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些年来,不少博士生导师竟然纷纷去考博士,攻读博士学位。此种异象也真让人叹为观止!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博士生导师们竞相考博呢? 有人说,那是为了脸面好看。然而,难道博导的头衔不比博士的帽子更珍贵、更好看吗?自己都成了博士生导师了,又何必“为了脸面好看”再去为一顶博士帽而奋斗呢?看来,“为了脸面好看”是不能成为博导考博的理由的。 也有人说,那是为了“充电”。博导不应当是铁交椅,如果博导们不注意“充电”,总有一天会被从博导的位子上拉下来。然而,“充电”就一定要考博士吗?就不能自我“充电”吗?就不能自学成…  相似文献   

2.
“博导”考博,是中国诸多“特色”之中的一大特色而已,值不得大惊小怪。至于其中的缘由,恐怕谁都明白:某种体制或某种土政策所致。 正如有的网友所说,“博导”也需要“充电”。但“充电”的途径很多,并非非要考博不可。也有网友说,“博导”考博,拿博士学位,是人的一种自由权利,谁也不能干涉。把一种学术现象提到法律的高度,我辈可经不起这种吓。确实,谁也干涉不了“博导”去考博,这是人的一种自由权利。你有本事,有能耐,有突出贡献,你也可以去申请“论文博士”。吃不到葡萄,就不要说葡萄是酸的。但不管怎么说,“博导”申…  相似文献   

3.
近段时期,围绕博导考博现象,使博士学位和博导问题再次升温。对此,人们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笔者以为,考博是应当鼓励的 ,而博导热则需要降温。我们的职能部门和利益相关部门,是否也需要冷静地、认真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博士究竟意味着什么?博导又意味着什么? 一、考博应当鼓励 博士学位在我国的学位制度中属于最高层次。至于有人把 "博士后 "理解成或说成比博士学位还要高一层次,这恐怕是一种误解或者是一种心理满足。博士学位制度在我国恢复实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限于历史条件,在我国的情况下,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国内的博士…  相似文献   

4.
学术十癌     
第一,学历癌。坐机关的、跑业务的,还有中小学教师等等,想做研究但又缺少做研究的条件,考硕、考博,当然应该;还有那些没有工作的小青年,考硕、考博也合情理;而那些已经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就职的才女才男们,也一个劲地考学历,岂不是自贬身价?不会种田跟邻居学,身边都是做学问的,每个月瞄上一眼,两年下来,也知道学问怎么做了吧?既然会做学问了还要考硕、考博干什么?学术单位的领导们看不透这一点,想方设法“鼓励”其子民考学历, 50岁左右的成名学者也有被“鼓励”去考博的。长此以往,学历不癌才怪呢?   第二,论文癌…  相似文献   

5.
杨春 《学术探索》2013,(3):8-12
女性博士生导师作为高知识分子的顶尖人才,其发展状况不仅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也关系到人才发展战略问题。教育部2009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女性科研人员占博士生导师、硕士导师的比重偏低,整个分层体系呈现倒T字形。科学实体的不健全以及棘轮效应、马太效应、管道渗漏效应、排队插队效应等制约了中国女性进入博士生导师领域的进程。而性别社会意识的缺乏是根本原因。建议完善博导制度,真正实现妇女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全人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他社会科学也都离不开对于一定现实问题的研究。本文试图把我国现实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角度对其产生的基础和原因、性质和特点、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作一概略探讨。一、社会问题总体概述重视现实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以求得解决或改进的方案和意见,是社会学的一项根本职能。然而旧的社会学和现代西方社会学都不能完全具备这样的职能。他们或者把理论和实际割裂开来,不敢触及社会现实问题,对现实问题讳莫如深,从而把社会学搞成了“经院社会学”;或者在对现实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时,只能停留在具体分支学科范围内或个别现象  相似文献   

