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风险区划是推动农业保险费率公平合理,解决农业保险中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的关键。利用1978—2014年全国27省份大豆生产相关数据,计算各省份大豆生产变异系数、减产强度、专业化及效率水平。利用以上指标,采用K均值聚类法将27省份大豆生产综合风险划分为四类,赋予合适风险系数,以经验费率法计算各省大豆区域产量保险纯费率。综合风险区划基础上的差异化费率厘定不仅可体现保险产品供需双方公平性,而且为差异化保费补贴提供借鉴,有利于发挥财政补贴撬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1-2014年马铃薯生产的单产数据,对甘肃省55个县区马铃薯的趋势单产进行了拟合,采用经验费率法计算了各县区马铃薯保险的纯费率,并对各县区财政保费补贴错配和个人缴费交叉补贴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农业保险现行的统一费率和相同比例的保费补贴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逆向选择、打击了投保积极性、降低了补贴效果。为此,提出保费补贴比例只有根据地区差异、产品种类、目标导向、保障水平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惠农”工具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财政补贴对促进森林保险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补贴方式和规模的确定是影响森林保险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主要从森林保险财政补贴方式、补贴规模和补贴效率3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研究主要从需求方出发集中于对保费补贴方式的分析,对解决保险供给不足的间接补贴方式研究不足,补贴规模和补贴效率研究尚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推导和数学模型构建,因此,提出补贴政策研究必须要关注和解决保障水平不合理、费率厘定不科学和补贴比例不合理三大关键问题,并应基于森林保险需求与供给视角,体现保障水平和费率厘定差异化特征,围绕最优保费补贴规模测算的主线,通过确定合理的补贴规模,提高农户的参保率,最终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激励实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保险为例,通过四川省628个小型农户的双边界竞价实验(DBDC)数据,研究保费补贴政策对农户参保意愿的激励效果。竞价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访农民(59%)愿意为水稻保险支付10元/亩保费,高于现行保费水平(4元/亩)。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单一提高补贴水平、降低保费不会大幅提升农户购买意愿。因此,保费成本并不是小型农户主要经济负担,单纯提高政府补贴不足以大幅推进参保意愿和参保率的上升。实证结果也表明,有农作物损失经历、务农年限短的农民购买意愿更强烈,农险补贴政策重心应由小户生产者向大型农业经营者转移。  相似文献   

5.
后疫情时代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运用非参数方法测算100个样本城市的绿色能源效率,利用价差法估计中国电力交叉补贴的演化,分析工业电价降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2006—2019年电力交叉补贴呈现倒"U"型,各地区的绿色能源效率均值为0.276;(2)电力交叉补贴对能源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3)企业用能成本降低,减少价格扭曲、推动效率提升主要依靠纯技术效率的提升;(4)不同降费阶梯对能源效率、工业产值与GDP增速、碳排放、社会总福利等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因此,提出如下建议:(1)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提升中国的能源效率,特别是纯技术效率;(2)在后疫情时代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应该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政策;(3)政府应分阶段降低交叉补贴,引入新技术以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增强能源科技技术转化.  相似文献   

6.
后疫情时代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运用非参数方法测算100个样本城市的绿色能源效率,利用价差法估计中国电力交叉补贴的演化,分析工业电价降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2006—2019年电力交叉补贴呈现倒"U"型,各地区的绿色能源效率均值为0.276;(2)电力交叉补贴对能源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3)企业用能成本降低,减少价格扭曲、推动效率提升主要依靠纯技术效率的提升;(4)不同降费阶梯对能源效率、工业产值与GDP增速、碳排放、社会总福利等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因此,提出如下建议:(1)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提升中国的能源效率,特别是纯技术效率;(2)在后疫情时代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应该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政策;(3)政府应分阶段降低交叉补贴,引入新技术以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增强能源科技技术转化.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1-2008年中国22个玉米主产区的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建立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并对中国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全国玉米生产平均技术效率为0.86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分析了技术效率的时间差异、地区差异和收敛性,发现玉米生产技术效率随时间波动且地区差异明显,但从全国来看,各省份之间的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具有趋同的趋势。今后应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机械化水平,进行科学管理;加强玉米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自2016年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四盟玉米实行“价补分离”政策以来,并没有根本解决临时收储政策下粮价倒挂与“三量齐增”困境,对下游企业的成本负担改善有限,财政补贴效率仍然存在提升空间。原因在于:玉米“价补分离”政策补贴依据设计忽略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目标,下游企业仅是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间接获益对象,补贴政策的多重目标与补贴运作机制间缺乏配合。为此,提出玉米“价补分离”政策补贴发放依据增添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指标、协同产业链内各类补贴优惠形成政策互补、改进补贴具体运作机制以提高财政资金效率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及有偏演进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0—2014年17个玉米主产省投入产出面板数据,按照自然地理条件将其划分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灌溉玉米区4个生态类型区,采用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测算不同生态类型区生物化学型技术与机械技术利用效率的变动趋势,定量分析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有偏演进模式。结果显示:我国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且呈上升趋势;北方春播玉米区技术效率最高,其次为西北灌溉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不同生态类型区技术效率的变化主要受城镇化水平、玉米播种比例以及有效灌溉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玉米生产技术进步主要以生化型技术进步模式为主,但不同生态类型区生化型与机械型技术效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农业生产效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农业生产效率的刻画方法之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生产投入指标,对多个指标进行模糊评价。鉴于指标数据的具体情况,选用偏大型正态分布作为模糊集的隶属函数;考虑指标之间的差异度,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加权变换得到模糊评价决策向量。利用评价决策向量和各地区农业生产产出情况进行比对,可以得到生产效率的合理刻画。根据实际数据,就黑龙江省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