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亲属制度的类别划分是建立在宗亲和外亲两大范畴的基础上,表示亲属关系远近的制度是服制,自然血缘同等的亲属在亲属制度上居于不同的等级。在古代西方,无论罗马法还是教会法,其衡量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法则都是纯粹的自然血亲标准,父系亲属与母系亲属平等。在日耳曼亲等计算法中,父系与母系也平等。形成中西古代亲属制度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早期中西社会形成特点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有源自哲学思想与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中国,上世纪30年代南京民国政府颁行的民法《亲属编》建立了较为系统的亲属制度,一直适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仍在我国台湾地区适用。解放后我们制定的两部《婚姻法》中都没有系统规定亲属制度,在亲等计算上则选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世代计算法,但它欠精确,不能准确反映亲属间的亲疏远近关系。因此,在今日中国,亲属制度的重建已经成为立法者不能回避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蔡华教授的专著《一个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的纳人》是近年来研究纳人社会的一部人类学新作,出版后 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回应。本文对此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3.
纳日人颜色词的概念结构有两个维度:⑴彩色/非彩色;⑵单色/杂色。11个基本颜色词被分为非彩色、单色、暗杂色和靓杂色。纳日人与纳西人基本颜色词语义空间的维度相同,反映出他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族源一致性。对颜色词的分类也存在明显差异,体现了语言、文化和生活环境对颜色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亲属称谓作为人类学中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有其独特的性质。生活在泸沽湖周边的永宁摩梭人因独特的社会形态、两性关系与家庭组织而使其亲属制度具有独特的自身逻辑,为我们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社会群体对亲属概念的分类提供了一个经典的、独特的个案,显示出极高的人类学研究价值,挑战了以往民族志资料中亲属分类的固有模式。本文将永宁摩梭人的亲属观念置于摩梭文化的整体观念体系中进行再研究,通过大量摩梭谚语、习语的引证,揭示了永宁摩梭人独特的亲属制度是其独特的文化建构与实践的结果,亲属体系的运作依赖其独特的社会制度、文化信仰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生命观是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知,是人对其对生命过程、生命存在、生命关系及生命意义等问题的思考。本文关注的永宁纳人经由人、家和万物的生命"体认",形成其生命观念。对生命的认知所形成的观念又"体现"、践行于日常生活,形成纳人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而在现代旅游的背景下,纳人以其身体策略来对抗"凝视"的权力,是其能动的生命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对亲属称谓的研究历来是研究纳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比较20世纪90年代之前和90年代之后学者对纳人亲属关系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结果,可以看出造成两者研究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所遵循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不同.  相似文献   

7.
两个文本中关于纳人共居的比较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比较了《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与A Society without Fathers or Husbands:The Na of China两书中关于纳人共居的事实材料及结论之后,认为前者在先入为见的进化论支配下,影响了对纳人事实的判断和推论;后者在深描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对亲属制度的研究作出根本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亲属制度研究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是乱伦禁忌和社会血亲。关于乱伦禁忌和社会血亲迄今最新的研究结论是:身体再现系统决定社会血亲,社会血亲决定乱伦禁忌。身体再现系统是亲属制度的逻辑源头。通过对近年在花腰傣中发现的龙凤胎婚姻案例的调查研究表明:"人的再生产"才是乱伦禁忌的源头,"人观"乃是亲属制度研究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主客位文化视野中的纳人走访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人走访制是研究人类社会多样性结构的极好个案,对于完善现有的婚姻家庭理论也颇有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回溯纳人走访制近百年来的研究成果,并将其置于主客位观点的分析之中,从而在主客位文化视野中,达成对纳人走访制的完整理解。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探讨尼泊尔洛域人之"域"的本土观念,以域的结构、体现、运转和再生等,试图说明它与社会论的不同,并描述了以域为单位以及调动并包容各域的仪式。在跨文明的比较中分析了洛域人的亲属制度,这些比较既建立在等级性与男女二元要素的原生性等要素的对比之上,也建立在跨文明区域核心要素的对比之上。  相似文献   

