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源流》2012,(11):79
天下没有偷懒可得的健康。对于以往不愉快的事及逆境,不发牢骚,不念旧恶。对于未来的日子没有奢望,但求平安幸福。保养,营养,修养。忘记年龄,忘记钱财,忘记子孙,忘记烦恼。有健康身体谓之福,有兴趣读书谓之福,有知己好友谓之福,有人惦念你谓之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谓之福。  相似文献   

2.
《源流》2012,(6):79-79
天下没有偷懒可得的健康。对于以往不愉快的事及逆境,不发牢骚,不念旧恶。对于未来的日子没有奢望,但求平安幸福。保养,营养,修养。忘记年龄,忘记钱财,忘记子孙,忘记烦恼。有健康身体谓之福,有兴趣读书谓之福,有知己好友谓之福,有人惦念你谓之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谓之福。  相似文献   

3.
退休之后,常有友人关心地问我:“现在闲着在家干什么?”我的回答是:“退休无事,读书写字,老有所学,快活如仙。”黄树则(前卫生部副部长)老人的两句诗“到老更觉知识浅,余年应是读书时”,成了我老而好学的座右铭。 古人有“读书最乐”、“读书更佳”的说法,又说“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所以也就有许多人终生读书不倦,晚年更觉读书好。《南史》说沈攸之“晚年读书,手不释卷”,徐广“性好读书,年过八十,犹岁读《五经》一遍”。陆放翁云:“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正是老年读书感悟的至理名言。 老来读书悟性深。清人张潮的《幽梦影》中有则妙喻:…  相似文献   

4.
名片溯源     
《老友》2003,(1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名片的国家。不过,古代的名片与现在的有些不同。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里考证说:"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写,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这种谓之"谒"和"刺"的东西就是名片,不过是木头做的罢了。刘熙《释名》中解释说,  相似文献   

5.
论语絮言     
读书和做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译子夏说:推重贤德而能改变人的容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事君上,能够奉献全身;和朋友相交,能信守承诺。虽说没学过什么,我必然说他是有学。  相似文献   

6.
敏而好学     
孔子语录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星星诠释孔子说: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才是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7.
阅读可以改变命运,阅读可以成就人生。季羡林先生说:"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季羡林先生又说:"人类千百年以来,保有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季羡林谈读书治学》,2006年,当代中国出版社)  相似文献   

8.
叶成伟 《老友》2008,(10):44-44
世界文豪高尔基说:"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国也有"读书有味身忘老,病需书卷作良医"的格言。由此足见读书对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尤为重要。老来正是读书时,是与时俱进的需要。现代社会瞬息万变,这就面临着许多亟待学习的新东西。老  相似文献   

9.
翔宇 《山西老年》2010,(2):48-48
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世界上最平凡而又最珍贵的就是时间。"有一句格言也说得好:"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共产党员的先进代表,福  相似文献   

10.
读书的境界     
石鑫 《华人时刊》2020,(2):12-12
说到读书的境界,我们自然会联想到王国维所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然王国维只是一个清末学者,所以他的读书三境界的理论其实只是讲了做学问的几个境界,所以我更赞赏明朝著名学者王阳明所提出读书之五境界:第一重境界:读书的价值。老师说读书做大官,然而幼年王阳明却说:"读书做圣贤。"第二重境界:背诵经典,开启智慧。第三重境界:以无心之心读书。王阳明认为:"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第四重境界:养不动心,随机而动。王阳明赞扬孟子的"四十不动心",才涵养出了孟子的"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11.
《老友》2003,(6)
有位老人在总结自己养生之道时说:"唯书有真药,疗疾健身心"。其实,我国自古就有许多人认识到读书健身疗疾的道理。例如清朝的李渔就说过:"于生无他癖,唯好读书,忧藉以消,怒藉  相似文献   

12.
一、立意的含义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所以,也有人说:"千古文章意为高。"足见一篇文章立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正每当听到某人学古论今地讲话,就会有人说:"这个人很有学问。"每当看到某人的文章大量引经据典,就会有人说:"这个人很有学问。"有人会背很多古诗文,于是有人说:"这个人有学问。"有人能记住不少字典上的解释,于是有人说:"这人有学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算不算学问?算,但这是书面学问,死学问。有没有用?有用,但仅限于某些场合的说话需要和某种情景的写作需要。学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认为,知识、技能是狭义的学问,创造、发明是广义的学问;读书求知,是学狭义的学问;人生处世,是广义的学问。我们不妨看看周围,有人虽然读书不多,但很懂得经营,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有人会说:"这里面大有学问。"有人没上几年学,但很通人情,生活过得快快乐乐,有人会说:"这里面大有学问。"有人虽然学历不高,但善解人意,仕途平平  相似文献   

14.
正人的读书目的不同,阅历不同,价值观不同,会有不同的读书境界。清代文学家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是以人生阅历论读书的境界。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理解,就好像是在门缝中看月亮,自己渺小,月亮又大又圆,觉得月亮很神奇。中年时读书  相似文献   

15.
好的读书习惯,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有效积累,同时还可以让我们在"书山"中少走一些弯路。那么,应养成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呢?不妨向大师们学习一下。王国维:心存批判,理性阅读。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读书时不可缺少批判性思维。他自己就深谙此道,他曾说:"如果缺少观点,缺少  相似文献   

16.
陈鲁民  齐夫 《中华魂》2014,(9):23-23
正前不久,央视《新闻直播间》的新春走基层节目,搞了个大型随机采访:家风是什么?上百个答案林林总总,有说勤俭持家的,有说吃亏是福的,有说老实做人的,有说宽容忍让的,有说尊老爱幼的,有说尚德求正的,有说诗书传家的,有说和气生财的……家风,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即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尊崇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俗称门风。《颜氏家训》中说:"笃学修行,不坠门风。"中华民族向有重视家风的传统,留下许多  相似文献   

17.
正阅读是一辈子地学习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都鼓励人们读书。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可见,阅读在人们生活中有  相似文献   

18.
戴瑞吉 《老友》2021,(4):1-1
退休以来,我读了不少书,自觉受益匪浅,也深深感到老年正是读书时。古今中外老来读书者甚多,孔子、孟子古稀之年也没有放松读书,而且还在著书立说。周恩来同志生前多次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然而,对于读书的问题,在我们老年人队伍中,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六经"之首,《周易》在中国哲学的原创时期发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哲学的形上学思维即导源于《周易》。如,《易.系辞上》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563历史地看,这句名言奠定了后来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那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或"道"与"器"之两个领域的划分。而且,在这样两  相似文献   

20.
教育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大学>、<中庸>.<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国自古就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传统,但少"德".其实,"得"是在"惑"中.中国仍有把"上学"说成是"读书"的习惯.书有多种形式,读书可以产生初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关于读书的一条古训.但同时,中国早就有"典籍浩瀚"的说法.书海发展到今天已经是深不见底,宽不见"涯".这是研究"大学"和"读书"的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