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生代女作家是指出生于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 ,活跃于 90年代 ,创作题材以城市生活为主 ,写作极具个人化的作家。对于她们的创作 ,文学评论界历来就众说纷纭 ,该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 ,试图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 ,说明新生代女作家作品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西部作家在消费时代仍捍卫着文学的尊严,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精英文学最后的圣洁与光芒,他们以普罗米修斯式的践行和苦行僧式的写作摧毁了文学已经消失的谬论。他们站在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立场关切着西部大地上被文化规约着的人,书写着巨变时代西部人的灵魂变迁。他们的创作在强调文学的社会性、现实性与参与性的同时,尽力复现西部特有的文化气韵与人情世态,使西部文学传统得以延伸和拓展。新生代西部作家精神结构的别一指向是浪漫主义文学精神的再度兴起,而其潜在的意图则是以自然对抗都市文明所导致的人性异化,颠覆世俗生活的平庸与奢靡,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新生代西部作家的文学活动与生命活动的高度融合,使他们有足够的耐力抵御文学的商品化所带来的文学性的流失和审美想象力的贫乏。同时论及了新生代西部作家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分析了他们走出困境的诸多可能,而他们走出困境的时刻也将是他们缔造经典的时刻。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作家的小说创作明显疏离了前几代作家们所习惯关心的话题,而显示出较为独特的文学追求。他们更关注对“当下现实”的书写,其创作很少有宏大的主题,更多的是对生活表象的个人化体验和书写,他们以“边缘化”的立场和“非代言人”的角色书写个人的感觉经验和隐秘的内心世界,是面向自身个体生命的欲望式倾诉。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女性小说创作及其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的重要文学现象,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和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生于7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在西方女性主义和女性文学的影响下,高举性别旗帜,用独特的女性话语描写女性心理与生活体验,在文本中凸显女性意识,对传统男性中心文学进行解构和颠覆。从“私语小说”到“身体书写”,90年代新生代女性小说具有不可质疑的文化反抗的积极意义,但也包含着致命的偏狭。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终结和被"理想化",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90年代成为需要重新被定义的新的文学时代。90年代的文学期刊积极参与了对这一新文学时代的建构:首先,通过策划"六十年代出生作家作品联展""联网四重奏"等栏目,集结了新的作家队伍;其次,通过对"新生代"作家的命名和阐释,发现了90年代文学的"质的内涵";再次,通过策划"文体实验室""凸凹文本"等栏目,试图在90年代生产出一种新的文体。无论是新生代作家的创作倾向还是文学期刊直接针对文体的策划,都是对80年代形成的"纯文学"观念的再生产。就此而言,90年代文学期刊在建构一个新文学时代的同时,也完成了对80年代的"纯文学"观的确认。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小说家群体延续了"新生代"诗歌的文学精神,在众说纷纭的理论阐发中逐渐确定了作为小说批评新概念的能指和所指,"新生代"小说家群体的生成,既是文坛作家代际转换的必然,又是文学创作与批评、传媒良性互动的极好例证。他们在与传统决裂的审美哗变中逐渐形成了有自我特色的叙事美学,将其作为一个小说创作群体来进行研究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最具影响的当代西方文化思潮之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首先启迪和深化了70年代末以来文学表现人生和自我的发展情状,特别是促进了"先锋派"文学"自我"表现的转型;其次,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标榜"新写实"、"新生代"和"晚生代"的一批作家先后登上文坛,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萨特话语的中国转化.由于时代氛围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80、90年代作家对萨特存在主义话语的文学解读和叙述方式有着很大不同,这意味着在萨特影响下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观念已经走向重构.  相似文献   

8.
