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佚名 《社区》2004,(5):62-62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  相似文献   

2.
周芙蓉 《社区》2005,(22):28-28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新建路社区居委会,位于东城区安外大街与外馆斜街交汇处。社区内现有居民楼8栋,27个楼门,23个平房院,常住居民1288户,3611人。辖区内的安外大街3号院是天坛家具公司的宿舍楼,天坛家具公司的一些退休老职工大部分住在这里。他们的退休金不高,不到1000元,其中还有许多低保户和残疾人,大家都开玩笑叫他们“穷老头”;青年湖北街1号、3号楼是国资委有色金属总公司的宿舍楼,楼里住的多数都是离休干部,退休金大多数在3000元以上,大家都称他们为“富老头”。经济收入的差异把“富老头”与“穷老头”割裂开来,他们虽然住得很近…  相似文献   

3.
1989年的某一天,这段时间后来被称为春夏之交,于是,后来春夏之交就成为了一个特指,那时候我刚读大一,住八舍,中文系的新生都是住这里的。那段时间,似乎整个校园乃至整个城市都是闹哄哄的,到处是大字报,到处是口号,然后我就看到了那个小子,那时他从对面的一舍走出来,我居高临下,一下子记住了他。  相似文献   

4.
朱胜喜 《社区》2005,(23):56-57
7月,因为采访几位在矿难中遇难民工的家属,我来到了四川。采访结束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为了不耽误发稿,我和另一个记者决定在当地找个地方住下,先把稿子写好传回报社再说。我俩在一家私人小旅店里住下。店主是个胖老头,很爱笑也很爱流汗,笑起来脸上的油光一闪一闪的。小店的经营好像并不景气,胖老头说这是因为人口流动量太少。看着那些残破的写着××供销社字样的床和家具,同路的另一位记者说,这里离成都只有3个小时的路程,咋就像往回走了半个世纪。电风扇很嘈杂地将热风和烦躁送过来。同伴说出去买个西瓜来解渴,我于是脱下外衣,赤膊上阵,挥…  相似文献   

5.
王纯 《老友》2014,(5):42-43
正婆婆一直和我们一起生活。前段时间,老妈打来电话,说要来我这里住一阵。我心里暗暗叫苦:婆婆遇上妈,会不会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弄得鸡飞狗跳,硝烟四起?我知道,婆婆和老妈都是那种有个性的人,而且生活习惯也不一样。老妈来的第一天,和婆婆见了面,倒是很融洽。晚上,我得安排房间休息,家里只有两个房间,得把老妈  相似文献   

6.
时下,在网络上团购的主力军大多是年龄25岁到35岁的年轻人,因为他们懂网络、接受新事物快,敢冒险,敢尝试。而一般的老年人都不敢轻易碰这种"时髦事"。可是您知道吗?从前年开始,我在所住的小区里多了一个身份——当起了小区内第一位"团购经纪人"!为小区三百多户、七百多口人当起了"公共理财规划师"。我所住的小区是一个相对较  相似文献   

7.
一退休,我就独自搬回了农村老家。女儿与女婿见我一人在农村,生怕我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多次劝我进城同他们一起居住,可是我始终在城里住不习惯,最终还是回老家来居住。  相似文献   

8.
结婚前,我就听小姐妹们说婆媳关系会很难处,让我最好和公婆分开住。我征求准公婆的意见,没想到他们竟一口答应,还说"互不干扰,礼尚往来,既亲切又自由,何况我们离得也不远。"  相似文献   

9.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草原母亲”——都贵玛奶奶住的宾馆。房间里来访的记者很多,奶奶一一接待了他们。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7,(21)
近日,得知看小区地下车库的那户苏北人家被换掉了。一直以来,在我们小区地下车库一角的值班室中住着一户苏北人。这个家庭并不富裕,他们受雇于小区的物业公司,以在小区里看地下车库为主业,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年时间了。在车库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女主人坐在躺椅上看杂志、听音乐,男人除了看车还承担了小区内的一些类似于小修小补的杂活儿,闲下来时也戴着老花镜伏案灯下,这是这家人的"标准情形"。听说他们还有个女儿在读大学。  相似文献   

11.
我住在一栋老式宿舍楼里。这里没有邮箱,如果有人来信,无论是挂号还是平信,邮递员小陈总会在楼下喊收信人来取信。我们这里住着几位上年纪的老人,他们中有些人的儿女在外地,时常会寄来信。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这样一种“楼宇文化”,谁的信多,说明谁的孩子就孝顺。老人们接信,在楼里尤其有“面子”。然而,楼里数我信多。其实我是平时喜欢写点东西拿去发表,那些信件只是报社寄来的样报而已。我的对门住着一位刘婆婆,她是本楼中岁数最大的居民,但健康快乐,很善良,有时会做一两件很幼稚的事,像个“老顽童”。也因为我信多,邻居们都说我“人缘好…  相似文献   

