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明军 《学术研究》2001,(3):108-112
乾嘉时期通俗小说,特别是文人独立创作的通俗小说,关注焦点有了很大的变化即由书坊转向书斋.把这些文人创作的小说与16、17世纪的通俗小说和乾嘉时期的通俗故事以及文言小说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这种变化的意义.只有深入了解乾嘉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理解文人小说及其感伤情调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杨东方 《兰州学刊》2006,(11):78-81
盗贼系列话本小说指的是以盗贼为主人公的传记体话本小说。在它的故事演变过程中,文人的逐步介入是一个明显的特征。从一开始的文人缺席或无语到最后的盗贼导师,文人越来越显示出其在小说中的重要位置。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促使小说中的盗贼品格越来越完善,从而能与社会形成越来越协调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影响到小说的发展命运,导致其最终消亡。这种现象的出现具有多方面的原因,而话本小说从说话艺人创作到文人创作的转变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杨峰 《齐鲁学刊》2004,(2):122-125
民初逸事小说与鸳鸯蝴蝶派之间关系密切,民初约有百分之八九十的逸事小说都是鸳鸯蝴蝶派文人创作的。这一方面说明早期鸳鸯蝴蝶派的文人具有关注国计民生的“入世”风格,另一方面,在时代社会潮流及早期鸳鸯蝴蝶派文人自身思想选择的合力作用下,民初逸事小说也形成了鲜明特色。文人强烈的复古主义思想,补正史之缺的传统小说观,以复古思想、平民意识为主的历史观以及写作手法上的史传色彩等,构成了民初逸事小说的“民初特点”。  相似文献   

4.
明初由于高度的中央集权和残酷的文字狱 ,文人的言论和写作受到了钳制 ,内心非常压抑 ,于是好多文人通过创作传奇小说来抒写胸臆。加之当时文人当中多有“以文为戏”的文学观 ,使得传奇小说出现了复兴的局面。瞿佑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便创作于此时。它们的出现不但给之后的拟话本、戏剧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而且对后世的传奇小说及《聊斋志异》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鬼诗即鬼魂所作的诗歌。宋代文人士大夫喜欢听鬼故事,谈论鬼神,并由此大量创作、传播、书写、收集鬼诗。宋代鬼诗创作繁盛,这些诗歌以宋人笔记、小说、诗话为载体,由文人加工、润饰而成。宋代鬼诗在创作心态上表现出娱乐性、幽怨性、预卜性等特征。鬼诗在宋代之所以流行,与崇尚巫鬼的社会习气濡染、高压政治氛围下需借鬼以讽人、鬼能诗好诗成为宋代文人共识等原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创作总体上呈现了一种由改编逐渐走向独创的历程.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世代累作与文人集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由此产生,并开启了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等创作流派:2.书坊主效颦复制,导致了通俗小说创作的繁荣和流派的形成,并为后来通俗小说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做了一定的铺垫:3.文人改写拟作,反映了小说创作主体性、写实精神与独创能力的日益增强,标志了通俗小说由改编向独创的过渡;4.文人独立创作,其主体意识和自我表现色彩浓厚,小说创作思维、创作意图、创作方法等均有很大转变,从而强有力地推进了通俗小说创作艺术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7.
17世纪是我国白话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期在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上,与白话小说出现的初期相比,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文人参与到小说创作中来,作品呈现出文人化倾向;二、创作传播的地域分部特色十分明显;三、小说的创作传播带有一定的商业色彩,成为一种产业。体现出文人化倾向、地域化特色、及产业化转型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人小说和平民小说共同打造了清代嘉道时期章回小说两翼齐飞的创作格局。两者所表现出的审美品位、价值取向和艺术成就均有着一定的差异,同时又彼此沟通、渗透,形成了对峙中有交汇、竞胜中见兼容的互补式关系。文人小说和平民小说还以各自的努力为近代小说的崛起作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段庸生  王欢 《晋阳学刊》2011,(6):116-120
中国文言小说的创作理论主要包括:题材采录与文言小说发生;连缀编次与"公余"创作心态;"摭实"表征与虚构本质。"采录"的观念反映出中国文言小说早期发生的"原初"形态;而"连缀"的主创方式,正好适合了文人"休闲"的生活状态及"公余"的写作心态,培养了文人"不朽"价值观念以外的另一种"立言"的方式,是对"原道""、征圣"及"文章经国"创作方式的突破":摭实"表征下的诸多虚构手法,既是文人出于"征信"而自我约束的文化心理,又通过虚构对"摭实"进行反正,提升了文言小说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同前代的话本及话本体小说相比,明清世情小说在艺术上有了质的变化发展,其中一个主要表现是作品中主体精神的日益强化。这种主体精神在小说创作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小说序跋中作者对创作心理的夫子自道;作品中自传因素的出现;小说主人公的理想追求。由于主体精神的增强,明清世情小说在内容方面,社会批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表达对人生反思的倾向;在艺术追求方面,不少作者求新求变的意识相当明确。世情小说主体精神增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基本的是创作方式的变化,即由世代累积型向文人独创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人们往往要求创作者必须贯彻自由的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审美道德意识生成在创作中具有特殊性,不是从外面强加给作者的,而应是创作者内在的生命自由意识向艺术的体验性生成。审美意识的体验性生成,是生命的"敞开状态",道德意识则使创作者处于生命的约束与责任担当状态。所以,从生命本身出发,就可以看到:审美与道德之关系,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生命内在力量的互相激活的关系。只要寻求生命自由意义上的审美与道德的和谐统一,艺术就能展示出感动人心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12.
倪素平 《阴山学刊》2003,16(4):61-64
后期新月诗派现代主义诗歌在创作上,传承了“带着镣铐跳舞”的主张,其散文化倾向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前期新月诗歌的流弊。后期新月诗人又注重音乐性对诗形、文字等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工业革命之后200年间的"现代",人口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则致使地球资源和环境都达到了极限状态。但自1970年起,不论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先进工业国",还是墨西哥、韩国和泰国等新兴工业国家,人口的增长趋势都出现了转折,开始步入持续下降的年代。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普遍意识到了"成长的极限"。通过将"当代"理解成两个不同时期——"现代"最终的快速增长期和朝向新的平衡状态的过渡期——相互抗衡的时代,当代人实现了对诸多个别现象的统一把握。为迈入未来社会,人类必将经历一场革命。虽然目前我们还无法对这场革命命名,但只要其目的是为了使世界进入最终安定平衡的状态,那么它就必须是一场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社会与社会、人类与人类的和谐共存,创造社会体系、价值观和人类的生存方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诗歌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不仅为诗人创作提供了自由空间,而且为诗歌发表提供了“绿色通道”。由文字、声音和图像等综合而成的网络超文本诗歌和多媒体诗歌充分体现了网络媒介的优势,可能成为未来网络诗歌的发展方向。目前网络诗歌的特点是“热”而“乱”,文字垃圾多,诗歌精品少。网络诗歌应该强化文体意识,服从诗歌的艺术规范;网络诗人应该坚持网络诗歌本位原则和民间化立场;诗歌理论界应该加强对网络诗歌的美学标准和创作机制等重大诗学命题的理论研究。只有把网络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学强势,才能促进网络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乌琼芳 《阴山学刊》2007,20(2):35-39
诗歌是创作主体的情感情绪“显然外化”的文学样式,也是较其它文学样式更贴近时代情感、时代情绪的文学样式,对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时代背景的梳理,可以看出他由“热血青年”到“追求荒诞美”的生命历程、其诗歌“社会情绪化”的过程,以及“否定”、“逃遁”的社会情绪特点。  相似文献   

