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赈捐指政府面对赈灾而举行的捐纳或捐输活动,是救灾中一种重要的筹款方式。清政府为筹集资金曾多次开办赈捐,尤其晚清,虽早已意识到政策的弊端,仍频繁开捐。赈捐对清代救灾、官僚制度、财政、社会风气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赈捐是捐纳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捐纳制度的研究,赈捐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拓展对其个案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提到捐纳,人们立即会想到“卖官鬻爵”,自然斥之为弊政。捐纳最早始于秦汉,以后历代也曾先后实行,到清朝又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长期以来,认为“清代弊政捐纳为最”①的观点,在史学界已成定论。本文认为清代捐纳制度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应对其全面考察,不能将其消极作用绝对化,而完全否定之。  相似文献   

3.
捐纳,是我国封建王朝依靠卖官鬻爵的一项财政收入措施。它始自秦汉,历代皆有。就其开捐项目之繁,次数之频,影响之深,以清代为最。本文试就清代前期捐纳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影响,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道咸年间蔚泰厚票号苏州分号的代办捐纳案例显示,票号的代办捐纳业务对于提高捐纳制度的运行效率、扩大捐纳融资来源和促进票号经营发展皆起到了重要功用。代办捐纳作为一项兼具金融与财政性质的业务,开创了清代金融机构与财政融资的早期合作模式,加强了金融市场与国家财政的联系,增强了票号与官员之间的关联和信任,既为此后票号进一步走向官款业务积累了人脉和运营经验,也揭开了晚清由传统财政(建立在农业税基础上)向现代财政(依靠以工商税为主体的政府税收向金融市场进行融资)转型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清代云南的仓储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仓储制度是国家通过粮食储备调节粮食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作者对清代云南的仓储制度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仓储主要来自于捐纳捐输、采买、租谷;在灾荒年月,仓储通过赈恤、平粜、借贷等手段,对于救济灾民平抑米价、恢复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社会功效。作者还认为,清代云南的仓储制度,以咸丰、同治年间的兵燹为标志,经历了发展与衰落两个时期,这种演变与清朝由强而衰是同步的;仓储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但由于清代云南粮食短缺而导致仓储不足,加上仓储制度运作过程中的一些弊端,如官吏的克扣、侵害、办赈迟缓、赈恤不周等,影响了仓储制度赈恤、平粜的社会功效。  相似文献   

6.
捐纳对吏治的影响,向来受到史学界的关注。清代捐例主要开启于康熙年间,它不仅造成了官僚行政体制与官吏铨选的混乱,而这种混乱也为吏治的腐败创造了条件。官吏借捐纳之便,通同舞弊。清康熙朝的捐例,其弊端主要发生在两个流程中:一是主持捐纳的各级官吏以权谋私,贪污中饱,并成为地方钱粮亏空的重要原因,所谓"亏空事源皆由捐纳所致";二是报捐之人在为官后,惟知以本求利,加倍勒索,取偿于民。  相似文献   

7.
朝在捐纳、科举停废之后,朝野上下曾有一并限制乃至取消另外的保举途径,防止其影响兴学堂、清仕途的主要目标的声音,但终因保举在各个阶段所具有的取才与激励的特殊功能而事与愿违。在清季新旧铨选制度转折过程中,清朝没有借助捐纳、科举停废等机会解决相关问题,以保举为主的旧的铨选制度无法一并取消,造成铨选制度新旧杂糅的局面一直无法改变。体现了清季新旧铨选制度转折过程的复杂性,预示着清朝无法在旧有的铨选制度体系解决保举问题,需要借助于此后引入西方与日本的文官考试、任用制度的新的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8.
在明代捐纳制度中,捐赀包括实物和白银。在捐纳推行初期,捐赀主要是粮食、马匹、草等实物,随着捐纳制度的广泛推行,实物捐纳存在携带不便和损耗等弊端,报捐人逐渐减少。随着白银的逐渐流通,为鼓励人们捐纳,明廷将白银纳入捐赀之中,嘉靖后出现实物和白银并行之局面。在捐赀的具体操作中,实物和白银各有优劣,明延从解决时局危机出”发,采取灵活之策。另外,从捐赀的多样性可窥知明末千疮百孔的财政状况。  相似文献   