7.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两位博导伍贻康和张幼文率领一批博士生,研究和写作、出版了十三本《经济全球化论丛》,这是世界经济学界的一件大事,值得注意和研究.这个论丛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  相似文献   

8.
学术批评网2002年1月9日发布、《社会科学报》2002年1月10日发表的署名“晓声”《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评王铭铭〈想象的异邦〉抄袭哈维兰〈当代人类学〉》一文,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指证为学术上的抄袭剽窃者。一时之间,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应,尤其是在各家学术网站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与帖子。在众多网友发表的意见中,大家无一不对王铭铭以往的学术成绩有所瞩目,尤其对他的求学背景有所关注。因此,也有人对王铭铭教授能够在学术上犯下如此“低级”“弱智”和令人不齿的严重错误感到…  相似文献   

9.
随着博士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及“双一流”建设对博士生创新能力要求的提高,单一导师制作为目前中国博士生培养的主要模式,其弊端逐渐显现,导师指导频率不足、指导具有封闭性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博士生培养质量。目前的培养模式忽视博士生亦是自我培养的负责人这一重要前提。基于此,文章提出将赋权增能作为培养模式变革的逻辑,这能够有效规避单一导师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在逻辑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边界拓展”作为模式变革的路径选择:将博士生与导师均视作培养主体;考虑培养目标的社会历史性,但不排斥预设基本目标;培养途径即博士生与导师团队在持续互动中开展拓展性学习,共同跨越知识、能力等多重边界。  相似文献   

10.
《规则论:研究视域与核心问题》是苏州大学陈忠博士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规则论”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03CZX002),2005年12月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良好。该成果主要对“规则本身”、“规则是什么”进行了四个向度的反思。第一,“内涵论”向度。在这个向度中,规则是体验、知识、行动、意义、意志等的统一。1、在体验层面,规则是一种人性体验,人在具体环境中的有限性体验。这种体验具体内容也就是“畏”,或者是畏惧,或者是敬畏。2、在行动层面,规则是行动者之间行动的协调、均衡状态。这种协调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大卫·克里斯蒂安等人已经将“大历史”提升为一种研究过去的新方法。本文将大历史与旧大历史、也就是“普遍史”传统并列。“新”大历史或者以一种连续的神学为基础,或者建立在一种唯物主义形式之上,这种唯物主义被看作人类历史决定因素,或者起源于两者多少有些矛盾的混合。新旧大历史例示的“大跨度历史”与其说是对历史知识的贡献,不如说是这种或那种世界观的叙述化过程。在区分最大跨度历史与“仅仅是”大跨度历史过程中,在历史书写过程中满足大跨度历史要求的更好方法是更适度的尝试,例如,大跨度比较史、网络与交流史、专题史和现代化史。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的唯考是举的用人制度和教育制度所存在的弊端,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要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就必须打破单纯凭学历学位取人的现代科举制,建立依据成果公平、公正和公开选拔人才的评举制。(一)唯考是举实质上是现代科举制把高学历作为选拔公务员和各种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搞大学文凭和研究生学历一票否决,由此在社会上形成了自学成才者不如大学生、大学生不如硕士生、硕士生不如博士生、土博士不如洋博士的利益格局。这就迫使千军万马挤高考的独木桥,迫使大量在职干部去考研,甚至迫使“博导”也读博。应试教育就是…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切实加强党员的党性锻炼 ,是党建工作的永恒主题。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队伍中存在着“前紧后松”、“内紧外松”、“上紧下松”等问题 ,尽管是个别现象 ,但已经影响到了学生党员的形象 ,影响到了党在青年学生中的威信。如何准确把握对学生党员党性锻炼的着力点、紧紧围绕党性锻炼不断拓展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切实从机制上为高校学生党员加强党性锻炼提供组织保证 ,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有感于中国学界的“世风日下”,从2006年春天起.北大中文系学术委员会决定。为所有博士生开设“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课程。虽说是只有一个学分的“专题课”.但要求各专业的博士生都选,那等于就是“必修课”了。所谓“念博士”,历来以自学为主,只需选修很少的专业课程;现在,在教育部规定的外语和政治外,再加一门必修课,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与名利牵连很紧 ,在我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中 ,尽管不是所有但大多数科教人员 ,都力图挤入博士生导师行列 ,甚至出现假冒伪劣现象。然而 ,有一位公认为很胜任博士生导师的邓晓芒教授 ,却毅然决然地辞去博导职务。乍一听似乎有悖常情 ,稍一探究就觉得合乎情理。唯其称职 ,所以他要辞职。事情经过大体如下。在有关大学的一次学位委员会会议上 ,经过投票 ,有 3位同学被暂缓授予博士学位 ,其中有两名是邓教授的学生。我了解了这两位和另一位被暂缓授予博士学位同学的情况 ,得知他们 3位于法于情于理都是应被授予博士学位的。因为按照《中华…  相似文献   

