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十九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法国文坛上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流派,曾经对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作为这一流派领袖的雨果,当时在大量理论文章中提出了以“美丑对照”为核心的文艺思想,进而把积极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作了本质上区分。不仅如此,他还把“对照”的原则具体运用于他的小说创作。本文拟就这方面作初步的探讨。一文艺是对生活的反映。但是生活是无限广阔的、丰富多样的,文艺是反映生活的全貌,还是只反映生活的某些方面?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有着原则的分歧。古典主义者从  相似文献   

2.
源于中世纪的哥特形式承载着强烈的非古典主义美学精神,它顺应了新兴的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反驳因而在18世纪的文学与建筑中复活。哥特风格以其繁复而缺乏对称的结构、离奇怪诞的雕刻以及扑朔迷离的光影背离了古典建筑所尊崇的简洁明晰、比例得当、均衡对称的原则,而浪漫主义艺术依赖的是感情、直觉、冲动、热情与信仰而非理性,因而建筑艺术中的哥特主义与文学中的哥特主义形成了一致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3.
在卢梭及其著作那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解体迹象,更能够发现19世纪艺术审美范式的转换镜像.19世纪西方审美范式的转换,就美的自身规定性而言,表现为从审美功利主义向审美自主性原则的转变;就艺术活动的自身规范而言,表现为从古典的原则性向现代的主体性的演进;就美学范畴和标准而言,表现为从追求"素朴的"优美转而推崇"感伤的"崇高.在卢梭那里,存在着古典的、浪漫的两种美学话语及审美原则的矛盾、交流和转换,他不仅直接开启了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运动,而且对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世美学的根基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在欧洲文学史上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个截然有别的文学流派 ,它们在文学理论、创作主张和创作方法上 ,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单就德国文学而言 ,其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却有着相当多的相似和联系。究其原因 ,除了 18世纪风靡全欧的启蒙主义在德国没有多大市场外 ,还因为德国的启蒙主义文学缺乏独立的形态 ,是附着在德国的古典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之上的。 1797年是德国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分野 ,从此 ,德国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如何对待古典文化 ,如何看待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如何理解民族性和文化传统等问题上 ,逐渐显示出了不同的思想倾向 ,并最终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5.
17世纪上半叶,法国批评家从意大利学者那里继承了古典主义诗学原则,并将其僵化为一系列教条,这些教条对西欧戏剧理论影响巨大。17世纪末复辟时期,英国批评家托马斯·莱默完全用古典主义诗学原则衡量莎士比亚的作品,对莎士比亚多有贬抑。他的观点激起了英国批评家的民族情绪,德莱顿、戈尔登等人对莱默的反驳不仅巩固了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坛的地位,也为英国戏剧突破古典主义束缚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的某些观点甚至成为浪漫主义诗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6.
维多克·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占据了整个十九世纪,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后复辟与反复辟的政治风云多变之秋,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生活道路。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艺理论作品。著名的文艺理论著述《〈克伦威尔〉序言》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它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统治文坛的伪古典主义,是一篇讨伐古典主义的战斗檄文;《序言》提出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即创作要自由,要描写自然的真实和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号召:“在衰老文  相似文献   

7.
在音乐领域,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手法和音乐表现形式可谓独树一帜,被后人称为“古典主义最后一人”。勃拉姆斯通过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其内心对古典主义的推崇,同时在古典主义作品创作中又融入了浪漫主义的感受,可谓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融合。从勃拉姆斯个人发展视角探究其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分析勃拉姆斯音乐作品是如何体现其对古典主义的承袭和对浪漫主义的内化,从而拓展了音乐创作理论与音乐表现理论,以便受众更好地了解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前叶,在法国兴起的浪漫主义画派,是以古典主义反对者的姿态登上画坛的。以籍里柯为先驱,以德拉克罗瓦为主将,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有力地冲击了古典主义学院派的保守势力,为绘画艺术带来了生机,在世界美术史上留下了醒目的一页。德拉克罗瓦(1798——1863)作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大师和旗手,不仅创作了大量作品,而且在艺术理论上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与激烈的学派斗争中,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日记和许多见解鲜明的论文,系统地反映了他的艺术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9.
文摘     
本院胡家祥同志在1991年《江汉论坛》第4期上发表《艺术中几种美学倾向的对立》的文章。提出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提为文艺中两种基本美学倾向是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他认为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才是一对矛盾范畴,浪漫主义的主要对立应是古典主义。  相似文献   

