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回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百年发展历程,卢卡奇突破实证主义意识形态束缚,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求索为我们昭示了创新发展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可能。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衰颓,卢卡奇试图以浪漫主义的理论姿态介入以至实现批判性的重塑,但最终难竟其志。转向马克思主义后,卢卡奇将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实的可能寄托于克服实证主义意识形态之上。在卢卡奇看来,克服实证主义意识形态,关键在于“击穿”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神话”,阐明其孤立性、非历史性与意识形态性,卢卡奇给出的答案是强调“社会总体、社会历史和社会革命”的历史辩证法。通过重新发掘历史辩证法,卢卡奇较为出色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向20世纪挺进的理论任务,但对于历史辩证法主体向度的偏重使得卢卡奇未能成功。回到卢卡奇处求取正反两方面的理论经验,目的在于指引我们坚定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与贝尔的“非意识形态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一词最初由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在所著的《意识形态概论》一书中使用。意为关于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展规律的学说。后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这种观点逐渐被一些西方学者赋予一种消极的理解,终于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一种颇有影响的“非意识形态理论”。这种理论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没落的一种反映,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贝尔在其1960年出版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竞争”观应该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竞争观念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应把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区别开来,把“竞争”变换为“竞赛”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阿伦特都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特征,其“虚假性”根源在于实践意义的失落,他批判的旨归是唯物史观的确立;阿伦特以“行动”出发的两种政治生活对比,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揭露现代资本主义“虚假政治”问题,并指出意识形态问题是造成极权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如何超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走的是一条更为深刻的“变革生产方式”的道路,而阿伦特将希望寄托于回归“行动”意义以重塑“真正的政治”。相比之下,马克思的批判更为彻底。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叙事行为是叙事者的意识形态的体现。马克思在论述物质生产的同时 ,创造性地阐明了作家的精神生产活动在大机器生产条件下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其意义在于对这种精神生产行为的历史神圣性的颠覆 ,在于对这种精神生产活动同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经济活动之间内在秩序的揭示。叙事行为即为话语生产行为 ,“用名”被意识形态生产的话语市场所决定 ,并由这个市场权力消费的特性决定其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6.
范义 《金陵瞭望》2007,(6):14-14
我们习惯上说“西化”的时候.一般都不包括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形成的。“五四”时期,是新旧思想观念和中西文化猛烈冲撞的时期。西方许多的新思潮、新思想不断地闯到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那个时期开始传入中国的。不过.那个时候比较多的人是把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思潮,作为“西方化”来看待,因为它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占统治地位的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扩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决定论”和“市场决定论”适应了垄断资本打破国内福利国家体制束缚、国外民族国家疆界和国家主权等障碍的需要 ,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政策指导。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扩张是为了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欺骗和控制发展中国家、努力维护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目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追随新自由主义政策 ,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代价 ,进一步加深了发达资本主义大国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第三条道路”的理论认为 ,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条件下才是有效的 ,市场社会主义可能成为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与市场资本主义的弊端的结合 ,否认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把社会主义的价值和伦理思想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实质。“第三条道路”是一种伦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离场”,源于后现代主义确证自身合法性之所需,亦为当代西方社会现实政治发展使然,“过时论”、“无效论”等帽子成为扣在马克思主义头上并迫使其“离场”的理论依据。资本逻辑的稳定性以及由此造成的资本主义顽疾的不断自我复制,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一直“在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指证为历史现象的方法论表明,“历史终结论”不过是反马克思主义者向全球散布的意识形态迷雾。全球化大潮中的当代中国应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自信,在理论上创造性地阐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主要的还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体系的斗争。而高等学校又是这一斗争的“主阵地”之一。如果高校党委忽视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领导,就会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再度泛滥造成可乘之机,也就无法完成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任务,进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那种所谓“非意识形态化”的思潮,其本质是抹杀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思想体系的界限,反对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从而加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高校党委必须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一、要提高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历来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工作,并把它作为阶级斗争的一种重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一直把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视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进而把它们截然对立起来,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历史上,我们曾经把商品、货币视为资本主义的遗物,把价值规律划入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把集市贸易作为“资本主义尾巴”来割、来批,把商品交易所、证券、股份制直接等同于资本主义。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还有一些同志仍然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可见,这样一种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也是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广泛市场的。  相似文献   

12.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当中专门提到了历史唯物主义,而他所强调的,恰恰不是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说,那种仅仅被当作一种认识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而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卢卡奇明确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功能变化”的命题,其意义在于: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而且更重要的是批判资本主义、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武器”。  相似文献   

13.
“保存着共同体的形式”的私有制,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以揭示前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基本特征的一个范畴。它指的是相对于“私有制的现代形式”或“纯粹的私有制”(即资本主义所有制)而言的一种不同历史类型的所有制形式。对这种所有制形式的内涵及其何以如此的原因,马克思后来在研究前资本主义各生产形式及其解体过程时,又作了深入探讨。进一步研究和阐释马克思所说的“保存着共同体的形式”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孙宝林同志《马克思对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设想与东方社会主义实践》一文所阐述的“通过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马克思晚年对人类的卓越贡献”表示非议,认为马克思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设想只不过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不能视为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每个民族都是依据自己的特殊历史条件决定发展道路的,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需要“跨越”什么,也没有什么可以“跨越”。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是在“无限扩张的生产和有限扩张的市场”矛盾运动中踉跄前行的历史,市场扩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市场扩张角度看,产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生产与现实市场扩张矛盾主导阶段,资本主义生产与未来市场扩张矛盾主导阶段,资本主义生产与虚假市场扩张矛盾主导阶段。资本主义生产与虚假市场扩张矛盾主导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将再无扩张的余地,“虚假需求”生产制造的人类必然的精神痛苦构成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动力源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预言将在第三阶段以必然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6.
编者的话     
“非意识形态化”和“重新意识形态化”是近三十年来先后在西方流行的两股思潮。五十年代中期,西方资产阶级学者鉴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认为在现代工业发达的社会内,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已经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阶级冲突已趋消失,阶级斗争亦不复存在,因而为捍卫某一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的使命也趋于没落。“非意识形态化”的炮制者们表面上宣扬一切“总体的意识形态”的没落,实际上  相似文献   

17.
社会历史发展“五形态论”是我国理论界和史学界普遍流行的观点。坚持这种观点的同志通常认为,“五形态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通过考察《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有关论述,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提出什么五形态论,而只是隐约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即前资本主义阶段和资本主义阶段,再加上共产主义社会,整个人类社会表现为这三大阶段的依次更替过程。  相似文献   

18.
四 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关于造成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过程的争议问题。我们如何理解事件的历史是同我们如何理解事件本身密切相关的。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旧模式是超越历史的宿命论和唯“自由”市场意志论的矛盾混合休,在这个混合体中,资本主义市场既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又是人类选择和自由的发展。与这种模式相对应的是一种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的观点,这种观点完全承认资本主义市场的强制性,但又承认这些强制性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消费意识形态的三重神话及其症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消费意识形态是晚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逻辑的必然产物,它劝告人们把消费作为人生之最高意义,从而激励人们拼命赚钱,及时消费,后现代消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在于:它将自己背后不可告人的政治经济目的掩盖起来,为消费构筑了“民主平等论”、“人性解放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三重不可抗拒的神话,由这三重神话助长的消费意识形态与其鼓吹的生产关系的矛盾,使其陷入重重价值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认识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世界历史进程后果及其评价的二重性去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命运。全球化拓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空间 ,使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但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两个必然”仍不可避免。全球化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全球化 ,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必然性的产物。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取决于能否握住并使用好这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