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法国中世纪笑剧《巴德林先生的故事》是法国中世纪世俗戏剧中最负盛名的一出戏.世俗戏剧跟中世纪盛行的宗教戏剧有十分显著的区别.首先是其内容的世俗性,侧重表现城市生活,反映市民阶级的观点和趣味;其次是喜剧性,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的乐观精神和愉快的活力.这跟中世纪基督教所宣扬的人生在世即为“赎罪”的教义,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因而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喜爱.直到今天,这个笑剧仍象一颗灿烂的明珠,在法国戏剧史上熠熠发光.(?)《巴德林先生的故事》是现存一百五十出笑剧中最杰出的一部.大约写于1464年,演出于1469年,印行于1485年,作者是谁已无从考证.这个剧本写于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以后,当时法国已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商品经济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英国价格和工资变迁的动因,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各家观点个尽相同,争论不断.其中“新人口论”者认为人口因素是中世纪英国价格和工资变迁的动因,人口数量的增减导致价格和工资的波动;但是这一观点却遭到了“货币论”者的反对,“货币论”者认为货币量的增减和货币的贬值才是引起当时价格和工资变迁的根本原因,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这一观点.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史学界对中世纪英国经济社会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古晚期德意志市民与皇权结盟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民与王权结盟,是欧洲各国在政治上走向近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在中世纪晚期的法国和英国表现得十分明显,而城市一般也被视为支持王权、有利于全国统一的力量。有的学者认为,中古晚期的德意志帝国不存在市民与皇权的结盟。在考察中古晚期德意志城市和皇帝的关系后,可以看出:中古晚期的德意志是存在着一种较为特殊的城市市民与皇权结盟的,这种结盟表现出稳定程度不够、结盟效果不同、城市并不总是支持中央集权和反对诸侯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英法革命能够取得确立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的制度性成果,与古典时代政治文明在中世纪的延续和复兴是分不开的。其表现为:古典时代的民主思想在中世纪继续得到发展,古典时代的民主遗风制约中世纪各种君主制度的演变,古代社会所形成的体现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社会契约规范着中世纪的权力关系,城市自治与市民社会也约束着君权并推动民主化进程。文艺复兴时期公民人文主义的复兴、城市民主生活的复兴、古代罗马法典的复兴,对英法革命取得制度性成果更是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外部敌人是谁?是英国,还是沙皇俄国?这个问题,目前史学界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外部敌人是英国。这种观点指出:“1789年——1794年,国际关系的主导方面,是法国革命政权与英国策动的反革命联盟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英国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反法保垒,法国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另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概念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几度衰落与勃兴,其内涵也由于历经嬗变而变得纷繁复杂,但逐渐融汇形成共识.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在国内已取得了巨大进展,学者们以不同的路径逐步揭开市民社会的面纱.本文在中世纪神学政治观及近代自然法学说的基础上.梳理市民社会的民间性传统,并指出其中潜伏着的危险.对市民社会保持清晰的认知,才能更深入地展开我国市民社会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术界对孔子的儒学思想是否含有人权思想存在两种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孔子具有人权思想,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孔子根本不可能具有人权思想。笔者认为,孔子在保障君权、宗法等级的前提下关注到人们的生活、教育及安全,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带有人权色彩的观点如“爱人”等,但和人权思想相比是不彻底不完全的,也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相似文献   

8.
法国中世纪出现的民间故事诗<列那狐的故事>是信仰维系方式走向解体和理性维系方式开始出现的产物,其中体现着对人的智慧能力认识的深化.宗教文学所强调的人的精神的纯洁和信仰的虔诚,史诗强调的人的英雄主义,骑士文学强调的人的情感与市民文学所强调的人的智慧,其实表现了中世纪欧洲人对人的认识的不同侧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列那狐的故事>的出现,使中世纪欧洲对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古代社会是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日本学者堺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一书中却认为古代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社会,西方一些著名理论家如马克斯·韦伯、约翰·希克斯等也持类似的观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点也与马克思关于古代商品经济的理论相一致。但是,由于许多关于古代社会的典籍实际上是中世纪的作品,他们往往用中世纪的眼光去看古代社会。受此影响,现在的许多人就把古代社会看成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同时,还自觉不自觉的用中世纪的眼光去看未来社会,认为未来社会也必  相似文献   

