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综观众多前人及时贤对鹖冠子及其书的研究,概述关于鹖冠子之名、鹖冠子之时、鹖冠子之族、《鹖冠子》之篇目、《鹖冠子》之真伪、《鹖冠子》之哲学、《鹖冠子》之政治思想、《鹖冠子》之天文思想、《鹖冠子》之文学境界之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鹖冠子为战国晚期楚国人,其著作《鹖冠子》是成书于战国晚期中后期的一本先秦古籍。虽然对《鹖冠子》一书,吕思勉、李学勤、吴光、孙以楷等先生已确证其非为伪书,但是也并非如许多学者所言为黄老著作,而应该是先秦杂家的著作。对《鹖冠子》的重新定位研究,对于认识战国秦汉之际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国哲学以及整个文化思想学术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战国末期《鹖冠子》一书经天纬地,其中反映的思想博大精深。此书多道家言论又杂以儒、法及各家学说,带有浓重的人文关怀色彩。书中提出的观点,无论是唯才是举的主张、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视,还是救世举措的提出与理想社会蓝图的构建,都体现了作者的救世情怀。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有助于理解《鹖冠子》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8,(1):24-30
《鹖冠子·天权》篇不是记载鹖冠子思想的文章,而是战国末期兼容黄老之学的兵家作品。它的主要思想是:提出全面了解客观情势以免贻误军机;用兵要效法天道、遵循天地人三才的特点,要运用五行五音以取胜;效法先王,以德化民。《天权》篇与《鹖冠子》、黄老之学、先秦兵家有密切关系,其天道观、君主施政效法天道、配合五行论、君主保形养神论、重知、运用天地人的三才观等主要思想均与战国时期黄老学说、先秦兵家等流派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它提出的"絜天地而游"境界说应受庄子学派影响;重视全面掌握知识是受荀子解蔽说的影响,反映了战国末期百家学说互相影响、海纳百川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鹖冠子》的归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诸子中,<鹖冠子>一书的命运可谓最为乖舛.自从被柳宗元斥为伪作以后,这部书就很少受到关注,直到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的发现,<鹖冠子>才得到公正的评价.但是,这部书在先秦诸子中的归属仍颇有争议.从目录著作和<老子>、<黄帝四经>、<鹖冠子>中"道"的一脉相承的联系两方面,可以看出其属于道家.  相似文献   

6.
杨兆贵 《南都学坛》2007,27(1):31-35
鹖冠子的理想政治和时局有密切的关系,他对一些大国不能得志于天下,深感痛惜.他深思败亡之由,并借此提出自己的理想政治论--"五正论",即神化、官治、教治、因治、事治.这是以时间(上古到当前)、政治的理想程度(由神化到事治)为序,时代愈远,君王的精神境界愈高.神化与官治的理论,渊源有自,主要来自帛书《黄帝书》、《庄子》等.鹖冠子认为,圣王的精神境界达到最高时,能御控阴阳两气,并能掌握自然变化与人事变迁,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理想政治的实施,会统一中国.  相似文献   

7.
De冠子,战国末期道家学者,隐居不仕,著有《He冠子》一书。《汉志》及历代学者都说他是楚人。当代学者还从《He冠子》与《黄帝四经》文字的比较证明他是楚人。本文进一步从《He冠子》与《庄子》的比较,He冠子与北子庞Nuan的关系、He冠子的鸟、鸠图腾意识论证He冠子是西楚淮南人。  相似文献   

8.
先秦杂家是以政治实用主义的“王治”为其宗旨,以不主任何一家、融合百家为其理论方法,有《尸子》、《尹文子》、《管子》、《鹖冠子》、《吕氏春秋》、《尉缭子》等为其代表作的先秦学术派别。先秦杂家是在战国中晚期社会历史大一统趋势和学术融合思潮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成长起来的,充当了战国诸子学向汉代经学过渡、学术形态转化时期知识与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传递者。  相似文献   

9.
凡言巴蜀文学,皆始于西汉。巴蜀先秦文学一直是一令人遗憾的空白。 汉代巴蜀文学洋洋大观,赫赫灿烂.一下子涌现出司马相如、杨雄、王褒等一批极有影响的大手笔,似乎世上真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对巴蜀先秦散文史作一试探性的论述。文章包括慨述、东巴上古神话与古史传说、西蜀上古神话与古史传说、《鹖冠子》四个部分;《尸子》一书成于蜀,作者也葬于蜀,列入本文的附录。  相似文献   

10.
冠子 ,战国末期道家学者 ,隐居不仕 ,著有《冠子》一书。《汉志》及历代学者都说他是楚人。当代学者还从《冠子》与《黄帝四经》文字的比较证明他是楚人。本文进一步从《冠子》与《庄子》的比较 ,冠子与弟子庞的关系、冠子的鸟、鸠图腾意识论证冠子是西楚淮南人。  相似文献   

