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何其芳·民间文学·延安文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芳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是位重要人物,他在民间文学领域的贡献,更多的是在思想层面.他对于民间文学的"艺术性"和"社会性"、民间文学领域"整理和改编"、"民间文学和新文学"的关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与他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开始的特殊时段--延安时期以及他本人的文学优长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民间文艺学思想对于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为救国新民之目的,开始重视民间文学的价值,推崇民间性质的文体,主动学习民间文学的技法。这不仅成为“五四”时期提倡平民文学的先声,也成为我国文学现代性生成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具体活动、理论与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刘半农先生对现代民间文艺学的贡献,分析了其意义及影响。认为他倡导新诗创作向歌谣学习的做法提高了歌谣在文学上地位,为歌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作了准备;他首倡歌谣征集与研究,使民间文学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并为之在学术界争取了合法地位;他的民歌采集和研究方法,他对民间文学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中的多学科视角和民间立场,对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艺学建构视野下的瞿秋白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秋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其文艺思想非常独特而富有创见。我国现代文艺学草创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过“五四时期”学术典型的初步建构,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40年代,各种不同文论话语之间发生激烈冲突,出现了各种“主义”的译介热潮,其中以瞿秋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的影响最为深巨。瞿秋白是马列文论“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和伟大开拓者,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中介人。  相似文献   

5.
文学,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宽泛而含混的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学是一切文章和学术的总称。后虽经过“文笔之辨”,有“有韵为文,无韵为笔”等说法,但文学与非文学界限依然不甚清晰。我们今天所说的民间文学,特别是民间文艺学这些概念,基本上都是外来的。因此,探讨中国古代文人对于民间文学的见解,可以说并没有可以依据的现成资料。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中国小说的现代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描述为从“史传”模式到现代叙事的转型,这其实也就是一个“文”的观念独立的过程。“五四”时期,中国小说在审美对象、审美方式、时空观念等方面一系列的变化,都是通过与“史传”模式的分离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在思想层面,西方文化在“五四”时主要-是以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精神重构了“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话语。白话除了在语言形式和思想思维方面参与建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以外,从是否使用白话这方面我们也可看出“五四”时期文人学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相对于因救亡把文学当作武器的革命文学对于文学性本身的忽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更注重于文学本体、文学审美的追求。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除了对于创作主体自由和文学本身独立的要求外,自由原则与自由文学本身的位置和立场必然表现出对主流政治文化的疏离以及反抗和批判。本文把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分为四种表现形态。此外,中国近现代自由空间没能强大和持续的原因是:中国的近现代民间发言场所是兴起于报纸杂志的,民间报纸杂志成为主流文化传播基地的角色转变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没能开创一个完善的批评空间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新青年》的激进传统使“五四”知识分子构造的文化空间容易被知识分子对于价值选择和文化选择的道德性、时效性所覆盖。本文是第一次试图从白话、文学独立意义、批评空间的开创三方面阐述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话语之建构。  相似文献   

8.
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基本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间文艺学得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视,成立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建国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中国民间文艺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间文艺学本位模糊不清。以赵树理文艺学观念及其创作理念为基础,通过梳理我国现代文艺学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基本现状进行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民间文学理论本土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波 《兰州学刊》2005,1(6):280-282
20世纪的中国民间文艺学,从翻译引进西方民俗学理论,到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思想,再到80年代后期以中国材料印证西方的解释系统,体现出以西方民俗学为推力、为圭臬的价值取向.但西方民间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水土不服"的深在症状逐渐显露,中国的民间文艺学在新的世纪中迫切需要脱离描红阶段,走向了本土化的自觉.  相似文献   

10.
将作品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置于不同的语境下,其关系呈现相异的状态:在文艺学体系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作品的一种类别或表现形式;在法律关系坐标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很难用著作权意义下的作品来考量和容纳。对此的辨析,有助于审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法律命题和法治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五四”时期人的思想的大解放,文的自觉也大为增强。传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包涵着一种崭新的现代意识,锻造出更加新颖、符合人性发展的诸多形式。而在人的自觉中,对自我的自信所引发的强烈的创造欲和表现欲又为文的自觉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由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便必然成为文学革命倡导者们关注的对象。这是因为对人的发现往往容易回归到单纯而又充满希望的儿童世界里,而这一回归又意味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芽与发展。所以,在“五四”时期,真正体现了“人”与“文”双向自觉的就是儿童文学。这一成果,不仅改变了我国传…  相似文献   

12.
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几年前,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结束了“五四”新文学、中国新文学、“五四”白话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诸多概念同时用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混杂.这种替代反映的是文学研究的精确化,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任何概念的产生,各负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不可错位而生,也不可长存不灭.在“五四”时期或稍后产生的新文学、白话文学等概念,正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转变的投影.用新与白话作界定,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新质”,不如此,新旧文学不能区分.50年代,把从“五四”开始的新文学称作中国现代文学,那是要确定一个界限,来称谓建国后的文学,这自然找到了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没有现代,何来当代.顺理成章,现代以前而被称作近代,近代之上,又有一个古代,也就构成了文学发展史.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不在“五四”时期提出,也不在50年代提  相似文献   