12.
寒冬的一个上午,天下着蒙蒙细雨,我“打的”去湖南省作家协会,去会一位朋友,不想却遇到了慕名已久的“文坛大侠”——湖南著名作家张扬。他们正在侃谈。张扬笑着说道:“你们来吧,我可不是中文系的本科生,我是大围山出来的,我是土匪。如果你们敢来,我这里有铁棍,可以打断你们的肩胛骨,我这里的宝剑是可以杀人的,五万伏的电棒随时恭候着你们,床下还有硫酸、硝酸,只要你们敢来。虽然,我可能活不成,但你们也别想活着离开我张扬的家。”我以为作家在跟朋友说书,却不料他是在对一个打恐吓电话的流氓回话!原来是张扬写了一部长篇纪实文学《谎言重复千遍以后  相似文献   

13.
程凤山 《社区》2005,(16):36-37
常言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我是个古稀之人,儿孙移居加拿大,我就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市探亲,很快就与移居这里的老年华人融和在一起。他们向我介绍了卡尔加里市华人耆英会的种种好处,并带我参与活动  相似文献   

14.
“穷”讲究     
我爸以前常被我妈训,用吴语就是竟是讲究啊,或者用普通话,穷讲究,这词在我们这里是贬义。我们这里,从小就被训导,不挑食,不嫌贫,食蔬饮水也要乐在其中,咬得菜根则百事足,如此云云。红烧肉好,不能贪恋;绍兴酒好,不能沉迷,总之酒肉于我如浮云。但我爸穷讲究,所谓吃东西还要玩花样劲,就很招人恨。比如说,忘了买菜,晚饭只好随便配碗酱油汤了——我们这里美其名曰神仙汤——我爸也不  相似文献   

15.
某一天,听说爱情回来过某年2月28日,城里下起了雪,一点一点飘落在地。有些人特意开车去郊外,上北峰等处看雪;雪覆盖了路面,他们玩起了打雪仗。我在电视上看到这则新闻,发现自己也像他们一样高兴。我明天要离开这里。我还不知道自己下一站的落脚点。我要好好想一想,如果真像他们说的爱情曾经回来过,我不管它仅仅是为了我,还是包括所有对它心盼已久的人,我都觉得这像似一种奇迹,不敢相信,我会得到这座城市的一种爱。  相似文献   

16.
张振林 《源流》2016,(4):42-43
“泽东楼”是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年代住过的地方,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抚市镇上寨村一个叫荷坳头的小山村。1929年8月,毛泽东和夫人贺子珍在开国大将粟裕的陪同下,化名杨先生,从上杭大洋坝经永定湖雷到了荷坳头,再从这里经金丰大山牛古卜前往上杭临江楼。他们一行住在乡苏主席张茂煌的家中,在时任福建省苏主席、闽西暴动总指挥张鼎丞等陪同下,在此开展了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的调查,时近  相似文献   

17.
我家住一楼.我家楼后面是几间平房,住着对退休的老年夫妻。从我家后墙到他们家的前墙,都属于他们的院子。老人在院子里种了一些蔬菜,还有一个葡萄架。老爷子喜欢京剧,经常边干活边唱,非常滋润。但是,这可苦了我了。我周末想好好休息,大早晨就能被折腾醒,因为老爷子紧贴我家后窗边哼京剧边侍弄他的蔬菜和葡萄。  相似文献   

18.
申国强 《社区》2012,(10):50
前几天,住在老家县城里的老爸打来电话,说他把原来住的那套130平方米的房子给租出去了,用租金一半的钱又租了一套不足80平方米的房子住。我一听就急了,对老爸说:"别人都想办法住大房子,你和我妈却要过‘蜗居’生活,咱家可不差那几个钱啊。"老爸慢条斯理地对我说:"这可不是钱的问题,我和你妈俩人住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再说你们兄弟几个都在外工作,一年也  相似文献   

19.
我第一次给艾美丽上课,便是教她认识自己的名字。 2006年春天,我在市里办了一家普通话培训班,学员多数是客家的生意人,同北方人做生意,苦于普通话会听不会说,来我这里学点儿普通话,交流上也方便一些。  相似文献   

20.
最近在厦门住了几天,发现这里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就是"慢节奏"。第一是"走得慢",第二是"喝得慢",第三是"吃得慢"。没有车马喧哗,没有人声鼎沸。悠扬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