11.
以《南齐书》为例,增补《汉语大词典》失收词,并做力求完备的训释。  相似文献   

12.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全面总结练兵、练将经验的心得,对将帅的职业要求、品德修养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并对将帅的培养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既有对历代兵家将帅观的继承,又有其独到的见解,在中国军事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哲学与文化形态的不同,主要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气是中国哲学史主干范畴之一,气贯穿于中国哲学史的始终.在中国古典气论哲学史上,张载是气一元论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建构了以气为本体的哲学逻辑结构,"太虚即气"、"气兼有无"、"气则有异"和"一物两体"等哲学命题的出现,标志着古典气论已趋至内涵的丰富性、逻辑的思辩性阶段.与以董仲舒、王充和纬书为代表的两汉元气论相比,张载气论最大的贡献在于弥补了古典气论哲学形而上不发达的缺陷.独具特色的关学气论的问世,标志中国古典气论达到了顶峰阶段.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齐白石最重要的文献之一《白石老人自述》为研究重点,按照时间顺序分为4个阶段梳理了齐白石早年未拜师学画前的绘画实践经验。从中分析其逐渐走上绘画道路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机缘,并揭示齐白石早期的绘画心理以及其绘画技巧的初步积累和绘画题材的广泛涉猎等。这些将有助于我们客观地了解和掌握绘画大师早期绘画实践的实际情形,且希望给绘画乃至更多艺术门类的早期教育与修习以启示。  相似文献   

15.
湖湘诗僧齐己与沩仰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己是唐末五代一位著名的湖湘诗僧 ,历来有关齐己的研究往往忽视了他作为一名沩仰宗禅僧的特定身份。本文即是对齐己与沩仰宗关系的专门研究 ,文章试图系统全面地揭示齐己与沩仰宗的深刻渊源 ,以及沩仰宗禅法对其思想、创作与诗歌理论的全方位影响  相似文献   

16.
晚清随使俄国的张德彝在他的日记《四述奇》中最早向国内介绍了俄国戏剧,但这一史料一直为学界所忽视。张氏在日记中记述了俄京观剧的情况,详细介绍了其所见到的剧种、剧目以及戏剧演出等。这些记述在当时及其后有不少内容被误读,这些记述的误读成有其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7.
虚气相争是张载哲学研究中的突出问题,而其产生的主要根源则在于诠释过程中的范式缺陷和理论内涵分歧。只有紧紧把握张载哲学思维和表述方式的特点,准确理解张载整个思想的主题和整体,并运用内涵一致的哲学诠释范畴,才有可能消弭不必要的争论而对张载哲学的研究有所推进。在这一观念支配下,“气”是张载哲学中关于宇宙统一性、实在性的标志性范畴,而“太虚之性”则是张载哲学的本体,“太虚”和“气”以及其他相关范畴都为张载价值论哲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与“使气飞动”分别是钟嵘对张华部分诗歌与元兢对王融诗歌“霜气下孟津”的评语。通过对所评之诗的对比,可以看出,在诗歌创作中,文气对文情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气有人气与文气的分别,但二者在内涵上有着最终追求的一致性,而且可以实现对情感抒发的引领与超越,使抒情脱离宣泄与绮靡。所以在文学创作中,应该主动追求气的涵养,并援气入情,做到情与气的互补互化。  相似文献   

19.
陈江风 《南都学坛》2006,26(2):26-31
“七夕”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蕴含了上古文化演变的许多奥秘。首先,过去对于形成神秘数字“七”崇拜的原因揭示不够,通过对七曜、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等天文崇拜形成的历史原因的分析,可使神秘数字“七”崇拜成因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得以多角度、深层次的揭示。其次,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有着坚实的中华文化基础,从文化发生的角度探讨该故事的起源地,对于认识“七夕”文化的民族特性不无意义。再次,过去对于“七夕”乞巧与女性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有足够认识,而对其中隐含的生殖文化内涵少有研究。从两种生产的角度深入考察,对于揭示“七夕”文化的本质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伊始中国学人所倡导的长安学,是对长期以来有关长安文化、长安文明研究的学科概括、定位与升华,其缘起有“陕”、“京”两“源”,并非某一个人的创立、创建.2009年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长安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及所推出的《长安学丛书》和北京出版的《唐研究》“长安学”研究专号,掀起了长安学研究的高潮.北京的长安学研究扎实、细致,并完全按纯学术的路径一步一个脚印前进,陕西的研究则声势浩大、迅速快捷并具有浓重的组织、行政色彩.2013年,陕西组建了国际长安学研究院,为长安学的未来发展勾画了蓝图,世人乐见其成,应仿效《唐研究》,创办长安学研究专刊,以扩展影响,发现、培养、团结人才,积累学术成果.展望长安学研究,可以说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