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背景——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和长寿化 我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新中国建立的50年.随着我国人口寿命的逐渐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绝对数和比例不断增加,带来一场史无前例的人口革命——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人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是一座高速发展的移民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不断完善,移居深圳的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产生了比较特殊的老年群体,本土的老人、首批从祖国各地抽调参加深圳建设的离退休老人和年轻的创业者将其长辈接到深圳居住的老人。这座城市成为了不同语言、不同生活阶层、不同生活习性,来自四面八方人群的聚居地。伴随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深圳的老年人口也在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3.
老龄化与健康、疾病模式转型 长寿是社会进步、文明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近年来,学者、公众也已基本达成共识——期望寿命高并不意味着生活质量就好。在人口期望寿命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人口类型的转变和人口健康、疾病模式的转变,尤其是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恶化,意味着老年人口带病生存的风险大大增加。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对老年医疗保险和长期医疗服务需求将更加迫切。老年慢性病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相当大的比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农村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在不断减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完善,这必将成为制约山东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本文对山东省农村社会养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山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完善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问题突出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5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1%,为亚洲老年人口的一半。2005年,我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约有1600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1%,而到本世纪中叶将接近1亿人,高龄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比例将达到2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发展和老年人口的日益高龄化,老年人的生活自理及长期照料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6.
据新华网2010年1月29日的报道,200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且每年增加约800万。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2000万左右,并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人口老龄化及老年人口高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所带来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重要标志。但与此同时,它也成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中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或者是老年人口中减去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这表明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纳入到了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可以预想,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和社会各界对老龄问题的日益关注,必将加快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我国老年妇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妇女是老年人口中比例较大的群体,由于自身特点,她们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处于与男子不同的地位,扮演不同的角色,遇到不同的问题。对我国老年妇女的现状、面临的困难以及解决的途径进行专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一、我国老年妇女的人口特征1、老年妇女人数多,比重大在总人  相似文献   

9.
周元鹏  洪娜 《科学发展》2011,(10):106-112
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在梳理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概念、内涵基础上,利用现有的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数据,分析上海在提高老年人1:7生活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探讨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老龄产业发展是人口老龄化的必然结果 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绝对数和比例不断增加,将带来一场深刻的人口革命——步入老年型国家。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一直是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而且高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又大大快于低龄老年人口增长的速度。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在迅速增长,以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日常生活用品和社区服务、娱乐业的新型产业——老龄产业。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第一老龄人口大国。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综合国力还不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还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到来的,且来势凶猛,而对于许多新问题还疏于防范。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文化的现状与发展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现代老年学研究证明,一个国家的老年文化的底蕴丰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同时,也与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如何客观地评估我国老年文化建设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彭山长寿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10%,进入人口老年型社会,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的高龄化和长寿现象日趋明显。这是我国人口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升平景象。仅以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为例,全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就由768万增加到1199万,年均增长4.56%;百岁以上的老寿星,由6681人增加到17877人,平均年增加1119.6人,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34%。全国长寿水平,即每10万人口中百岁老人数为1.44人;每10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百岁老人数为13.75人。  相似文献   

13.
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又称之为介护保险,是运用社会保险机制,对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实施社会化护理服务的制度,以满足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巨量护理服务需求。与日本相似,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护理需求也正在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新的发展阶段,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200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1%,并继续以年均3.28‰的速度迅速递增,大大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据预测,201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到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17.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老年人养老问题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家庭结构、老年群体状况及老年人口分布呈现许多变化:家庭呈现小型化,老年家庭户,“四二一”的结构家庭,“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家庭压力日趋加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迁移流动,城镇老年人口逐年加大,目前已占到老年人口的34.18%,在家庭养老功能普遍弱化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城市社区老龄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下面我主要以张掖市城市社区老龄工作为例,谈一些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均国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之快。老年人口规模之大,在世界人口发展史上也是空前的。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高龄化问题。高龄老人的快速增长,将产生老年人口总体健康水平下降。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①的增加,需要家庭和社会照料的老人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6.
全球人口老龄化浪潮中最汹涌的洪峰是失能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是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失能老年人口超过1000万的国家。2007年底,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口为1350万,几乎相当于3个挪威的总人口。如果加上生活半自理老年人,大约3500万人,几乎相当于5个瑞士的总人口,已经凸显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趋提高。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老年人口的基数越来越大,且从2009年起,在新中国建国后第一个人口出生高峰期(1949年至1957年)出生的人口开始成倍地步入老年期,且这批老年人的子女大多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小家庭结构,越来越多的子女和老年人分开居住,传统家庭的照料功能日趋弱化,使老年人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护理照料,日趋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大国。老年人口压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是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变老年人口压力为动力,从数量型老年人口向资源型老年人口转变,提高老年人口的健康、参与和保障水平,实现积极老龄化,必须发展老年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最基本的公平,确立老年教育领域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定位,共享社会教育资源,提高老年人口素质,对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膨胀,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全社会对老龄问题更为关注,其中老年人口的养老护理问题更是所有老龄问题的热点与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促进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与老年人口增长,这给疾病的结构、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带来了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