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与人”的讨论中,不少文章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问题。主张“人是马克思主义出发点”的文章有一个重要的论据,就是认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对此,我们不敢苟同。我们认为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理由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人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人”的问题,理论界讨论得很热烈。通过讨论,大家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重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但是,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从什么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去研究人的问题?大家的分歧就比较大。下面就讨论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祈望同志们批评指正。一“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目的,这是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人的哲学”的那些同志的主要论点。但他们所主张的这个“出发点”,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这在他们中间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我认为都缺乏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拙文《马克思主义出发点探析》(见《学术研究》1990年第5期)发表以后,易佑平同志特撰《也谈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见《学术研究》1991年第3期)进行商榷。读后收益非浅,也有些问题须进一步研究。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易文赞同“要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就必须首先明确出发点这个概念的含义。但是在对这个出发点的实际回答上,却有三种解说。其一说,“所谓出发点,不外就是理论所从来的地方”。其二说,“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按照客观世界(包括人类社会)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其三说,不能“拒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具有自己的“以人为本”思想:其创立的出发点是为了解放无产阶级,追求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无产阶级解放基础上的全人类解放;理论整体立足于“现实的人”、围绕着“现实的人”的生产、生活实践展开。但是,很少有人把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来思考。立足于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我们发现其主要特点有:以人类为本、以非异化状态的人为本、以一般的人与具体的人、现实的人与理想的人统一为本、以人与自然的统一为本。具体揭示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论述“异化”与“人道主义”的文章多把抽象的人当作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主张“异化理论是全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线索”,要用异化来“帮助我们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用它来说明现实的历史、社会问题”,有的同志甚至提出所谓“人——非人——人”(即人异化为非人,再克服异化复归于人)这样的历史公式。这就涉及到究竟什么是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人性和人的异化? 什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是一个被形形色色的封建神学家、资产阶级学者搅得混沌不清的问题。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才揭示出,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提出“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的命题。笔者认为这个命题难以成立,现略述管见。 1 凡认为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的同志,无不援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句话:“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以此作为理论根据。然而,只要我们不是断章取义地理解,而是对原文全面地具体地历史地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把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并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 原话出于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听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0页) 诚然,这里确实讲到了他们哲学的出发点和人的关系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第一,这段论述是在特定背景下,有特殊针对性的。当时的情况是,“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出发点是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  相似文献   

7.
肖新生同志所撰的《马克思主义出发点探析》一文(见《学术研究》1990年第5期)对马克思主义学说“首先描绘什么的问题”做了有益的“探析”。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问题实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我将不止于自己的笔拙,兼与肖新生同志商讨,望能因此增加我对该问题的理解。一、与肖文的商讨意见肖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若干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构成的理论体系。因此,“出发点,也就是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它是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第一个前提,“是一  相似文献   

8.
从制度分析的视角看,不同企业理论方法论的分水岭首先在于对人的经济行为的认识不同。基于此,企业理论研究范式可归结为三种:以“新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以“制度人”为出发点的演化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和以“历史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三种范式的企业理论有相通之处,但在方法论上存在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9.
吴宁 《晋阳学刊》2007,(3):43-46
列斐伏尔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而是现实的人或实践的人,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列斐伏尔对于马克思主义中主体性思想和实践论思想的阐发,值得充分肯定;但列斐伏尔看不到马克思主义正是从对“人的本质”等先验主体和人本主义的思辨逻辑的否定中创立的,给马克思主义牢牢地套上了人本化的枷锁。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发展动力是历史观中“陈旧”而绕不开的问题.人道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直接明确探讨过此,但相关理论中又不乏其见解.人道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社会发展动力论,出发点是“人”及其本性;理论基石是实践一元论;理论入口是“理论批判”;理论核心是“本能”、“欲望”与需要;理论路径是心理、意识、文化的革命.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宗教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人。马克思的人,也不仅仅是现实的人,而是现实人和抽象人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灵魂和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都是从人出发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和人类的解放。肢解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大量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从实践上看,其危害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12.
一、从一个命题的两种理解谈起在以往关于马克思主义出发点的讨论中,我国理论界存在着若干不同见解.而在各种不同的见解中,大都涉及到同一个命题.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持不同见解的论者,都试图从这个命题中得到为之立论的根据.突出的见解有两种.一种见解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清楚地表明,他是把“人”作为自己历史观的出发点.另一种见解则认为,这个命题旨在表明,马克思把人看作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的承担者,而不是以之作为科学历史观的出发点;唯物史观的真正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一八四四年撰写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的著作,已经完成了对黑格尔的“异化”概念的改造,从社会的生产关系来剖析“异化劳动”,创立了崭新的劳动异化论。它通过对人性的形成、异化和复归的历史演变趋势的研究,得出了共产主义是“最无愧于人、最适合于人性”的、人性复归的理想社会的光辉命题。人性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结。对于彻底的社会科学来说,马克思曾指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的本身。”因此,以揭示人本身的秘奥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应是我们用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在哲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值得注意的三种倾向。 第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主义化的倾向。有些哲学研究者,步法兰克弗学派的后尘、提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并试图构造人道主义的哲学体系,用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们的主要根据和手法是:把马克思早期著作,尤其是《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尚存  相似文献   

15.
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人本主义哲学,从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出发,认为哲学应以人为中心,并企图用他们的所谓“人学”来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一定的混乱。同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来看,也有必要科学地说明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因此,本文就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作一初步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物而不是“人” 哲学是以整个世界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所谓整个世界可归结为物质和精神。因此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哲学的基本问题。列宁说:“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论,它不仅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而且实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江新国 《兰州学刊》2008,(10):35-37
人在一切领域的平等是社会主义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在揭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时期虽然表述上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是从生产力基础出发,主张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生产力问题实际上成为认识理想社会的出发点。生产力尺度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发展的依据和发展目的,使社会主义的本质表述上更为显化,内涵上更加深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庆社会科学》2014,(2):160-160
胡亚敏撰文指出,“人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概念被视为中国社会中具有广泛共同利益且具革命性的阶级集合,是基于阶级又超越阶级的联合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为适应中国社会政治的需要和阶级阶层比例的变化,“人民”被赋予不同的时代涵,“人民”成为最广大劳动群众的代名词。“人民优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结晶。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实践·人本主义·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实践的两个实体性要素,两个尺度,两个关系及其结果的双重扬弃的分析,提示了实践活动具有两个出发点:其一是从实际出发,其二是从人出发。前者即唯物主义原则,后者则为人本主义原则,且人本主义原则具有目的意义。人本主义与唯物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以人为本”的理论根据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9.
恩格期在他逝世前五个月阐明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一贯的也是最后的最重要的看法,他说,马克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种出发点是进一步研究的最坚实的立足点,这种方法是分析研究问题洞察客观事物的最强大的思想武器。这是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一切有志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所特有的优势,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  相似文献   

20.
宣扬抽象的人道主义的同志,无一不把“人”作为他们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他们的哲学中,“从人出发”几乎成为至高无上而又绝对永恒的命题。然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人出发”,从根本上说,是一个错误的哲学命题。一、“从人出发”不可能真正认识人的本质“人”是什么?这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直是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哲学家们考察人的方法只是从人——人,结果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在人类二千多年的思想史上却是错误的。“认识你自己”,这是刻在三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德尔裴神庙门前的一句话,可谓是号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