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李斌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5):57-60
汉语中的“网络社会”实际上可指代三种形态——关系社会、赛伯社会和网络社会。关系社会由零散的强关系簇构成,赛伯社会是以技术为中轴的虚拟空间。当赛伯社会作为一种外力介入关系社会后,网络的“内卷”和“外张”共同促生了第三网络社会。这种社会的微观关系结构是新“差序格局”。最后“,差序格局”的转变被笔者用来作为一种解决格兰诺维特和边燕杰分歧的文化视角。 相似文献
2.
差序格局视角下的农地流转契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4):47-54
基于贵州省湄潭县、金沙县和施秉县543名土地流转农户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差序格局”社会关系对农地流转契约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差序格局”关系显著影响到契约形式选择,血缘和地缘越接近,农户越倾向选择口头契约。当农户拥有党员身份、土地流转年份越近、流转土地面积越大和租金为货币形式时,农民则越可能选择书面契约。进一步分析表明,转出户受到了血缘和地缘关系双重影响,而转入户只受到地缘关系影响,“差序格局”对两种农户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51-59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是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模式的重要概念框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但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仍呈现出一定的"差序格局"特征。"差序格局"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由特征、性质、主体、形成机制四部分组成,其中,形成机制是基础,当它发生变化时,其他三部分也会发生变化。社会转型期中的"差序格局",由于其形成机制发生变化,进而其特征、性质和主体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变化后的"差序格局"被称为工具性"差序格局",而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则被称为经典"差序格局"。就其要义而言,前者更加重视"利",后者则相对重视"义"。 相似文献
4.
流转租金的市场化是农地要素市场发育的重要表征,当前我国农地市场中租金的价格形成机制并不完善。以转出方面临的流转事后交易费用为理论分析起点,基于2020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收集的1648个农地流转样本,采用OLS、2SLS和CMP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关系治理对流转租金的影响以及县和乡镇政府、村委会等第三方介入对关系治理格局的改变和租金决定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流转双方的关系越紧密,信任和声誉机制约束发挥作用的强关系治理能够减少事后交易费用,双方就这部分交易费用进行博弈使得流转租金低于市场价格;县和乡镇政府、村委会等第三方介入流转,替代了关系治理在减少交易费用方面的作用,改变了熟人社会的关系治理格局,流转租金接近于市场价格。 相似文献
5.
李荣荣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42-49
20世纪初,个体主义作为一个舶来品进入中国,然而,个体主义所蕴含的道德观念与传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并不相容。从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到当代普通民众,往往简化了个体主义的复杂内涵并把它用作服务于各种目标的工具。进入中国百年,个体主义至今依然作为一种他性而存在于中国社会。回顾文献,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个体主义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相互牵涉与抵牾的支流。更深刻的认识则有待我们进一步运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在参与观察他者的日常生活的基础上获得。 相似文献
6.
第三方物流的交易费用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流业务专业化还是内部化,这是每个现代企业都面临着的问题.在回顾第三方物流基本理论以后,对此做了基于新制度经济学中交易费用理论的探讨.新的经济环境从三个维度降低了抑制非一体化经营方式的交易费用,从而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7.
杜瑛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1):15-17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并且至今仍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在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之后,许多学者们对这个概念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它的内涵和外延也进行了再认识,研究了新形势下“差序格局”的变化和在现实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在村治研究核心学科——农村公共管理学某些研究中,社会学概念"差序格局"被跨学科移用为"差序治理",概念的滥用和误用问题显得非常严重,使得乡村治理研究本该重视的历史感和未来性遭到了普遍的忽视,研究应有的科学性和敏锐性也受到了压制和侵蚀。因此,当前及今后对村治研究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推进应该注意三点:一是从根本上放弃简单地套用以往那些在"三农"问题研究中有广泛影响力的概念的研究思路;二是研究该有的历史感不能遭到淡化;三是对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要有所自觉。 相似文献
9.
杨乐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49-53
差序格局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解释中国社会结构的两把"金钥匙",前者侧重微观层面,而后者侧重宏观层面。该文力图探究如何实现从微观层面的差序格局到宏观层面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跨越,即发现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与微观理论的宏观推论。笔者运用"同心球"模型,重点研究了"民族"在差序格局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实现两个理论之间的跨越:在"己-家-民族-国-天下"体系中把握"群体"的特点和意义,在动态当中把握差序格局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圈子”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层面,与人类的认知水平和传播能力存在局限密切相关.“圈子”和传播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圈子”呈现出明显的“差序格局”特征,各个圈层之间的交往法则、信息流量和传播准则互不相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圈子”的勃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众多“小众化”、个性化的“圈子长尾”. 相似文献
11.