10.
费希特是浪漫主义最重要、最直接的精神导师,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滋养了许多浪漫主义的核心人物,为他们的创作思想和方法涂上了一层鲜亮的自我哲学色彩,并促使他们彻底摆脱了古典主义教条的束缚。费希特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一、对自我的解放;二、反讽创作观和人生态度;三、风格即人的审美原则;四、干预现实的实践愿望。但费希特对自我主体的过分夸大也导致浪漫主义有逃避现实、走向虚无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从《判断力批判》的整体结构出发,探讨了康德艺术观的基本问题,指出:康德哲学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作为解决审美问题的判断力批判是从纯粹理性到实践理性过渡的桥梁。《判断力批判》从对审美的先天条件探讨引出艺术问题即审美创造的探讨。康德从分析艺术的本质入手,提出了艺术的自由原则和创造原则,并通过对美的艺术的论述,指出了天才的本质特征,进而确立了想像力在艺术创造中的基础地位。康德的这一艺术理论,对西方艺术观跳出古典的模仿说向近代浪漫艺术和现代艺术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方海涛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6):47-48,74
知性与想象力的自由游戏是康德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正是立足于此区分了一般生理的笑和审美的笑,将“笑”上升到审美的高度,指出笑是一种由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而来的激情,是主体对“幻相”的品味,亦是主体对于知性追求的失落而带动的肉体的松弛,并且指出了笑对人的存在的意义,因此康德的喜剧理论是严肃的、深刻的。这与他在晚期著作中抬高崇高排斥喜剧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其理论对当下喜剧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艺术发展的内部矛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艺术发展过程贯穿着两组对立倾向: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矛盾属于艺术的内容层面,一者坚持反映现实的本来样态,一者要求表现主体心灵之所期;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争锋主要表现在艺术的形式层面,一者注重继承传统、遵循法则,一者要求不拘格套,变革创新.两对范畴有不同的组合方式,艺术发展史因而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4.
康德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以其理性批判划分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不同领域,更以其先验哲学深刻影响了西方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与欧陆人本哲学的理论思路、基本走向。正是从诠释康德哲学的现代回响中,人们对康德的理论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论是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康德是用这一理念来统贯自己的历史哲学。作为一个启蒙运动者,康德为什么不像其他的启蒙运动者一样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建立在人的理性的基础之上,而要借助一个先验的目的论来保证呢?原因就在于康德与启蒙运动之间有一种紧张,康德对于启蒙运动始终有一种警惕。这种警惕就集中反映在康德的目的论上。目的论虽然可以保证历史的进步,但其中透露出来的是一种伤感的基调,这种伤感无疑来源于卢梭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康德伦理学建基于康德以理性为基础的哲学体系之上,暗含着一个"理性人"的假设,认为人的一切道德行为都源出于其理性特质。这种理论建构的局限性在于,一方面使康德伦理学抽象、空洞,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不能够在现实中解决德福一致的问题。只有适当地转换康德伦理学的视角,引入社会、历史因素,才能突破其局限性,使其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受康德影响,皮尔斯极为重视范畴演绎,他试图找到比康德范畴更普遍的基本范畴.1902年以后,范畴演绎进入现象学时期,基本范畴最终确定为第一性、第二性和第三性.范畴演绎是皮尔斯哲学的基石,是皮尔斯建构体系最重要的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哲学包括知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相比之下,他对政治的思考是零散的,因此,需要把康德的宪政思想放在他的哲学体系的语境中加以研究。康德的宪政思想自有其逻辑,他把宪政建立在普遍的伦理和道德基础上。这正是康德在其道德哲学中体现出的思想。康德以其道德哲学中的"自由"理念为线索来论述他的宪政思想,包括宪政的可能、宪政的必要、宪政的原则和宪政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巴罗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及各时期有代表性作曲家的艺术特点 ,提出把握音乐风格 ,抓住作品的主题对提高双簧管演奏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后期美学思想也像梁实秋、闻一多一样,有着从浪漫主义转到“多少近于古典主义的立场”,这主要表现在《新月的态度》、《秋》、《猛虎集·序》等文章上,但学界对此尚未有过论析。其转变的原因是,自1926年起,徐志摩像闻一多一样受到梁实秋所宣扬的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其古典主义倾向着重在艺术的理性节制、标准的规范、常态的人性等,即总体上在艺术的“健康”与“尊严”的审美追求中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