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自然过程和市场过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是经济有限供给与社会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城镇化发展成就斐然,但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导致城镇化存在质量危机。城镇化数量与城镇化质量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共生互补的关系。城镇化质量是城镇化过程与城镇化结果的统一,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城镇化与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把实现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的含义及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未来更长远的时期内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新型城镇化包括人口城镇化、市场城镇化、文明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城镇化等,其中核心和关键的是人的城镇化,即要解决农民进城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问题,真正使农民变为市民,并享受市民所享受的福利及诸多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更加关注城镇化的质量提升和结构效率。从城镇化的构成来看,我国的城镇化不仅包括城市地区的城市化,而且包括镇地区的城市化。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的结构变化特点表明:城市地区的城镇化依然是我国城镇化的主流,但是,镇地区的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人口向"城"和"镇"地区集聚的新变化和国际经验的研究结果显示:未来镇地区的人口增长将会继续超过城市地区的人口增长,然而,随着城市群和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转型发展和能级的提升,镇地区人口增长的极化现象将会加剧。新型城镇化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二元结构差别,积极促进"城"、"镇"实现一体化发展,努力消除体制和制度性因素带来的城镇之间的歧视性差别,以推动城镇化的结构优化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镇化的制度变迁模式及绩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  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过程。中国城镇化进程出现了由政府主体依靠行政集权强制推行的自上而下式城镇化和以农民主体在市场力量诱导下自发创造、自行组织和自我实行的自下而上式城镇化两种基本模式。前者使中国城镇化长期滞后 ,后者把中国城镇化引入了快速推进的轨道(但短时期内也没能改变中国城镇化严重滞后的局面 )。现阶段 ,中国城镇化不但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 ,而且也落后于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滞后带来了难以弥合的城乡差距 ,也使得中国过早地遭遇了工农产品的买方市场和经济过剩 ,并极大地制约了农业部门的发展。大力推动城镇化已成为解决中国一系列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富有竞争力的城镇化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亟须进行区域布局优化。河南省作为我国典型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其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现状与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呈现明显的极化特征——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和较低地区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且二者之间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为此,我国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应采取强化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实施和政策引导、实施城市群推动战略和差异化发展战略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人口、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构建起青海省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基于全省40个地理单元的18个城镇化发展指标,提取出反映城镇化发展内涵的4个主因子,分别为人口与生活方式城镇化因子、公共设施城镇化因子、工业城镇化因子、产业结构城镇化因子,它们在空间分布上各具特点。通过聚类分析,发现青海省城镇化综合水平空间分布具有点—轴结构和扇形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河南就近城镇化中的小城镇“空心化”风险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河南新型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与重要载体,是改变河南城镇化建设滞后和缓解城镇化发展失调等矛盾的重要途径。目前,河南小城镇发展出现了日趋严重的"空心化"问题,如人口和产业"空心化"、聚集效应不足、就近城镇化乏力等,它不仅会降低资源利用效率、造成严重浪费,还会影响家庭完整、扭曲家庭关系,甚至可能使城镇化跑偏沦为"半城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面临的重大风险。小城镇"空心化"问题的出现,是我国长期推行城乡有别的体制机制、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固化、优先发展工业与城镇特别是大中城镇导致大中小城镇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失衡以及生产力布局和利益分配失衡的结果,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遭遇二元体制阻滞的扭曲体现。要化解小城镇"空心化"风险,必须抓住就近城镇化的核心即人的城镇化,通过得力措施,切实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8.
以城镇化为动力 加快烟台“转方式调结构”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持久动力,体现在:一是城镇化有利促进经济由出口、投资导向型转向内需拉动型;二是城镇化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型;三是城镇化有利于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城镇化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镇化战略也须要转型,即由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推进烟台城镇化进程的路径选择:一是破除二元结构,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搞好布局规划,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三是强化要素聚集,形成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城镇化水平度量标准的合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一的人口指标标准是不能准确地衡量城镇化水平的。确定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的原则:一是突出重点,二是运用复合指标法衡量城镇化水平,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四是目标性,五是可操作性。应当从城镇化数量和素质有机统一上设置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建立我国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模型,对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然而,伴随城镇化发展,我国城镇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而生态环境问题是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必须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方能实现城镇化的永续发展。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有能力、有义务在城镇化进程中履行生态责任。政府通过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对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进行预防和治理,落实生态责任,以此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促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改善民生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逐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由此可见,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履行生态责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城镇化政策为我国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既反映了我国城镇化政策演进的规律,又引发了对城镇化建设积极思考,为新时期提高城镇化质量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已经和城镇化进行全面融合,形成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旅游业在拉动消费、产业融合、提升幸福指数、改善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决定了其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将成为重要动力。本文着重讨论了旅游业与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及旅游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促进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城镇化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目前正处在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新阶段。与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布局优化合理的城镇化、绿色生态的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洽的城镇化,极而言之,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虽然由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改革还没有到位,厦门的城镇化还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城镇化的束缚,但在许多方面已经有了重要的突破,向着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8,(8):55-65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历程可分为"规模扩张"的传统城镇化阶段和"质量提升"的新型城镇化阶段。改革开放之后到十八大之前的传统城镇化,在推动城镇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空间结构不合理、农业农村现代化滞后、土地财政快速扩张、资源低效利用与环境污染等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高效、包容、绿色的城镇化,本质是以人为核心提高城镇化质量。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在实践中取得积极进展,成为拉动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解决人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省际政要的人口城镇化理念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比较其理念,可以为我国人口城镇化战略推进提供诸多有益启示:加强顶层设计,以科学规划引领人口城镇化进程;从追求人口城镇化规模和速度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创新人口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处理好人口城镇化中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人口城镇化战略,根据其人口城镇化态势调整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琼增  张萍 《学术探索》2013,(12):90-94
本文通过基础理论分析和对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反思,阐述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实现途径,进而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大金融支撑保障能力,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路径依赖和动力引擎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和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必须着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福建省为例,对影响城镇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城镇化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东北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也是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着政治推动、文明构建、技术进步、观念更新等多方面挑战,加之转型本身是一个渐进过程,故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因循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循序渐进地推进实施。可采取如下对策:政府主导的城镇化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城镇化;全面推进城镇化的绿色转型;重视文化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杜传忠  刘英基  郑丽 《江淮论坛》2013,(1):33-39,153
文运用granger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现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较明显,而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目前,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水平总体偏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二者的协调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的协调水平较低。制约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体制性及机制性因素、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缺陷以及产业升级与城镇化发展没有实现有效结合。为此,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推进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解决人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省际政要的人口城镇化理念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比较其理念,可以为我国人口城镇化战略推进提供诸多有益启示:加强顶层设计,以科学规划引领人口城镇化进程:从追求人口城镇化规模和速度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创新人口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处理好人口城镇化中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人口城镇化战略.根据其人口城镇化态势调整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