11.
半个多世纪以来,内蒙古蒙古族亲属制度经历了重大的变迁,其主要表现是蒙古族亲属称谓、范畴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发生了明显的变革。这种变迁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受汉文化和解放以来各种政治变革以及社会结构重组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亲属关系因不断联姻而扩展,联姻的前提是有性别的存在.但是任何一种性别(男人或者女人)都面对两种异性:可以与之婚配和不可以与之婚配,并衍生出两个相对的亲属体系.性别的分类是亲属分类的基础,不同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分类原则和表现形式.既然有两性之分,两性之间也必然存在着特定的权力关系,不同的民族也可能表现为不同的性别权力结构.西江苗族亲属制度理论上将人群分为两个对应的血缘集团,两个集团的男性以交换他们的姐妹实现联姻,其性别关系中男人占主导地位,同时也给妇女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婚姻法是一部以双系血缘制度为基本原则的亲属法,中国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实践都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吗?通过介绍汉人、纳人、奕车人、拉祜人和景颇人等民族或族群的血亲制度,并对这些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了在表面相似的一夫一妻制形式下隐藏着巨大的文化多样性.据此,对少数民族地区自治条例的细化和传统文化保护提出了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17、18世纪的法国正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的意识"自我塑造的关键时期,格林布兰特的"含纳"理论指导分析了费加罗三部曲的主仆二元对立模式,指出<塞维勒的理发师>及其之前的法国喜剧,包括莫里哀的剧本,虽然给予仆人一定的光辉,但其喜剧效果却含纳了它的反抗性,事实上是加固了等级秩序;而<费加罗的婚姻>则是一个转折,第一次颠覆了以往的主仆二元对立模式,提出了平等的人的观念,暗示了历史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5.
性别压迫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女权主义中争论的一个主要话题.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和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都对其提出过不同的看法.美国女学者盖尔·鲁宾结合前者的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启发下,提出了"性/社会性别制度"这一概念.在这一概念的建构中,她从亲属制度的产生入手,将性别的形成纳入生产制度来考察,以政治经济学的眼光对性别压迫的形成原因作出了全新的解释.这一概念的提出充实了女权主义的理论武库,同时为思考中国的女性问题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尹湛纳希在宇宙观层面上坚持气一元论,以气否定了灵魂的存在;在社会观层面上物质地理解人和人的遭遇,否定了命运的存在.他揭露佛教的虚伪性,反对鬼神思想,批判世俗迷信.尹湛纳希是蒙古族近代史上一名自发的无神论者.  相似文献   

17.
法国人类学权威刊物《人类》(L’Hommo)在2000年以“亲属制问题”为主题出版了一期专集(第154~155期合刊)。著名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应邀为此作了一篇“编后记”,文章对于交换理论、亲属制度和联姻规则有简洁的阐述。现在我们把这篇“编后记”翻译成汉文,以供关心此方面研究的海内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下对《发条橙》中的纳查奇语进行了考察。在小说中,纳查奇语作为一种青少年反语言,是反文化身份的重要表征方式,而反文化身份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反叛。青少年的话语建构了他们的反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9.
尹湛纳希其人及其作品均体现出有追求、负责任、肯担当和讲奉献等积极向上的精神。挖掘尹湛纳希精神,会发现尹湛纳希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家文化核心思想一脉相承。研究尹湛纳希与儒家文化的关系,有利于对其人其作品的研究,也有利于儒家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民族交往和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史实,再次充分证明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华夏各民族不同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话语"(discourse)历来是人类学仪式研究的重点。然而就如何研究仪式话语,学界长期存在分歧。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唱诵"(enunciation)的角度入手,试图展现"作为动作的词语"(verba in loco actus)在纳人达巴仪式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通过对"木卡布"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发现仪式行动的分解与排列组合主要依靠唱诵表演的方式完成,唱诵构成了达巴仪式过程的核心。在此意义上,话语的实践方式理应成为仪式研究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