16.
我国编辑审稿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 7月 2日《楚天都市报》在头版醒目的位置上刊登了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邓晓芒教授因两位学业优秀的弟子由于学校某种形式主义的规定而未能按期取得博士学位 ,愤然辞去博导一职的报导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很快全国几十家报刊杂志给予了转载 ,电视台进行了专访 ,在知识界尤其是高校内部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时隔一年 ,此事已经淡化了 ,但我却由此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它涉及我国编辑审稿制度的改革。表面看来 ,这两位博士生未能获得学位是因为他们在攻博期间没有达到学校规定 :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 ,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  相似文献   

17.
试论《聊斋志异》妇女形象中人性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人性问题和人道主义,长期以来成为“禁区”。在“四人帮”统治时期,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性,不管是善良的人性或是邪恶的人性,都无例外地被归结到阶级的根源。即便归结不上,也要勉强归结上去。并且这种归结,还带有严重的机械论倾向,例如把一切人性的邪恶,都归结到剥削阶级的成员、或者仅仅是在意识形态方面被认为不够“合法”的人们的头上;又把一切人性的善良,都归结到被剥削的、劳动的、革命的,或者仅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将犯罪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分为故意和过失两大类.我国刑法第11条规定:“明知自已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在理论上,“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称直接故意;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称间接故意.刑法第12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在理论上,前者称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后者称为过于自信的过失.但在司法实践中,有一种不同于通常所理解的“故意”或“过失”的犯罪心理状态,即“犯罪的侥幸心理.”犯罪的侥幸心理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却寄希望于偶然不发生这种危害结果的一种心理状态.试举一例:××省治淮指挥部在赶修××水库时,该工程工作人员某甲已发现悬崖处石壁破裂,随时有坠落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他应该马上下令停  相似文献   

19.
一语音的演变大都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行。如果某个人把原来读o的音改读成a,听的人虽然能够立刻觉察,但大多数人不会注意,有的人可能认为此人发音不正,有的可能认为这是随便乱读所致,有的人甚至可能误认为这是在开玩笑。总之,由于读音的改变常常是从少数人嘴上开始出现,因此,人们常把这种变异当作个别现象而不大注意。“纵使我们掌握了完善而无缺的记录,我们也还是不可能确切地指出某些变体流行的起点,认为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演变的开始”但是,这一点无关紧要,如果一个读音的改变仅限于某个人或极少数人,在语言交际领域中成不了大气候,那也就不必去深究其来龙去脉。问题在于改变读音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家们大都在“自我”这个主题上倾注过心力.在施泰因早期现象学中,有关“个体自我”的现象学构造或者“自我”的“个体化”问题构成其现象学的核心主题之一.“个体自我”的现象学构造的出发点是纯粹自我,但惟有通过“心理物理”之“身体”,“自我”的“个体化”才得以保证.这种被构造起来的“个体一般”在现象学意义上就是心理物理之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