9.
清代奏折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清代奏折的产生背景、使用范围、格式与缮写、处理程序、制度的形成及其对清代政治的影响几个方面来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浅析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校中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高校财政支出管理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笔者根据财务管理的工作实践,认为有必要针对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体系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1.
明中后期以来,为缓解日益严重财政危机,明政府推行捐纳制度。此虽非明朝首创,因其易行,且可部分缓解经济危机,被作为常制而行。因捐纳制度在推行过程中,牵涉到银两收支及铨选授官等问题,明政府试图通过严格管理和稽查,以防弊端,如滥收、伪冒、贪污等现象。但因捐纳制度牵涉面广,各部门之间利益冲突不断,尤其是明末战事频仍,军需物资等紧缺,各部互不相让,统治者虽尽力协调,最终仍难免其弊。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来,我国学界对清代碑帖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清代帖学研究、清代碑学研究、清代碑学与帖学的关系研究。学界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这表现为研究的内容、方法、视角及研究人员等方面。随着以上问题的逐步解决,我国清代碑帖学研究将会迈向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3.
在清代的统治经验中,制度建设不无重要:如摊丁入亩制度、钦差大臣制度、秘密建储制度等等.奏折制度创立于康熙时期,发展于雍正时期,成型于乾隆时期,是清朝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它的产生适应了清初政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某些固定的流程和制度化的规则,对清代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代档案工作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清代档案机构设置、清代档案管理制度以及清代档案利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了解清代档案工作制度,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水利兼衔制度是清代职官制度、中国古代水利职官制度的重大改革,对清代水利发展、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产生了较大作用。本文从水利兼衔与水利职官的变革,清代水利兼衔的职官的范围与层级、时空演进,兼水利衔官员的职责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尚未建立死刑适用案例指导制度,而清代秋审成案机制对清代司法官适用死刑起到较大指引作用,可资借鉴。在对清代秋审成案的产生主体、具体类型、论证方式、司法效力以及时间效力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案例指导制度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基本问题认识不清、司法实践困难等问题。建议借鉴清代秋审成案机制的相关制度,从案例制度本身和司法适用2个方面构建我国死刑适用案例指导制度。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中非正式制度研究:观点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村中非正式制度研究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出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制度变迁等方面,这与非正式制度在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社会中产生的重要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也对未来新农村的建设有着启示性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也发现这些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与欠缺,主要是缺乏历史的眼光、时空上的比较和深层的学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清代监察官员的选任、升转与考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察制度是清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监察制度能否有效发挥其监察功能,与监察官员素质有很大关系。清代统治者对此认识较深,从其选任、升转与考核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规定,形成了对监察官员的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制。本文以大量的文献材料,对这些制度进行了考证与研究,以期对当前我国监察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起到“察古知今”、“鉴往知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史稿·舆服志》包括舆服一、舆服二、舆服三、舆服四卤薄附,详细记录着清代的车驾制度、服饰制度、印章制度及礼仪制度。通过拓展式思维,从政治、礼仪、宗教、文化、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发掘,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清代服饰的外延与内涵,从而增加认识,使服饰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清代诗学(包括词学)是中国古典诗学长河的高潮。清代诗学家之众多与诗学理论之丰富皆超越历代。新时期以来,学界对清代诗学家与诗学论著的研究较之“文革”前已有了长足的进展。象王夫之、叶燮、王士禛、袁枚、刘熙载、王国维等诗学大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从整体上考察,人们的研究视野还欠广阔,目标太集中。清代有一定成就或影响而未被论及或很少论及的诗学中家、小家还是不胜枚举的。这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