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白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一种美学意蕴.其讲究"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以留出空间给观者进行再创作."空白"在各个艺术领域里都有体现.系列电影<女神捕>中的空白把读者再创造的空间留得更大,其深刻的美学意蕴得到充分体现,给人以无尽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2.
“范跑跑”词族的语言特征及其新闻传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中,“范跑跑”、“躲猫猫”诞生于网络,热传于各种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并派生出一系列具有相似结构的新词形成了词族。它们的流行,有其语言的内在因素,也有外在的传播机理。独特的词语构形形态和叠字修辞模式,构成了这一词族的语言魅力;传播者心理的接近性和接受的定势效应,强化了该词族的舆论力量。在由网络舆论向主流舆论的溢散过程中,“范跑跑”词族以其广泛的社会影响,证明了当下媒体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日本古典文学名著中,和“光”相关的描写词汇频繁出现。其中,在表现人物方面尤为突出。既用于夸饰僧人道行之高,又用来虚构佛像之灵异。而且也用在描绘月宫仙女之冰清玉洁和表现贵族公子的美丽姿容。“光”在古典文学中被反复使用,表明这类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古代人的某种审美取向。本文以“光”为考察视角,通过再解读经典文学文本,发掘、梳理其隐含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何照文 《生存》2020,(8):0225-0225
“书生”这个词是不是产生在孔夫子时代,不得而知。但孔夫子一出“书生”一词便产生了。关于孔夫子,真的有太多的话题,太多的翻覆。把一个凡人推到圣人的境界,毁誉就无休止了。但从此,书生的形象便定格在历史的风尘中,定格在天地之间。或一袭浆白的长衫,或一身蓝道林土布的长袍,目光淡远,面容清瘦,匆匆行走在深秋的风里。  相似文献   

5.
王吉梅 《学术交流》2006,(6):139-141
“原意”和“先见”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西方解释学发展演进的历程中,新批评专注于文本,接受美学把作品的意义确定在本文与读者的相互作用中,后结构主义宣布“作者的死亡”而把解释权完全交给读者,呈现了“原意”探索的轨迹。而作为“意义”的阐释者是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因此“先见”在阐释的过程中无法排除且具有“合法性”。因而接受美学提出了文学作品意义的空白与未确定性理论,阅读成为对本文的重建活动。而读者总是按照自己的“先见”来对作品的空白具体化,而“恰当的具体化”是读者必须依照本文的引导与暗示来将作品的图示现实化。  相似文献   

6.
凌念懿 《学习与探索》2023,(10):162-168
《梅苑》是两宋之交黄大舆所编选的一部专题收录咏梅词的词选,所选词作以佚名词人为主。《梅苑》中的部分咏梅词塑造了一种渴望入世的梅花形象,这与文学史上常见的经典梅花形象有较大反差。总体来说,《梅苑》中积极入世的梅花形象的建构分为三个层面:梅花自身的“和羹”之志,梅花对欣赏者的渴望,梅花当下所处空间与其向往空间的对比。佚名词人群体笔下的抒发用世之志的咏梅词有其独特性,这与他们在宋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政治理想与政治境遇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李云峰 《社科纵横》2004,19(6):142-142
在论述什么是中国画的艺术价值的基础上 ,进而论述“空白”为什么以及如何表现中国画的艺术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李云峰 《社科纵横》2002,17(6):51-52
从中国画发展历史 ,中国画与诗、书等关系以及中国画的艺术思想渊源等诸方面论证了“空白”体现着中国画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9.
韩伟 《阅江学刊》2014,(1):91-97
皮朝纲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专家,其理论体系经历了从范畴论到人生论,又从人生论到禅宗美学的内在转向,三者具有内在的相通性,通过禅宗美学实现了对其整个美学体系的阶段性总结。禅宗美学转向并非偶然,其早期的审美心理学和人生论美学研究为禅宗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012年出版的“禅宗美学三书”是皮朝纲禅宗美学研究的最具代表性成果。  相似文献   

