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民众健康的突出问题,离子化的小农户家庭经营很难从源头做到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显示,家庭农场具有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明显优势和条件,近年来在中国各地快速发展的家庭农场具有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和品牌化的特点,家庭农场将成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重要节点.通过典型示范、分类管理、行业标准、技术创新、全民监督等措施来规范家庭农场发展,可以不断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为中国人的食品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背景下应该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中1461个家庭农场的追踪面板数据,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推进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运用PSM-DID方法实证分析农业信息化对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信息化对家庭农场进行质量认证及进行认证的个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化能够显著提升家庭农场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主要通过内部推力和外部拉力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方面,信息化通过破解农产品质量认证的技术约束,降低技术成本,为农产品质量认证提供内在推力;另一方面,信息化通过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打破销售市场狭窄的困境,促进经济效益提升,为农产品质量认证行为提供外在拉力。据此,提出继续加快农村信息化服务普及速度,提高农户信息获取能力和应用能力,强化信息化对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影响路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视角,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武汉市200个家庭农场进行深入调研,通过146份有效问卷对影响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探讨家庭农场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基于分析得出,家庭农场可以为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我国在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安全保障体制不健全,法律体系、政府监管、产业治理、供应组织模式等制度与体系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开展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制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从法律体系和政府监管两个角度,在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产品供应链的首发环节是农户,农户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抵抗是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矛盾,农户是农产品供应链的存在基础.由于农户自身实力的弱小,使其在合作成果分配的谈判和抵抗风险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家庭农场的建立有效地改善了农产品供应链,增强了自身参与合作剩余分配的诉求能力.同时家庭农场的成立也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谈判实力,增加了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增强了农户作为农产品供应链首发环节的地位,这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维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家庭农场采纳电商行为及其绩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全国926个种植型家庭农场的抽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Tobit模型、Ols模型、QR模型、PSM方法以及DEA模型等,考察家庭农场采纳电商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采纳效果。主要结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财富资本可以显著地促进家庭农场采纳电商;家庭农场采纳电商可以使农场绩效显著地提升约3.89%~4.47%;采纳电商对不同绩效水平、不同土地规模农场的绩效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这表明,现阶段应当加快实现家庭农场与电商的深度融合发展,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还要注重家庭农场采纳电商效果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公众的安全权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立法缺失、监管不足、法律意识淡薄等法律规制不足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改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制度,建构行政、司法和社会的多元监管体制,提高参与群体的法律意识,完善相关的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8.
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涵辨析及安全保障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表述,结合农产品特点,归纳出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涵。从系统分析角度确定农产品生产在整个食品生产产业链的源头地位。从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加强产地环境管理、注重投入物的使用管理和开展GAP认证等内部环境建设和进行制度环境建设、市场环境建设、监管体系建设和风险补偿机制建设等外部条件建设两方面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思路。  相似文献   

9.
内生于村庄社会的家庭农场是推动中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主体之一。鉴于社会关系对家庭农场经营发展的重要影响,相关研究认为具有强关系结构机制、信息推荐排序机制和时间密度机制的家庭农场社交行为有利于家庭农场健康发展。构建涵盖家庭农场主、普通农民、土地出租者、消费者等主体类型的家庭农场社交行为与家庭农场经营发展耦合演化多主体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具有强关系结构特征、时间密度特征和信息推荐排序特征的社交行为在多数条件下能够有效推动家庭农场发展;尤其在市场供过于求、与消费者互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农户选择的视角,运用行为科学理论,对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心理决策模式、态度与行为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深入剖析了其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选择行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实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现实要求.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给社会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完善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按照三元子系统的划分方式,从具体化法律制度、优化部门职能衔接、增加技术力量以及加强系统监管等方面出发,探索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出台无疑对于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但该法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界定、该法与<产品质量法>的关系、缺陷农产品民事侵权归责原则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相关问题还存在着诸多误区.因此,有必要明晰这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针对制造商主导、零售商主导、制造商与零售商各自独立、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一体化的4种模式,建立制造商与零售商不同合作模式下的Stackelberg等博弈模型,以制造商为主导、对制造商与零售商的质量安全努力水平以及相应利润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表明:在合作一体化模式中的总利润最高,制造商和零售商决定的质量安全努力水平最高。建议对不同利润分配比例的利润协调机制进行分析与数值算例验证,以实现激励制造商与零售商进行合作一体化,提高质量安全努力水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规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消费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引入了风险预防的立法理念和机制,但是生产者逐利心理的存在及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诸多,存在着影响农产品的安全性隐患。这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本研究以法经济学为视角,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规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并提供制度规制和构建层面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立法明确规定农产品生产者不仅需承担各个环节的过错责任,还需承担严格责任。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位于生产链首端的农产品生产者对农产品质量的可控性程度与其责任程度比例失衡,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农产品生产者的免责事由。首先明晰相关概念,之后讨论了农产品生产者的地位和归责现状,继而分析了生产者所不能控制的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因素。最后提出在从保护农产品生产者的角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免责事由的立法建议及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事关全社会的民生工程,并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国际形象。本文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以政府为主体的监管体系、“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督体系、消费者全员参与的监督体系,并提出相关措施,即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资金投入、强化对品牌农产品的支持和保护、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披露力度、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加强对生产者安全生产和诚信的教育,以确保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理性配置并统筹协调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提升监管合力。检视我国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多部门综合监管的现状,反思政府监管中存在的职能重合、脱节以及职能配置失衡等不足之处,从制度、组织运行以及外部环境塑造三个方面着力构建"相对集中监管"机制,统筹并协调部门职能。赋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局相对集中监管职能,建立具有沟通协调作用的联席会议,在基层搭建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监管网,以期进一步加强、深化并落实政府的监管职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8.
农产品经验品和信用品的质量特性使市场调节失灵,政府监管成为必要。在小规模分散经营占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政府利用自身资源获取执法信息成本太高,群众举报是政府低成本获取执法信息的重要途径。虽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都规定了举报制度,但该项制度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如对举报人缺乏激励,举报处理程序太笼统,对举报人法律保护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完善举报奖励制度、规范举报案件处理程序和完善举报人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