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炳熙 《东岳论丛》2003,24(5):99-103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描写是感人的,精彩的。这是因为:作者既忠实于当时的现实,又不自然主义地被那个时代的现实困住,它有现实的厚实基础,又有理想的闪光;同时,作者写作时所具有的炽热的激情、丰富的想象、以及高超传神的细节描写的能力等等,都使《聊斋志异》在爱情描写方面达到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相似文献   

2.
传统上老百姓常常把官吏分为清官、贪官、忠臣、奸臣,但实际上官吏的类别远不止这些,从唐五代笔记小说中所描述的众多官吏形象来看,当时的官吏可以大体分为忠臣、智吏、能臣、厉臣、正臣、诤臣、奸臣、谄吏、酷吏、贪官等十类。在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让我们借鉴、学习好的官吏形象,真正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抑制、减少坏的官吏产生的环境,从而减少诱发社会矛盾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有关女性复仇描写的篇章,但很少有人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展开深入分析。笔者认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复仇描写类型复杂多样,复仇女性的身份属类、复仇目的、复仇方式各有其不同之处,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用典是《聊斋志异》语言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作者蒲松龄凭借他对典故的独特领悟,破了为用典而用典的旧套,走向了贴近生活、贴近人物、贴近情节的新境界。形式多样,令人耳目一新,为文言短篇小说的用典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5.
宋希芝 《兰州学刊》2012,(11):59-66
《聊斋志异》中反映沂蒙民俗的作品有34篇。蒲松龄能够成功采撷沂蒙民俗是由于作者非常熟悉民风民俗,具备较高的艺术造诣,同时与作者在沂水生活时写作素材的搜集渠道有关。从民俗与文学的双向互动来看:一方面《聊斋志异》从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道德文化等方面展示了沂蒙民俗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沂蒙民俗素材进入《聊斋志异》,使作品更具沂蒙地域色彩,厚重了作品的内涵,拓宽了知识面,充实了信息量,增强了可读性,使作品达到了"风俗史"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李云 《阴山学刊》2014,(3):39-42
《聊斋志异》中有着大量的原欲描写,在作者创作和读者接受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聊斋志异》中展现的原欲是人类内心深处一种原始的未加理性束缚的欲望,重视的是肉体之欢,而不是灵魂之爱。“各遂所愿,人鬼何论”,“千古之美人,皆在床闼”是其原欲主张,无论真假,无论人鬼,只要能满足性的欲望,就会有欢娱的性爱。  相似文献   

7.
论《聊斋志异》中的士人弃儒从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聊斋志异》的400多篇文章中有90多篇内容涉及商业经营活动。这些士人出身的商贾不似一般商人那样过分追求金钱,而多是重情重义,甚至是爱好诗文的君子即“儒商”。这些士人下海有自身迫于生计的原因;也有社会发展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原因。士人弃文从商壮大了商人的队伍,提高了商人队伍的素质,积累了商业资本,繁荣了当时的商品经济,对已处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开放的时代,商贸活动较为发达,特别是大唐帝国与周边地区的商贸往来尤为活跃。唐五代笔记小说中主要描述了珠宝、药材、小商小贩三类胡商,本文对胡商形象及所反映的胡汉关系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9.
吴琼 《船山学刊》2010,(4):163-166
《聊斋志异》中的人鬼婚恋故事是同类型题材的高峰,蒲松龄通过对人鬼爱情的描摹,一方面展示了对心灵相契爱情的追求,一方面又透露了男性中心的定位,同时还表现了多方面的世情。  相似文献   

10.
尤晓娟 《理论界》2008,(3):150-151
《聊斋志异》善于兼顾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主人公的性格,善于把握主人公作为物和幻化为人的双重性格特点,善于从人物的身份、经历、性格入手,赋予人物以不同的特征,从而使《聊斋》女性形象显示着一种“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为精神美照亮的聊斋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瑞芳 《东岳论丛》2002,23(5):90-93
描写女性优美的精神世界进而显示出独特的美 ,是《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的重要特质 ,也是小说家蒲松龄对中国小说的重要贡献。宦娘表现了男女之间柏拉图式的爱 ;阿绣既不是“第三者”也不是“双美共一夫”而是美的执着追求者 ;婴宁是生命力的象征和芳草美人的比喻 ;黄英表现出近代文明的气息和商品经济对传统思想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叙事模式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全部文本分类基础上方可成立.分类是根据文本主题、情节、结构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而进行的研究.叙事模式是各种类型文本的综合.叙事模式的研究只有在不同类型文本的研究基础上才会有全面客观的认识阐释.西方叙事学方法所提供的理论模式可以借鉴.但在借鉴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理论模式与具体文本的关系,求得最大的融会契合,这是叙事模式研究的总体原则.  相似文献   