13.
“回到民间”是五四前后新文学倡导者喊出的口号,这一口号与晚近以来的白话文学运动寻求“言文一致”的语言、文学变革主张同声相应。就此而言,歌谣运动在北大的发生,虽是缘起于刘半农、沈尹默的一次“偶然”的雪后闲聊,但从参与其中的新文学家此前对民间文学的关注程度以及此后大约20年间歌谣运动持续发酵的状况来看,这种“偶然”实则暗合着文学革命的“必然”。而由歌谣运动引发的全国方言调查和自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一直潜滋暗长的文艺大众化和大众语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形式论争”,则进一步强化了一种“眼光向下”的民间立场。从歌谣运动到“民族形式论争”,其间一以贯之的对民间文学和民族语言形式等的重视,正是新文学要求“回到民间”和寻求“言文一致”的表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学在五四时期开始了现代转型 ,而非五四时期之前或之后 ,具体地说是 1 91 8年。这一转型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以现代的人学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性文学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的。从此 ,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卷入了世界现代性文学的潮流 ,并与传统的古代文学形成明显的区别 :这不仅表现在文学观念的变化 ,也表现在文学创作的主流倾向上。五四文学的现代特质主要体现在 :以人的解放为目标 ,以人的生活、生命和心灵为本原 ,以人的个性化表达为准则。“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性文学 ,比传统的古代文学更自觉、更充分地实现了文学的“人学”和审美的双重本质。因而 ,将五四文学确立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开端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一近代历史时期是中国现代化的酝酿和尝试阶段,那么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现代历史时期则是中国现代化的正式启动阶段。现代化的跨世纪主题和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在这一历史时期获得了辉煌的展现和胜利地推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引导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取得了历史性成功。这种历史性成功的主要标志,就是从社会变革的角度开辟了通过革命化手段走向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从理论思维的角度对现代化理论新形态进行了积极性探索和建设性构想,分别从现代化前提和现代化本身两个方…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论争中的中国民间文学史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民间文学史”是依据“民间文学”的观念对民间文学的历史形态及发展逻辑所作的描述与建构。自从新文化运动引进了西方的“民间文学”学术观念以来,经过长时间的尝试与积累,如今,中国民间文学史已从中国文学史的特定组成部分逐渐生成为一种独立的学术样式。在引进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难以接触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学、不了解民间文学民俗语境的现状,提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民间文学“体验教学”,即鼓励学生从体验快乐出发,由感性向理性进军。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独立的、平等的人格个体来看待,尊重他们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和看法,引导他们探求新知、创造新思。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漫长的阶级社会里,虽然产生了丰富而瑰丽的民间文学作品,可民间文艺学却并不发达,对民间文学特征的认识和总结,往往是点滴的,远不完备的。《诗大序》曾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汉代的《毛诗传》曾说:“曲合歌曰歌,徒歌曰谣。”这都包含着对民歌口头表述的认识。明末的冯梦龙在其《序山歌》中认为山歌是“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清代的杜文澜也在其《古谣谚凡例》中说:“谣谚之兴,  相似文献   

19.
对于民间文艺学学科框架的构拟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作者的基本思路和观点可表述为:秉持民间文艺学"文学——文化——生活"三位一体的学科立场;坚守"以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以口头范式为研究范式"的核心学科本位;倡导"审美——阐释——理解"分层次多向度的研究路径;借鉴并互补文艺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多元化学术取向与多维度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的百年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中国 2 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初步认识是 :它是一个由 2 0世纪之前积蓄变革势能 ,到 1 9、2 0世纪之交从“诗文评”向“现代文艺学”的“蜕变” ,再到 2 0世纪 40年代之后的“定格” ,最后到70年代末开始“突破”的过程。中国 2 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 ,是由古典文论的传统的“诗文评”学术范型向现代文艺学学术范型转换的历史 ,是现代文艺学学术范型由“诗文评”旧范型脱胎出来 ,萌生、成形、变化、发展的历史 ;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论在外力冲击下内在机制发生质变、从而由“古典”向“现代”转换的历史 ,是学术范型逐渐现代化的历史 (现在正处在这个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之中 )。这是中国文论历史性的转变和发展。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危机中强制性的选择 ,同时也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选择。因此 ,对中国文艺学学术史进行回顾与反思 ,应该紧紧盯住近百年来从古典文论到现代文艺学的历史发展中学术范型转换这个最显著的特点。这百余年的历史 ,有两个时段变化最大、发展最快、最为耀眼 ,因而给我们感触最深的 ,一是最初那二三十年 ,一是最末这二十来年 ;而中间几十年则略微平缓和单调了一点。百年历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要发展文艺学 ,必须不封闭 ,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