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析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理论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是理念论唯心主义著名的代表。他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较完整地创立了美学思想,是西方美学的开山祖。柏拉图美学思想根植于“理念论”和“灵感说”。对柏拉图美学思想理论根源的探析,有利于我们批判吸收西方优秀文化遗产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重释经典是重建新的美学理论的重要方式。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作为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对美的本质作出探讨的文章 ,它为后来的美学发展兆示了两种方向 :一是理性的、使美学走入形而上学的方向 ;二是感性的、使美学走入日常经验的方向。西方自近代以来 ,理性主义在美学领域确立了它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一方面给美学研究赋予了严密的体系感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美学对人的日常审美经验的疏离。在这种背景下 ,希庇阿斯作为苏格拉底的对话人 ,他对美的经验性判断其实是对理性主义美学的有益补充 ,新的美学的发展也正应该是理性与感性经验在对话中达到新的综合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是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其理论体系博大深邃,以哲学为最高统摄,囊括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美学等多个领域。具体到美学范畴,柏拉图思想不仅在西方美学发展谱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的话语建构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关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理论著述卷帙浩繁,我们从柏拉图美学思想研究的"固有传统""新兴拓展""方法论启迪"三个角度出发,将国内取得的论著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助力于学界的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为柏拉图美学思想的后继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卢梭不仅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西方的浪漫主义之父。他提倡情感的美学思想既是对启蒙运动理性思维背离同时也是对其的延续与升华,因而可以说卢梭的浪漫主义是一种理性的浪漫主义,在他的美学思想里,感性和理性在矛盾中交融。本文对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体系做一个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孔子和柏拉图美学思想基础和本质差异的研究,探讨了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是仁学,而柏拉图的美学基础则是理念论。就美学的本质而言,孔子的美学是一种生命美学,而柏拉图的美学则是知识美学。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因为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文化状况乃至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鲍姆嘉通在"aesthetics"一词中加入"美的思维的艺术"的含义有着特殊背景,他以"美"的名义拯救西方传统哲学所鄙视、压抑的感性.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哲学变革的深入,强调感性意义的文艺美学已成为西方美学的主流之一.西方现代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追寻一种非概念的、超理性的智慧和人生境界一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中国现当代,由于美学承担了特殊任务,其感性之维经历了沉浮.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基调和核心,是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的,曾是被抨击的对象.但是根据柏拉图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立场,其美学思想中也有不少的积极之处,并且对西方美学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研究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对当代美学也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艺术、哲学和宗教是满足人的超越性精神需要的三种文化形态。但是艺术又有超越于宗教和哲学之上的自在自为性,表现为它不是认知宗教哲学理念的手段和途径,而是宗教哲学理念生成的母体,又呈现为人类的感性、理性"对话性共在"的一极,在时间之维上,超越于具体的时空背景和不同文化模式中的宗教、哲学文化的以及社会功利文化,而成为一自为自在的实体,具有永恒之价值。  相似文献   

9.
审美本体存在于主客体关系中。西方古代美学主要侧重于对审美本体的客体性探讨,属客体论美学。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两种古代客体论美学共同的逻辑起点,从柏拉图到黑格尔强调美在客体的理性精神,从亚理斯多德到狄德罗则强调美在客体的感性形式,分别从唯心和唯物两条路向上将客体论美学推向峰巅。两种理论倾向的相互逆转和综合,预示了西方近、现代主体论美学诞生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传统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哲学.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理性主义、近代理性主义.西方古代理性,特别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的理性,是建立在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客观理性.经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代的客观理性逐步演变成主观理性,如以经验论和唯理论为代表的绝对理性主义.而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相对理性主义或实践理性主义又实现了客观理性.但无论是绝对主义的主观理性还是相对主义的客观理性,都具有实体性的特点,并存在着理性高于非理性以及二者的二元对立倾向.  相似文献   

11.
性别压迫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女权主义中争论的一个主要话题.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和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都对其提出过不同的看法.美国女学者盖尔·鲁宾结合前者的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启发下,提出了"性/社会性别制度"这一概念.在这一概念的建构中,她从亲属制度的产生入手,将性别的形成纳入生产制度来考察,以政治经济学的眼光对性别压迫的形成原因作出了全新的解释.这一概念的提出充实了女权主义的理论武库,同时为思考中国的女性问题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人是一个矛盾的存在,性作为人的一种本能,亦充满了矛盾.别尔加耶夫以其个性理论为基石,以悖论的方式表达出在性之中存在的诸多理论困境与现实困境,即性本体悖论、性知识悖论、性行为悖论及性能量悖论.别尔嘉耶夫认为,通过纯粹否定的禁欲主义生活并不能战胜性欲,并不能解决性之悖论困境,只要通过爱情的超越,通过个性与个性结合中的自由创造,使性的欲望改变为精神的体验,才能真正使性从客体化世界的迷恋中超脱、升华,使人成为一个完满的个性,从而超越性之悖.  相似文献   

13.
14.
阅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作品,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学倾向于将对乡村女性的叙述与"性"或"身体"联系起来,她们被塑造成人们通常所说的"小姐",当然他们从事的职业可以是保姆、服务员、打工妹等。基于此发现,文章借助罗岗曾有过的关于"从香雪到英芝"的讨论带来的启发,对《哦,香雪》、《奔跑的火光》进行重新讨论,并将讨论与对另一个文本《女佣》的解读进行对接,试图在"从香雪—英芝—杜秀兰"这样一个乡村女性由单纯到放荡,由农民变为女农民工,由女农民工变为"小姐"的过程中,探究写作者叙述的动力以及试图回应的问题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性别角色量表的建构及其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的性别角色量表,并探索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其心理社会适应水平的特点.研究一根据5 000多名被试对中国人人格量表项目的反应挑选出男女被试有显著差异的项目,经过因素分析建立了各由30个项目组成,分别由七个和六个因素构成的中国人男性化和女性化量表,并据此将被试划分为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和双性化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研究二则比较了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表明在中国被试中双性化的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最低、女性化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最好.这一结果与Bem关于双性化的假设是截然相反的.本研究从中国文化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解释,提出了中国文化是女性化文化,同时又是反男性化文化的假设,并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汉语是一种有别于印欧语言而独具特色的语言。其重要特色之一 ,就是它的女性化。本文从汉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审美等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以便更好地认识汉语的自身特性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性知识来源与性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中北大学大学生的性健康知识进行了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为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大学生性知识的主要来源为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缺乏系统性,而从学校的正规途径获取的性科学知识的人数比例较小。大学生们普遍希望开展性健康教育。开展性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性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18.
19.
必要的性健康知识是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在校中学生应当学习的必要内容.论文从分析国内外性教育现状入手,指出了我国目前在青春期性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性教育的若干措施,并向教育主管部门就相关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语言习得中的性别差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理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了女性擅长学习语言的原因。首先,女性的左脑优势使女性发音清晰流畅,言语能力发展较快,较强的语音听觉也为女性学习语言打下了物质基础。其次,作者从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作用、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以及女性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剖析了对目的语的态度、对语言标准形式的倾向以及话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阐述了女性学习语言的优势。最后,作者强调,性别差异只是语言习得的一个变量。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它与其他因素一起,决定着语言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