13.
“君子固穷”这个传统观念,一向被士人作为道德标准所坚守。通过对《黄英》中主人公马子才和黄英姐弟的形象分析,可以看到这一传统观念在新观念的冲击下逐步动摇、瓦解的过程,可以肯定带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色彩的新观念的力量和作家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相似文献   

14.
李芳 《阴山学刊》2014,(6):62-65
蒙古族民间怪孩子型故事非常多,最为丰富的应属神力儿、蛤蟆儿和拇指儿三种类型,其独特的文化特性表现为:动物崇拜、尚力美学追求和神秘宗教色彩。对这些文化特性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世界民间怪孩子型故事的整体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比较研究中发现民族与地域对于怪孩子故事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写吝啬者大多家道殷实、社会地位不高,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小农经济的特点,命运结局一般都没有好结果,暗示出作者的思想导向和褒贬情感倾向。这一表现具有佛经和经传故事来源,佛教讲究布施,多做善事以积来生之德,对拥有资财却不愿布施的,表示谴责;这一观念也强化了民间鄙视、嘲讽吝啬鬼的风气,古代笑话很多直接受佛经浸染,讥讽施舍不慷慨。蒲松龄之所以会对吝啬鬼形象产生兴趣,认同佛经嘲讽、惩罚悭吝者态度,可能与文学传统、成书背景及蒲松龄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中叶,《聊斋志异》便已传入日本。江户时代的读本作者都贺庭钟和森岛中良将其中的数篇翻案为发生在日本历史上的故事。翻案在袭用《聊斋志异》洞穿人情的独特艺术趣味的同时,力图让故事靠拢町人与武士社会的主流意识,植入其时日本读者的文化记忆之中,其对原作的操控折射出翻案者对《聊斋志异》艺术的初步理解。在江户时代这一特定语境下,翻案在跨文化的文学交流中,发挥了入境前驱、培养读者欣赏能力和积累翻译经验的效用。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是独具审美特征的异类女性形象,其表现便是人性与狐性的对立与统一。统一主要是狐性怎样不露痕迹地转变为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是美与慧的集合,是率真的性情与高贵的品格。对立主要是指狐女性格中人性与狐性矛盾的地方,即认同俗世与渴望自由的矛盾,自卑与自尊的矛盾等。正是因为这种对立统一,使得狐女形象同其他的鬼女,仙女以及其他异类女性形象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肇始于刘辰翁评点文言小说《世说新语》,却借助金圣叹、毛氏父子、张竹坡等人的一系列通俗小说评点风靡天下。文言小说评点的尴尬,与文言小说创作的低潮不无关系。被誉为文言小说压卷之作的《聊斋志异》一出,随即吸引了文人的广泛关注,围绕它的评点也应运而生。在《聊斋志异》诸家评点中,理论贡献最大的当推冯镇峦。他“有意作文”的评点立场和“作品一历史”的宏观视角,在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明治大正时代,<聊斋志异>告别了被翻案为日本故事的幕后传播阶段,逐渐亮相于近代文坛.得益于报业和出版业的迅猛发展,它的影响首先渗透到汉文小说当中,而后在文学史上也获得了评价,还出现了将其部分作品翻译成现代日语的尝试.<聊斋志异>在这一时期的传播和译介,打上了日本明治大正文化的印记.汉学者、中国戏曲小说研究家和近代作家对<聊斋志异>的译介和传播各有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中,反映女性生活命运的作品占了相当的比重。从唐传奇、《三言》到《聊斋志异》,这些优秀的短篇小说一方面在描写女性形象方面表现了某些共同主题,另一方面也因时代环境的差异而各具面貌与特色。小说中一系列颇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是封建社会广大女性境遇的缩影,既具文学欣赏意义,又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