16.
郑长天 《云梦学刊》2002,23(3):79-81
在彭燕郊诗歌创作的早期即“七月”派时期 ,诗人间接地从鲁迅和“七月”派同人那里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影响 ,由此初具现代意识 ,创作也潜移默化地出现了现代主义的萌芽 ,从而形成了诗人自己所说的“现代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2 1世纪是优化人类居住环境的时代 ,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营造最佳人居环境。社会主义中国如何营造最佳人居环境 ?本文提出应用“山水城市”的理论 ,指导城市设计。以国际花园城市杭州为例 ,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条件 ,可以营造最佳人居“新天堂”。  相似文献   

18.
何芳  杨雄 《社会科学》2012,(2):96-103
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后的今天,"独二代"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经济增长、家庭结构和信息发展等方面的优越性为"独二代"营造了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但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也为"独二代"带来了许多问题。"独二代"作为家庭结构变动的产物,可能引发中国未来社会在家庭、养老、劳动力、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风险。因此,应以发展的眼光来观察"独二代"现象,为规避"独二代"可能遭遇的问题和风险寻求策略。  相似文献   

19.
苏青将女性生理层面上应该获得的权利置于文化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之上,标志着女性解放由五四的"女儿世界"进入了纯粹的"女人世界"。研究苏青,一方面是找回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失踪者",一方面是给当下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一个凝视肉体的写作参照。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法有其特殊背景,对此不应作绝对化的理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要以制度为中介;制度创新在当今社会演进中越来越成为关键变量;制度创新是我国深化改革面临的最大课题:制度创新在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因此,可以提出“制度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它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模仿创新,自下而上的自发创新,以及转变观念三个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