10.
谢承勇 《生存》2020,(8):0215-0215
所谓“破窗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项效应,其大致含义为:在一栋建筑中,如果有人打破了建筑的一面玻璃,那么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他人打破。将这一概念放在管理方面也就是一旦在秩序化的管理过程中有人打破了秩序,那么将会吸引更多的其他人打破秩序,进而形成无序化的现象。本文主要针对于在中职学校中班级管理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破窗效应”的思考,来提出有关于中职班级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周邦彦《兰陵王.柳》和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这两首词脍炙人口,但“柳阴直”和“两重心字罗衣”这两句如何理解,历来看法不一。本文通过考证,认为“柳阴直”之“直”乃“长”之义,“两重心字罗衣”是指绣有重叠的心字花纹图案的罗衣,寓有心心相印之意。  相似文献   

12.
朱连华  王永环 《社科纵横》2005,20(2):166-167
“协律”、“典重”、“高雅”、“浑成”、“铺叙”、“故实”等历来被认为是李清照对于词的要求,对这六者的性质及所指也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仍有可辩之处。“铺叙”与其它几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铺叙”属于写作方法。其意义不仅仅是针对晏几道词进行批评,还在于为当时慢词的进一步发展进行理论鼓吹,这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玉珠 《唐都学刊》2004,20(5):43-46
杨玉环是中国文学史上颇具争议的形象,对其人的评价也出现了许多怜香惜玉的审美误区。从美学的角度对唐诗中杨玉环这一形象的美丑善恶进行一番缜密的考查和分析,认为其形貌媚态百出,其才能急功近利,其心性自私偏狭,其行为贻害天下,并强调这一形象对人们在实现自身全面美化中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整合前人对日本“妖怪”文化的研究基础上,主要从各种“异类”形象的特点出发,分析了“魔女”、“娃娃”、“妖怪”与“鬼魂(能乐)”四类形象在其各自文化载体中的独特呈现,从中凸显日本人有关“死亡”及“彼岸世界”的想象,揭示出日本民族在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美学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各领域中的延伸表现。  相似文献   

15.
马跃 《学术交流》2003,(11):156-159
柳永其人其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是一抹鲜亮的色彩,他的情感经历与心灵体验都漫润在他的词中,特别是他的恋情词中。在官场上,他是一个失意者;在情场上,却又是一个“幸运儿”。他重情而又痴情,因而他的词作多抒写男女之情的深挚婉曲。官场失意的辛酸与对恋情的痴迷,构成了柳永带有某种悲剧美的恋情词。因此,对柳永的情感世界与心路历程进行审美阐释,对认识和把握柳词十分有意义和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修辞学传统的种种美学追求中,崇尚自然之美是独具风流的一种。几乎从道家创始时起,顺应自然之道就成为语言运用的一条“原教旨”。老子在语言美学上重自然,为无为的思想,在庄子的修辞论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庄子认为,“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即说话总是有其内容的.但“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他在《缮性》篇里说得更为明白:“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天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既然“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那么“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成了庄子语言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他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唯“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庄子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李二曲对“人心”有着极为深刻的研究、认识和体悟,他倡导“悔过自新”说和“明体适用之学”,对于培养和弘扬现代人的道德意识与主体精神,以及寻找人的终极价值具有不可忽视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睿 《唐都学刊》2023,(2):81-86
对张载“合性与知觉”心性论思想的诸多解读中,朱熹和牟宗三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以两位对“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的不同解读为引,可以反观张载心性论思想之全貌:张载以“天”“道”“性”“心”的思想脉络为基准,用“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对“心”进行界定,认为“知觉”上接“性”方以成“心”。这符合其思想体系中“太虚”本体的动态一贯之路,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完成了“修其本以胜之”的历史使命。具有双向动态义的“合”将“性”“知觉”和“心”统一起来,既为格物穷理留有顺取之路,又为明觉经察留有逆觉体证之路,形成了宋明理学心性论思想发展内在理路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20.
试论李清照词的审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词“主情致”,重自我表现,情感在词的审美特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李词的情感是一种真实的、理性的和审美的情感;在审美生成中,情感是驱动力,发酵剂,滋润剂,具有主导作用;其具有丰富内涵的情感在流动过程中也形成了曲折美、递深美和深曲美三种独特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