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之冲突,几乎使每一个先进的中国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使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中西文化的不同认识,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人民面临着反对西方殖民侵略和学习西方文化。反对封建主义和维护民族主权的双重选择。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于中西文化的认识正是在这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先进,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根据孙中山先生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可将其文化思想演变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时期:辛亥革命爆发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历史形成与现实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安全危机缘起于清代中期以后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中国文化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丧失,以及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文化威胁和文化侵略.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和中国文化本身在传承过程中对传统认知的断裂是中国文化安全的现实威胁.  相似文献   

3.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收获———评刘圣宜、宋德华的《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陈胜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学习“先进的西方”以反抗“侵略的西方”,即对西方的双重挑战作出双重回应,从而开拓了将中国导向近代化的新路。导致近代文化转型的新的文化因...  相似文献   

4.
在清代,中俄两国的边界线长达一万多公里,是世界上两国间最长的边界线。在有清一代的260多年间,中俄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复杂而频繁的关系。清朝初年,俄国曾入侵黑龙江流域,从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后,至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前,中俄两国的关系虽然也有比较紧张的时候,但一般说来,还是比较友好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为西方列强和俄国竞相侵略的对象,俄国和中国的关系,主要是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我国对清代中俄关系的研究,如果从康熙时期的萌芽状态算起,至今已有300年的研究史了…  相似文献   

5.
怎样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人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文化领域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戊戌变法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把西方的制度、文化观念融合于中国文化之中,“援外以入中”。激进派则开“全盘西化”的先河。他们把中国文化一律判为惰性罪而全盘否定,说什么中国“若于毅然自立于亚洲之间,则必改正朔,易服色,一切制度,悉从泰西。”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是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外来资本主义国家武力侵略、西方文化传入所开展的救亡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的继续,就其深度和广度而言,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洋务运  相似文献   

7.
<正>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思想家.鸦片战争前后,他对于日益迫近的民族危机,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并为此而著书立说,奔走呼号.他洞察和揭露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阴谋,提出了一系列筹海防边、反抗外来侵略的改革主张,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拟对其反侵略爱国思想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产业革命的过程中交通运输业发生了臣大的变革,陆续发明了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运输工具。马克思说:“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是夺取外国市场的武器”。产生于西方的新式交通运输工具,正是作为殖民主义者军事侵略的武器、经济扩张的工具被逐渐地引入中土的。一、轮船是外国人侵略中国和夺取中国市场的武器鸦片战争时期,轮船作为英、美帝国主义搜集中国沿海水文气象、社情民俗、清军水师布防及作战能力和参战的侵略工具,频繁地出没于中国沿海一带。据外国人称,参加第一次  相似文献   

9.
论当前西方文化侵略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侵略”是与经济、政治侵略相平行的一种侵略方式。文化侵略由来已久,当前的西方文化侵略呈现出侵略目的的公开性、侵略力量的强势性、侵略途径的多样性、侵略手段的隐蔽性、侵略状态的弥散性、侵略影响的根本性等显著特征。面对西方文化侵略,发扬光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筑起保护民族文化免受侵略的监管防线;处理好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安全意识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1840年6月正式爆发的鸦片战争已经过去整整150周年了。这场战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扩展殖民势力借以奴役中国人民的一次侵略战争。英国保护鸦片贸易,用包括武力在内的各种手段阻挠中国禁烟,是引起这次战争的直接原因。马克思说: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的对华战争。”对中国来说,是“反对英国鸦片侵略的战争”,是一次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相似文献   

11.
一毛泽东对国情的研究,前期主要是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领导力量和革命道路的研究,后期则集中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讨。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他说:“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毛泽东选集》合订本595页)。中国近代史是在西方列强的炮口威胁下拉开帷幕的。自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及其随后西方列强对华的一系列侵略和渗透,引起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各层面的变化,从而使中国社会发展步入了近代史的大门。采用一种视野更为开阔的标准来评估这一过程,既具有立足民族富强的直接现实意义,又具有理解大跨度文化组合过程中文化发展规律的理论意义。本文拟从维新运动所表现的哲学思想这一角度,依其作为文化结构的最高意识形态的反映,来对近代中国文化结构这一侧面的变化做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亘古未有的思想大变动,文化大冲撞。肇始于鸦片战争的西学东渐潮流激起并加剧了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和冲突。由西学东渐引发的别开生面的“古今中西之争”正是中国近代美学发生、发展的广阔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近代美学既不能在西方美...  相似文献   

14.
试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可贵思路与方案苏利娅1840年,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用强权和大地轰开了古老中国长期封锁的大门.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鄙夷外国、妄自尊大的大清王朝,揭开了中华民族屡遭西方列强侵略、...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发生激烈的震荡。面对纷至沓来的内忧外患,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包世臣、姚莹等人为代表的先进地主阶级思想家或政治家,为了匡时救世,纷纷抨击封建统治的黑暗与腐朽,要求革除弊政、变法更新;积极倡言学习西方,以求富国强兵,抵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他们的主张,形成了一股要求变革的思想潮  相似文献   

16.
世俗的美学与超越的美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果一定要找出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别,可以说中国美学是世俗的美学,西方美学是超越的美学。这种差别源于中国文化的世俗性和西方文化的宗教背景。世俗性是中国美学的传统,它固然有现实性强的长处,但超越性的薄弱,又是中国美学的根本弱点。这个根本的弱点正是需要在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中加以正视和克服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考察审美与宗教的关系。审美与宗教的关系,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同源关系和同位关系。所谓同源关系是指审美与宗教都发源于原始巫术文化。原始文化是巫术文  相似文献   

17.
<正> 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是极为错综复杂的,有侵略、被侵略的关系,经济贸易的关系,文化交往的关系,等等。本文仅试图从一个侧面,探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阶段性及其特点。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欧洲于14世纪发生了文艺复兴,它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出现了一股“研究西方热”。它的出现 ,一方面是中国思想文化自身发展的结果 ,另一方面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所致。在这股热潮中 ,经世思想家们共刊刻了 2 2种有关研究西方的著作 ,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向国人介绍西方的历史、现状以及当时的世界大势。鸦片战争前后的“研究西方热”充满了爱国激情 ,饱含着求索精神 ,具有拓荒意义。但是 ,它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武力侵占香港,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之后,中国遭受了东西方列强一百多年的殖民侵略和压迫,中华民族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反抗和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今天,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百年夙联终于实现.以史为维,可以知兴替.回顾香港被占领到回归这段屈辱历史,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深刻的教训和有益的启示.一、鸦片战争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以鸦片战争和割让香港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并且一步步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  相似文献   

20.
自鸦片战争至1949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曾有过多次走向现代化的尝试,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尝试大都是在民族危亡之时,仅仅出于变法图强的考虑而缺乏事先的、必要的思想准备.洋务运动发生在维新思潮产生之前,辛亥革命则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纵观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大都是政治变革先于思想文化变革的.这与西方现代化的进程,即思想文化变革先于政治变革截然相反.中国近现代史的这种逆向发展,反映在中国宪法思想上也具有严重的先天不足.由于中国人对宪政的思考,是从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引发的,因此,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宪政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把宪政作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一种工具而已.然而,从宪法本质上讲,这种片面认识,不能不说是对宪法精神的一种严重的偏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