王瑞祺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6(1):85-94
村民与村组织间的农地纠纷涉及村民自治的内容、村民核心利益以及多数村民利益,而差序格局下的“私”导致了村民对自身权益的竭力维护,这就使得利用宗亲、血缘等社会关系影响纠纷主体以化解矛盾的村民自解模式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并存在理性上的悖论。因此,需要限制村民自解的适用,发挥诉讼对纠纷解决的终极作用,强化农地仲裁和仲裁庭调解的功能,形成层次化的行政调解结构,从而完成村民与村组织间农地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治化重构。 相似文献
12.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2):131-142
费孝通教授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观察,在他的早期著作《乡土中国》中把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归纳为“差序格局”,并与西方社会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这一理论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本文试图进一步分析传统的中国社会与西方现代社会之间在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之间的差异,讨论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与宗教基础,结合当代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来分析传统中国的观念在今天是否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观念与行为。中国要想真正成为一个现代的公民国家和法治社会,必须对中国的思想传统进行深刻地剖析和反思。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很值得国人重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吕青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4):18-23
调查资料显示:由于身份认同的模糊性、未来归属的不确定性,社会地位的边缘性,社会交往的同质性,导致新市民形成了差序的信任格局。新市民要一体化到城市生活中,必须扩展信任的同心圆:从制度信任入手消除群际隔离现象;提高新旧市民的相似性,增强社会认同;加强互动与交往,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使陌生人纳入“我们”的范畴;构建充满活力的市民文化,形成道德共同体,使社会秩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张雪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105-106
"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来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费老用它来解剖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支持网络的特点:以血缘亲缘关系为主解决问题";私"的观念很重;缺乏一种超乎世俗的宗教。但是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差序格局"为基础的农村支持网络也向着更加多元化和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何种支持网络更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地讨论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于《乡土中国》中提炼的"差序格局"概念,引发了众多学者的经验考证和理论探讨。当前,以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论"为基点大致有三种研究路径:描述性、建构性和理解性。对"差序格局"的经典诠释应认识到它萌生的学术接力过程、经验和理论内涵、拟喻手法以及对理想型态与现实层面的探究,这对厘清许多争论大有裨益。"差序格局论"揭示了不仅传统中国,而且转型中国社会内核也始终是一个"推己及人",依次向外伸缩逐渐扩张的"熟人社会圈",这其中理解"意会"规则显得意义重大,需深入发掘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6.
17.
秦鹏飞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6):146-161
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具有两个原初的学术背景。其一,从现实关怀来看,是为了理解当时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私”的问题;其二,从学术谱系上来看,差序格局概念是费先生进行“社区研究”的步骤之一。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讨论“差序格局”作为理论工具理解分析现实问题时,所蕴含的分析要素与路径。本文发现,差序格局概念与费老早期结构功能主义的学术立场有关,涵盖了“组织”(制度)、“结构”(组织的架构)和“格式”(伦理)三个互相关联的分析维度。费先生晚年并未否认过这一结构主义式的分析路径,而只是在这种结构实体性之外,也注意到了个人行动对社会结构的修正作用。 相似文献
18.
侯爱琴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189-1193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一个久治难愈的老问题,根源在于政府作为正式契约第三方实施的失败使得各类机构基本能够以自我实施方式履行契约,而会计信息扭曲则成为部分机构和官员牟取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理性方式。这是因为各级政府追求GDP的快速增长但往往会受到资源不足的限制,而从会计信息上人为提升GDP数量或企业业绩便成为了一种捷径。因此,要促进诚实守信与坚持职业操守的会计文化建设,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以完全彻底地履行正式契约的第三方责任。 相似文献
19.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31-137
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综合运用自治、法治和德治资源,形成"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格局。在黔东南C寨地权纠纷处理中的权威互嵌、规则调适和话语转译机制,反映了实践层面的"三治"是一种"差序协同"关系,具体表现为分类协同与分层协同。差序协同"三治"关系的概括,是对演绎路径下"同频共生"型"三治"协同理想模型的深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价值。但乡村治理实践中,差序协同"三治"关系的运作,受到多元组织载体、内生于治理单元的社会资本等限制,反之,"三治"融合将表现出更加多样的实践样态。 相似文献
20.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55-61
网络慈善是网络化条件下兴起的新慈善形式。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的公益慈善项目,在筹款效果上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对"轻松筹"平台三个众筹案例的分析发现,微信圈子来源于现实社会圈子,个体现实社会圈子的规模、资源禀赋和构成方式作用于微信圈子,进而导致基于微信圈子的众筹在效果上存在较大差异。网络众筹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但还有一些社会资源薄弱的群体接触不到互联网或无法使用互联网,他们的生存处境也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