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后现代哲学的语境中,资本意指一种以二元对立为基本结构的权力体系。基于福柯的系谱学研究,鲍德里亚坚信资本主义最原初的对立即"生/死"的对立,最根本压抑是对死亡的压抑。生死是身体的生死,对死亡的思考总是基于对身体的认知。科学理性从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出发,剥夺了死亡的意义。鲍德里亚则相信人是身体性的存在,身体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事件,而本真的身体间关系就是以权力的可逆性为基本特征的象征交换关系。在象征的层面上,鲍德里亚不仅归还了死亡的意义,消解了生死的二元对立,而且认为死亡是象征交换中最大的筹码,只有死亡才能颠覆资本的权力体系。  相似文献   

2.
洛夫先生是现代汉语诗歌史上成就卓著的现代派诗人,他的诗在意象运用上独具匠心。长诗《石室之死亡》思想意蕴深邃,情感激越深沉,诗中大量死亡意象与生命意象的对立统一,传达出一种直面死亡、向死而生的生死观。本文试图从生死意象来探讨洛夫诗歌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死亡哲学表明,死对于生的否认恰恰使生成为可能。不直面与审视死亡,也就无法真正穿透人生而在死生品质的提升中获取生死两安。但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至今还被遮蔽在恐惧死亡的语境之中。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对死亡话题的长期悬置,二是现代文明对死亡意象的有意忘却。这无疑将造成生的迷失。死亡哲学试图唤醒人们对于死亡的感知,从而激活人的生命意识,更好地求证生命的本义。从这种意义上说,《穿透死亡》不失为颇具现代意味的人生启示录。  相似文献   

4.
"死"具有丧失生命之生物学意义、有当下之否定社会哲学意义、有生命升华和虚无的三层的语义。"死"亦具有客观性、复杂性、不可逆性和确定与不确定相反相成之属性。从悖论角度指认"贵生"教育的生死之二律背反,明晰其矛盾归属,释放生命智慧,网织死亡境界,完成爱和美的绝对永恒信仰。  相似文献   

5.
<缮写员巴特比--华尔街的一个故事>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赫曼·麦尔维尔发表的一篇重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它反映了社会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冲突并以非理性的失败而告终.该作品对理性与非理性这对二元对立所包含的循规蹈矩和我行我素的对立的理解是自相矛盾的.由此产生的对处于弱势地位的非理性的矛盾心理解构了作品原有的思想主题,表现了作者在更大程度上对非理性的同情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18 0 5年 ,安徒生诞生在停放过当地一个伯爵的棺材的木架做成的床架上。诚然 ,作为婴儿的安徒生 ,当时是不可能理解死亡的意义的。但从他写于 1 85 5年的自传中 ,可以看到他对这一与死亡有关的现象的重视 :“在死人凭吊期间 ,棺材曾停放在这个木架上 ,还残留在木工活上的黑布丝使人对这件事记忆犹新。”[1] (P1) 而在十七岁时 ,安徒生初恋的少女亨利蒂死于轮船失事 ,由死亡带来的失恋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创伤。[2 ] (P41) 在安徒生的童话中 ,他早年的死亡意识得以存留。在安徒生的最具有象征意义的童话《海的女儿》中 ,我们可以洞见他对于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佛道二家的最高学理上对佛道关系作会通的理解,从"道与空"、"性与命"和"无生与无死"等几个方面,述说了佛道二家在其基本理论上表面对立而深层相通的情状与实质.以此说明佛道辩证相通的可能性与存在性.当然,文章也不讳言,任何比较都只具有相对意义,尤其依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佛道这样两种不同哲学体系之间的比较,则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在以社会制度为前提条件的范畴内.不同的行政权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社会主义制度的行政权力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行政权力相比,其前景不同。从社会结构角度看,传统行政权力的结果是个人权利凌驾于职位权力之上,导致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而现代行政权力则成为一种具有科学性、民主性、程序性、独立性的操作系统。从社会效应角度比较分析,行政权力的正效应能够最终实现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目的。而行政权力的负效应无助于甚至破坏社会秩序的正常及其历史发展进程。因此,建立健全合理的行政监察、群众监督等制约机制,是一项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9.
在《古事记》中,伊邪那美是诞生日本国土的创世母神,但伊邪那美在日本并没有成为受人崇拜的大母神,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伊邪那美生育火神而亡的事件密不可分.伊邪那美之死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死亡,她在日本神话中有可能是作为被杀的女神存在,而在被杀的女神背后,则隐含了史前社会男性对于女性生育与创造权力的抢夺.  相似文献   

10.
在法社会学视野中,权力是一个政治法律概念,从渊源上讲,权力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权力乃为权利而生,为权利而设。权利与权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权利与权力往往出现功能背反。权力与权利由对立走向平衡和统一,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于1930年的杰作,展现出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和生存困境的思考。在该小说中,死与生的对立是故事的基本线索,水与火是故事发展的辅助因素。这四个语义素相互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语义素的动态发展使故事产生了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颜色词的象征意义,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理解颜色方面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3.
论西方权力分立理论的社会历史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分立理论在近代以来西方的政权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而权力分立理论的实现 ,不仅是一个理论发展问题 ,更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根源 ,它从古希腊、罗马城邦时代开始萌芽 ,经过中世纪的神权、政权二元分立社会 ,最终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三权分立理论。  相似文献   

14.
毕淑敏小说中死亡意识的深化过程,具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昆仑系列"中的死亡描述重在凸现作品的主题意蕴,还缺乏对死亡的深入思考;二、直接关注"生"与"死",向人们传达出具有现代意义的死亡观;三、将第二阶段的死亡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对死亡的选择具有超越性。在中国当代作家普遍缺乏对死亡作深刻思考的情况下,毕淑敏的探索呈现了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死亡问题的理解可以折射出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套用孔子的说法,不知死,焉知生?本文采用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的超越思想方法,指出孔子死亡观的非超越性,并通过对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深入剖析,揭示其在死亡观上的超越性思想,从而实现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6.
元宇宙不仅带来了高度的场景沉浸,而且从本体论上实现了对“生命”边界及意义的双重拓展。研究表明,通过对现有时空升维,元宇宙使原有的主客对立深度融合与即时性转换,进而呈现出跨地域、超时空的社会聚合形式,其复杂度史无前例。此时死亡认知被重写,个体扮演起了自我宇宙圈层中“上帝”的角色,不再听命于强制性的“道德律令”,社会沦陷了。死亡逻辑的转换,正是“系统逻辑”深度合理化的彰显,暴露出“社会性死亡”这样一种颠覆性后果。而目前元宇宙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是不足以自洽的,尚需真正给出社会团结的因应之策。  相似文献   

17.
生和死是生命形态的一体两面,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生命观念,而生命观念的不同又决定了对不同死亡方式的选择,本文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以巴金文学创作中的死亡意识为切入点,探究他对生命价值及理想生命形态的构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日本民族"诗神"的谷川俊太郎诗歌中融入了浓厚的禅宗因素。其诗歌超越生死对立的纠缠,从"死"的角度回望"生",讴歌生命之于死亡的淡泊和从容,在"闲寂"中寻找"生"的种种可能性,追求瞬间永恒的华丽的生命感,并以"禅问答"、禅家语等默然的方式与世界交流,贯穿其中的内核便是禅宗对生命本真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生和死是对立而统一的,是密不可分的。海明威通过他的死亡意识来告诉我们,人类生存于世,需要的就是自强不息的硬汉子精神,需要我们不断地奋斗拼搏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20.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