试图对先锋文学的文学精神和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影响给出新的解析,认为先锋文学借助形式的革新将理想的文学精神呈现出来,既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内省和领悟,又拓展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并将二者融于一炉;不管先锋文学的形式革命多么强烈,都难以掩盖其应有的文学精神的指向,虽然先锋作家作为创作群体已经消失,但先锋文学的实验和探索在新生代那里得到了传承,丰富了当代文学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武汉作家的小说创作,近年来以其突出的创作成就而引人关注,因此,研究并分析武汉文坛目前的文学现状,认真地总结作家的创作得失,是当前武汉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作家创作实绩和创作特性的综合梳理与评论,来呈现近期武汉作家创作的总体趋势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被文学史遗忘的《小说季报》集中彰显了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文学的嬗变.基于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共和”语境体验,他们将“导世牖民”作为办刊宗旨,与此同时,却又认同于传统小说观念和娱乐化的写作方式,这使其创作呈现出多元面相.《小说季报》中的老派鸳蝴作家在现代语境的压力下,悖论式地解构了他们营建的古典文学世界,而新生代鸳蝴作家则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这些嬗变特征的发掘可以修正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唯娱乐化的笼统印象.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至今仍然由国家来包养作家,这实在是改革中的一个误区。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应采用新的方式来培养作家,鼓励他们积极地面向生活,面向实际,培育和激发他们持久的生存力和勃发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2.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的长篇小说创作出现了引入注目的市场化倾向,这是受商业化语境、文学生产机制的变革以及文学创作的多元化的影响而出现的。长篇小说创作中的市场化倾向主要是通过作家和出版商表现出来的。作家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或涉足受市场欢迎的题材;出版商通过自己的市场化操作来影响创作,使创作面向市场,同时出版商对作品的包装也起到了对作品迎向市场的进一步“创作”的作用。对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中这种市场化倾向,我们要从其特质、出版商的作用以及读者的作用三个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在社会大发展中不断更新,无论是作家作品,还是作家队伍,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80后的少数民族作家,在新世纪的文学创作园地里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接受了汉语教育。80后少数民族作家在独特的时代境遇下,对人、事、物的感触亦能见出社会共性对他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元代江浙双语文学家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文学具有中国文学史上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群体。元代文学的特色之一,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家使用母语以外的汉语进行文学创作,形成双语文学现象。元代双语文学现象与双语文学家的出现,是社会和谐因素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从元代开始,来自北庭而在江苏落地生根的双语文学家族,如定居如皋的不花帖木儿家族(冒氏)、定居溧阳的楔氏等。蒙古别不花家族的不花帖木儿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一定成就,高昌回鹘的锲氏文学家族先后出现了侯玉立、俟逊等诗文作家,为古代多民族文学格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元代文学和地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是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时期,女性作家通过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经验的成功穿透、翻掘、勘探,以其出众的才华完成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几千年的文化积习及遗风陋俗,需要我们给予人的尊严、价值、精神以更多地关照,在这一点上,当代女性作家对人类的精神世界进行持续关注,力图通过文字建构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起起落落中,她们的小说将女性从对男权的崇拜和依附中解放出来,帮助女性树立起自尊、自爱、自重、自省的文化意识,寻找两性和谐相处的理想途径。本文试图从具有代表性的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的文本为切入点,具体阐述其含蕴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孙犁的作家修养论中,“道德”是作家修养的第一要义,是作家的为文之道,以传统儒家文化伦理道德为核心;“理想”的两个层面—人文理想与政治理想—分别代表了对孙犁影响颇深的五四现代文化和革命文化对作家修养提出的要求,是作家创作的灵魂,与对作家的道德要求互为补充;“热诚”是作家创作的动力,是保证作家高尚修养能够提升作品格调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这一环节才能实现人格与文格的统一,达到孙犁所倡导的作家修养与文学创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佛山涌现了众多作家,发表出版了大量的作品,但在数量繁荣的背后是影响力的沉寂。佛山的文学创作现状与佛山的社会地位不相适应,文学创作成了佛山建设"文化名城"的"短板"。佛山文学要崛起,需要一批文学的守望者,需要更多反映本土文化的优秀作品;作家们应该通过"触电"、"触网",去扩大佛山作家作品的影响力,赢得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冯梦龙是苏州派剧作家的同乡前辈,曾为李玉、毕魏改订传奇,并对两位青年才俊不吝奖掖与提携,还和张大复讨论曲谱与剧作。冯梦龙的文学创作与戏曲主张对苏州派剧作家产生了明显影响。苏州派剧作家受冯梦龙的启发,用苏州的历史、传说和时事编剧,直接从冯氏的"三言"中取材。冯梦龙严守曲律的戏曲创作主张和文学教化观也为苏州派剧作家普遍接受。可以说,冯梦龙是苏州派剧作家的戏曲导师,苏州派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9.
严羽和戴复古是南宋后期的两位重要作家.本文通过对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的考察和比较,分析了两人诗歌创作和论诗主张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苦闷的象征》以其丰厚的理论内涵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受该著所倡导的文艺观的浸润和启发,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以《苦闷的象征》为标志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新文学作家主要从“苦闷”主题的书写、现代意识的吸纳、象征主义的运用三个方面吸纳了该书的核心观点并把它内化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