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南京的“教育在线互动平台”上,家住鼓楼区的王皓迪可谓是“风云人物”,从他入小学的第一天起,他取得的一点点儿成绩、感到的一点点儿失落,都备受家长们的关注。不是他太优秀,而是他有一个“执着”的好爸爸,王皓迪每天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爸爸都会把它整理成文字,写成一篇篇网络日记,不仅自己随时可以回看,还让众多家长一起见证了儿子成长的每一步。至今,王皓迪的个人空间里已经躺着467篇日志,访问置高达475,822次。 相似文献
2.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8,(3)
成长作为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人类个体生命的重要体验,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无限的想象空间,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成长,往往带给读者十分重大的思想启迪,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保罗,米莉安,克莱拉,都有着不同阶段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海岩不仅是商界精英,更是影视界的风云人物,他的作品风靡一时。海岩的儿子侣萧是影视圈小有名气的青年演员。十多年前,海岩与妻子分手,侣萧为此怨恨了父亲许多年,甚至一次又一次扼杀了父亲的幸福…… 相似文献
4.
张利成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11,(8):157-157,159
世界上权利最小的是班主任,但是贡献最多的也是班主任。很多人都觉得班主任工作琐碎、辛苦,我却对此情有独钟。作为全校三十六个班主任中唯一的男性,我除了具有女班主任的细心、耐心、爱心外,更有自己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一所城市小学和一所乡镇小学围绕家庭作业的家校互动为案例,探讨了二者在教育环境上的差异及其对家校互动过程和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高度竞争及高度分化的教育环境促生了“竞争驱动、双向支持”的家校关系;有限竞争和分化较低的教育环境促生了“被动应对、单向依赖”的家校关系。前者意味着学校与家庭乃至市场建构起合力促进学生发展、共同应对教育竞争的教育网络;后者则意味着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甚至唯一作用。家庭运作空间的增大弱化了学校资源的作用,而在家庭资源弱势的环境中,学校对学生学业发挥着比家庭更大的平等化作用。家校联系既勾连了教育过程与结果,也勾连了微观层面的家校行为与中观层面的教育环境,折射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6.
2013年5月12日凌晨,河南省周口市某高档小区里发生了一起惊天命案:一对父女被人残忍杀害在自家别墅里,唯一的幸存者是其正在上高三的儿子,但也已被吓得惊慌失措。为了不放过任何破案线索,办案民警只得将幸存者带回警局讯问调查。 相似文献
7.
身为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七巧板》、《大风车》里,鞠萍以她那纯真、甜美的形象,自然、活泼的主持风格,深受全国亿万小朋友和家长们的喜爱。习惯性地,大家都喜欢称呼她为“鞠萍姐姐”。其实,“鞠萍姐姐”已经步入中年,她的儿子今年已经15岁了。 相似文献
8.
“预谋”采访崔慈芬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但因为她的低调.偌大的北京城里偏就寻不着这位台湾传媒红人的踪迹。直到有一天,在北大举行的一场讲座嘉宾名单上赫然列出了她的名字:崔慈芬,台湾知名作家、前华视、东森电视台主播、董事。顿时一阵惊喜:就是她了。 相似文献
9.
2010年春节过后,随着家庭伦理剧《迷失洛杉矶》在央视八套的热播,青年演员王骁成了很多观众关注的对象。在剧中,他成功演绎了从小混迹街头的美籍华裔福兰克,将一个外表痞气内心善良,重情重义的大男孩演得既富有个性又很感人,成为该剧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0.
2010年6月,深圳、重庆、天津等城市的地铁上,一段名为“母爱无价”的公益短片感动了无数乘客,夕阳下,一位衣着简朴的母亲,用力地骑着一辆三轮车,走街串巷拾破烂——为了供两个儿子读书, 相似文献
11.
马志明今年66岁,是相声泰斗马三立的长子,他深得马派相声真髓,相声表演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的风格,被马迷尊称“少马爷”。 相似文献
12.
俞天白,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作协理事,曾任萌芽杂志社编辑、副主编,《沪港经济》杂志总编辑、《上海证券报》文学工作室主任。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其长篇小说《大上海沉没》被称为“八十年代的新《子夜》”,获建国以来四十年优秀小说奖,被译成德、日等多种文字。然而,对于他来说,最好的作品却是自己的儿子。 相似文献
13.
兆强(化名)说:“每天下课后,我都不敢回家,从学校回家的路上,我故意放慢脚步,到了家门口,我就绕着那栋楼不停兜圈,直至筋疲力尽才无奈地踏进家门。” 相似文献
14.
18年前,河北农民柯毓孝在火车上捡来一个混血弃婴后,在村里属于首富的他便陷入困境。为了抚养这个聋哑洋儿子,他变卖了家产,三个学业优秀的女儿被迫退了学,老伴落下了病根。然而,他和洋儿子的感人父子情,却成为当地竞相传颂的人间佳话。 相似文献
15.
韩映雄 《社会观察(上海)》2006,(3):17-18
近年来,一些非学校教育的天才个案的出现加剧了人们对学校教育的质疑,一些家庭开始效仿那些天才儿童的培养办法实施教育,他们甚至有放弃学校教育的念头。果真行吗?这一做法是要慎重考虑的。任何规律性的事物在发展中都会出现特例,但绝大多数人的轨迹仍然会支持规律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对绝大多数人的成才道路来说,不要贸然地放弃学校这一重要的摇篮。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如何让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尽可能接近学生的发展需求,探索适合不同孩子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00年1月我从县机关退休,正好赶上北京工作的大儿媳要生孩子。我和老伴看信后提前半月赶到了北京。儿媳生了男孩,满月后,儿子对我说:“北京的保姆费太高,又很难找,你和俺妈留下来照看孙子吧!”此时,我和老伴二话没说,满口答应了,心甘情愿地当起了义务保姆。 相似文献
17.
余婧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8):23-23
宏志生是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出身贫寒,却坚强上进,但同时又极其敏感。容易焦虑。因此,在宏志生的教育培养中,时刻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本文讲述了作者在班主任工作中通过师生“共情”、家校联合等方式.帮助宏志生克服心理焦虑,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心态,获得他们及自我肯定的宏志教育故事。 相似文献
18.
一群来自残缺家庭的特殊青少年
T市康教中心是一所专门收养孤残儿童和弃婴的福利机构。该机构中有一群来自不完整家庭的青少年,他们受特殊生活经历(如父母离异或双亡、单亲、家庭贫困等)的影响,存在自我身份认定不明、归属感缺失、有消极心理及偏差行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的一年,新的展望。如果许一个愿,你是不是“希望有更多公众能够、认同与支持社工组织的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变化与需求有更深刻的认识;让政府部门能够更快理解你的组织在做什么;在参与购买服务的时候,能提出令评审眼睛一亮的计划书”? 相似文献
20.
Penny G.Davis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14,(12)
正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依恋。很多人都听过依恋这个词,但其实并不清楚依恋是什么。简单地说,依恋是一种连接,当你依恋某个人时,就好像有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你们,无论他去了哪里,无论他是生是死。依恋不仅关乎爱,还关乎生存,因为依恋就是归属感和受重视,为婴儿未来的人际关系、成人后与人相处的能力奠定基础。孩子出生时,母子之间的连接已经存在。孩子睁开眼睛,会寻找妈妈的眼睛;妈妈也会寻找孩子,和他肌肤相亲。有的妈妈觉得,孩子不仅是在看我,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