10.
君权理论,长期以来都是解读黑格尔法哲学的绊脚石,也是黑格尔在政治哲学谱系中遭致诋毁的原因之一。为了挽救黑格尔的政治形象,哈贝马斯、里特尔等学者曾试图挖掘强调主体间协商民主的“青年黑格尔”与强调市民自由的“市民社会的黑格尔”,并由此引发了“两个黑格尔”的争论,但这实际上都是在承认专断君权存在的前提下另辟蹊径的一种回避策略。而七本“法哲学讲义”的陆续出版,则为重估此理论提供了新的材料和契机。通过对法哲学正式出版物与课堂讲义的比较,以及对伊尔廷的对立说和洛苏尔多的统一说的考察,本文表明黑格尔的君权理论事实上阐述的是一种“立宪虚君”,这也为解决关于“两个黑格尔”的争论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11.
关于知识对道德的影响,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有过大量的论述。古希腊除苏格拉底以外,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们都认为:“罪恶即是对道德所应知的许多事情的无知,道德即是知识。”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诗人的但丁,认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法国的启蒙学者卢梭认为:“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天边升起,德行也就消失了”。中国的老子也有相似的观点,他说:“智慧出,有大伪”。章太炎则认为,随着科学的进步,“善亦进化,恶亦进化”。尽  相似文献   

12.
未遂犯是中世纪意大利学者提出的一个古老的法律概念,1532年德国率先在加洛林纳刑法典中加以规定。现代意义上的未遂犯,其直接渊源一般认为是1810年法国刑法典。此后,世界各国刑法相继规定了未遂犯,并确立了未遂犯应负刑事责任的原则。然而,未遂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中世纪西欧建筑上大量出现的怪兽饰,其实在古埃及和古希腊、古罗马就已有之.也有学者认为,怪兽饰也许是罗曼艺术的遗存,最常见的观点认为这些怪兽是用来保护建筑及其拥有者,避免邪恶事物入侵的.根据怪兽饰的形状,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动物怪兽,人形怪物,混合杂交怪物.各类怪物的象征寓意是复杂的,而且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经过了城市、城市国家、城市联盟进而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经过了逃亡农奴(其中主要是商人和手工业者)———自由民———城市市民———民族国家公民的演变,城市和城市市民在历史转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基督教、古希腊罗马的政治遗产、重商主义的历史传统等也对西方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精神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晚期(1300-1500)英国农民在从农奴到自由农的转变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西方学者对其原因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人口说、生态说、商业刺激说、阶级关系说、田制说等.主要针对这几种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6.
由“公羊学”所宣扬的天命史观,是将社会的变化视为天道运行“副本”的观念。它既宣扬“君权天授”,又承认“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认定社会在周期性的循环中发展。但在整个中世纪,“君权天授”的观念一直是维护家天下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在从古代社会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前清”学者在批评天命史观时,将主宰人类命运主体的“天”置换为“社会”;到了清代中期,“常州”学人则注意到“天命”史学中所包含的变易思想;晚清之时,恰遇“千年未遇之变局”,康有为等一方面援引前清学者的社会主体观念,另一方面则直接将公羊学的变易思想与西学相对接,于是,“通三统”、“张三世”、“《春秋》当新王”便被改造成社会进化论学说。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正统儒生们对基督教神学的反应,实质上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差异的反映。神学上帝观实质上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神学统治一切学术领域的历史文化传统,而理学天理论则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非宗教特质;神权至上论反映了教会作为中世纪后期的欧洲政治生活中最强大的势力集团的现实,而君权独尊说则是中国先秦以降君权独尊、儒学一统格局的鲜明映照;基督教伦理的基本特征是把人的一切行为规范纳入人对上帝的关系中加以解释,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却是把人的行为规范纳入个人与宗法组织的关系中加以解释。这种差异,构成了宗教伦理与宗法伦理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法国是对欧洲联合思想贡献较大的民族之一.从近代至现代,法国在争取民族复兴和经济现代化进程中,欧洲联合思想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其中.本文仅就国内学者较少提及的近代欧洲观念从酝酿产生、主要观点及其与当代欧洲联合的联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法国智库研究中国问题的热度不断上升。法国智库学者从全球治理角度出发,关注与法国利益关系紧密的金融货币、能源环保、气候变化、和平安全等国际热点议题。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试图深入探讨中国的国际角色及其对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法国智库的观点既带有浓厚的防备和猜疑色彩,又表现出正视中国国际角色变化的务实态度。学者们还从法国的需求出发,对中法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专制制度与中国的孟德斯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人们都认为目的在于限制君权的权力分立学说是法国孟德斯鸠创立的。这个看法应该纠正,因为早在孟德斯鸠的学说出现八十多年以前,中国的伟大思想家黄宗羲已经提出了类似的学说。黄宗羲学说之产生,是中国人长期摸索寻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