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媒介下文论转型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数字媒介时代文艺学的转型问题,欧阳友权从艺术活动主体审美动因的改变、电子化文本对书写语言诗性的解构、技术语境对艺术经典的消解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黄鸣奋认为,由电脑和网络带来的文艺学转型冲动,带来了范式更迭、观念革命、界碑毁弃、传统批判,为文艺学推陈出新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契机。张晶指出,媒介数字化使人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时空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关系,使得人们不得不对虚拟与真实、主体与客体、创作与接受等重要审美理念进行重新考量。白寅从文学创作与接受主体的身份的视角,探讨了数字媒介下文艺学的转型,认为创作者身份隐匿消解了文学话语的公众性,而接受者身份的隐匿则阻断了正常的反馈路径,促使文学的传统构成形态出现变异。欧阳文风认为,与网络文学相比,短信文学进一步消解了传统文学惯例,进一步张扬了文学的自由本性,进一步推动了文学向民间的回归,并带来了文学观念的悄然转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其逻辑前提涵盖以下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理论前提;解放思想是认识前提;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是物质前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视阈融合是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中国文论研究的转型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推进密切相关.新世纪文论的问题域表现在审美现代性、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媒介文化及其后果、文论转型与文学史理论建构等方面,全球化、跨文化、跨学科是其突出色彩,现代性是各问题域的根基.在统观的基础上对转型文论的哲学基础进行概括,将是新世纪中国文论所要完成的重要理论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20世纪中国文论的发展逻辑角度描述了中 国古代文论在20世纪的窘境,分析了 造成其窘境的种种原因。认为由于文学的叙事化、审美功能的多元化、审美主义的审美化, 中国古代文论在回应20世纪文学现象时已很难有所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型只能在小范 围内发生。文章从内容层面和技术操作角度给予了论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期,东北现代文论结合创作实际,围绕新文学建设的重大基础性问题进行了研讨,其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总的基调是以文学现代性为迫切追求,寻求现代性突破,在文学思想内容上高张启蒙、理性、科学的旗帜,以现代性历史观和时空观介入世界潮流;在文学内部体系中,对文学本体及文学特质、价值、功能等因素和相关机制的认知出现了较大改观,从启蒙与审美两条路径展开对东北现代文学/文论的现代性建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文化在中国社会蔓延并给文学理论带来危机,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形态:即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泛文化研究文论话语和侧重审美的文化诗学话语。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多元化,也出现了文化方面的矛盾和冲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它是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渗透在其语言、宗教、哲学、法律和社会习俗中的社会意识形态表现。如何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既参与全球经济的发展,又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是我们当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林锦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17-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是一个必须要首先弄清楚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可能或是否成立的大问题。如果前提性问题没有理顺好,科学理论的基础就显得苍白无力,或存在着从根本上被颠覆的可能性。因此,明确提出和着力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结合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实践经验,分别从理论前提、思想认识前提、现实前提和文化前提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全面阐释,并在此基础上理顺它的逻辑脉络,这对于巩固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多元视阈下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论在现代转型中面临着严峻的学理困境,"失语症"与"巴列塔"是对当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两个阶段的形象概括.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存空间进行梳理,在文化焦虑的压抑下秉承中国古代文论的人文意义旨归,促使中国古代文论的精深理路成为一种在场的、在路上的言说,是我们当前的紧迫重任.中国古代文论有必要在自身的论域中彰显人文的矛盾张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呈现一个真实的人文世界. 相似文献
11.
12.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始终是在与西方文论前沿的互动对话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话题,进而完成自我理论更新。对西方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的引入,便同样是本土语境中“语言论转向”与“文化转向”这一文论模式“内—外”更迭后对西方前沿思潮的吸纳、改造与升华。“文化诗学”作为世纪之交中西文论的一次“典型性”异质文论间的跨文化对话,不仅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于现实文化困境中的理论突围,还是刘庆璋等文论家试图于中西文论互动对话中变革更新当下文艺理论范式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需要与文化发展态势保持一定的同步性。新时期,我国文化逐步由革命型文化发展为建设型文化、领导型文化发展为服务型文化、封闭型文化发展为开放型文化。面对此趋势,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在理念上进行创新,以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面具有更加针对性的指导作用。对此,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服务理念、文化主体理念、文化渗透理念、文化创新理念和文化实践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后半叶,后殖民理论由西方蔓延到全球。在后殖民理论语境下,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问题成为国内理论界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下产生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该超越表象、立足现实、植根传统、加强对话、融汇中西,努力寻找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出路,切实建立一个适应当前形势的,既具开放精神,又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当代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文化语境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代”的崛起与分化作为新世纪以来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如今已逐渐被主流文学史接纳,但这一现象本身所蕴合的意义却包含了现象学、文本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重意义,通过对“新生代”现象的解读则从一个侧面提供了透视当代文学所遭遇的新的历史语境转型的视野,进而探幽文学审美观念的新变,以及当代文化在对文学解构、传播、建构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最终重新定位文学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价值归属。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 ,我国学术界长期以上层建筑性和意识形态性作为对文学的本质规定 ,与此相适应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中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新时期以来 ,以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序言》为开端 ,在文艺理论领域内 ,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断地展开反思。伴随着这种反思的不断深入 ,各种审美型文论话语开始确立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西方各种文化研究理论的大量引入 ,在新的语境下 ,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对于数字媒介时代文艺学的转型问题,欧阳友权从艺术活动主体审美动因的改变、电子化文本对书写语言诗性的解构、技术语境对艺术经典的消解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黄鸣奋认为,由电脑和网络带来的文艺学转型冲动,带来了范式更迭、观念革命、界碑毁弃、传统批判,为文艺学推陈出新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契机。张晶指出,媒介数字化使人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时空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关系,使得人们不得不对虚拟与真实、主体与客体、创作与接受等重要审美理念进行重新考量。白寅从文学创作与接受主体的身份的视角,探讨了数字媒介下文艺学的转型,认为创作者身份隐匿消解了文学话语的公众性,而接受者身份的隐匿则阻断了正常的反馈路径,促使文学的传统构成形态出现变异。欧阳文风认为,与网络文学相比,短信文学进一步消解了传统文学惯例,进一步张扬了文学的自由本性,进一步推动了文学向民间的回归,并带来了文学观念的悄然转变。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