁迅早年有两首诗,过去被认为是译诗,没有引起重视;其实应该说是创作,是值得注意的卓越的爱国主义诗篇.先说《战哉歌》:“战哉!此战场伟大而庄严兮,尔何为遗尔友而生还兮?尔生还兮蒙大耻,尔母笞尔兮死则止!”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事,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这是他遗留的宝贵的创作经验之一,今天我们应该很好学习、继承、发扬。俗语说“画龙点睛”,因为眼睛是传神  相似文献   

7.
"于无声处听惊雷"!——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一九三四年"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里写的"《无题》诗中这一名句,气势雄浑,发人深思;同时也标志了鲁迅后期诗歌的写作背景、革命灵魂和艺术风格.是的,鲁迅写诗,决不是一般文人的风雅余事,特别到后期,他的诗是与革命战士一道冲锋陷阵,与他的英雄业绩一同闪光发热的.可以说,每首诗都是在"无声"的暗夜中,用血与火熔炼铸造的"诗的惊雷".  相似文献   

8.
鲁迅曾经说过:"中日两国人民亲如兄弟,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用血在我们中让制造鸿沟,并且继续制造.但是无产阶级和它的先锋队正在用自己的血来消灭这道鸿沟."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一九○二年踏上日本国土后,就和日本人民保持着友谊的联系,而且越来越深.在日本人民中间,鲁迅有不少"亲如兄弟"的朋友.内山完造是鲁迅日本朋友中较亲密的一个.他们之间的友谊,就是中日两国人民亲如兄弟友谊的一个生动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鲁迅没有写过专门的美学著作,可是,散见在各种著作中的美学思想却是丰富的系统的。他不只是谈了一般的美学原理,而且对各种文学艺术样式中的美学问题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他留给我们一宗非常宝贵的遗产。对鲁迅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个人是力不胜任的,因此笔者准备仅就鲁迅散文的美学观谈谈自己粗浅的学习体会。鲁迅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散文家。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散文著作,而且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美学体系提出散  相似文献   

10.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又说;“中美两国人民间的某些联系是存在的。”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和美国进步女作家,新闻记者史沫特莱,在中国人民为争取自己的解放而艰苦卓绝斗争的年代里所形成的诚挚友谊。是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一个生动例证。三十年代,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斗争十分激烈,正如毛主席指出的,“是一方面反革命的‘围剿’,又一方面革命深入的时期。”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对中国革命文艺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其中,不但有大量的战斗杂文,有小说、散文、文艺理论和翻译,而且还有不少的诗论和诗作。对这些诗论和诗作,今天若能深入地学习、研究,从中吸取教益,将大有助于我们对有关诗歌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在诗歌创作中警惕和克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充分发挥诗歌在“四化”建设中的战斗作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诗歌的更大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鲁迅从一八九六年开始写日记,因一九○二年四月去日本留学而一度中止。这个时期的日记,已全部亡佚。一九二二年全年的日记,抗日战争时被日寇糟踏亡佚。鲁迅说他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无所谓面目,更无所谓真假”。鲁迅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确无所谓“真假”。在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鲁迅被迫多次出走,辗转于南北,但日记从未间断。就是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阅读与分析小说、剧本时,一般都能注意形象的典型性。那种专搞索隐、妄谈影射,处处把艺术形象与生活原型牵扯、纠缠在一起的做法,早就被鲁迅批判,今天也已为大家所不取了。 但是,在读诗和解诗时,却往往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忽视文学的典型性的普遍规  相似文献   

14.
相传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尝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而不点晴,云‘点之则飞去矣。’人以为妄,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则二龙飞去。未点晴者如故。”(《神异记》)这虽然是个神话式的传说,现实生活中是不会确有其事的,然而它却在艺术创作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眼睛是传神的,高明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是很注重眼睛描写的。这方面,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一贯重视培养青年作家。二十年代中期,他支持并亲自领导“未名社”、“莽原社”,后来又亲自组织并领导了“朝花社”等,都是他在这方面所做出的成绩,特别是后期,出于对敌斗争的需要,他更加重视培育进步的和革命的文艺青年。鲁迅对肖红的关怀和培育,就是一个较为突出的例证。肖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曾用名悄吟,鲁迅在给肖红等的信中常爱用这个称呼,或略写为“悄”、“吟”。一九一一年,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东晋诗人陶潜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毁誉并行。在以纤巧艳丽相标谤的魏晋六朝时代,当时,“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蔚为风气,因而,陶诗的研究与探讨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刘勰的集文学批评之大成《文心雕龙》,竟然对陶潜只字未提;钟嵘的文学批评专著《诗品》,则把陶潜视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至于他的诗作仅被列为“中品”,并斥之为“质直”、“田国语”不予重视;直至梁昭明太子萧统为他编集作序,并采他的诗编入《文选》,从此陶潜才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较高的文学地位。特别是唐宋以来,研讨陶诗的风气日盛,但陶渊明又被许多士大夫文人打扮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伟大人格、深刻思想和优秀作品,不但在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巨大作用,而且也在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产生了强烈而又深远的影响。因而可以这样说:鲁迅不单是中国无产阶  相似文献   

18.
鲁迅跟钱玄同一道从学章太炎,《新青年》时期并肩战斗,这是众所周知的.但鲁迅和钱玄同之间,长期存在着思想政治上的分歧和斗争.鲁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从维护革命利益出发,对钱玄同进行过严肃地批评和斗争,希望他改弦易辙,而未能被钱玄同所接受.于是,鲁迅便不得不断然与之绝交.今天把这个过程的大致情况弄清楚,一方面可以学习鲁迅在思想斗争中旗帜鲜明、始终坚持革命原则的可贵精神;一方面可以从钱玄同的道路上吸取教训,积极开展思想斗争,提高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鲁迅先生毕生对民间文艺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为我们树立了学习和运用民间文艺的光辉典范,而且还以许多精辟的见解,丰富了我国民间文艺理论的宝库。尽管这些见解大多是片断和散见于各种著作中,但它却贯穿着为大众服务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这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给予鲁迅一生的最全面、最科学的评价。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的伟大作用,主要地表现在他的文学活动中。他一生为中华民族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一息尚存,永不休战,创建了光辉战斗的不朽业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