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已有统计数据资料的二次分析,结合实际的个案调查,对农民工社会权利状况进行现实考察,发现,农民工社会权利状况存在的问题很多:在工作权上,农民工工资存在问题较多,农民工休息权和劳动安全卫生权无保障;在社会保障权上,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极低;在居住权上,农民工住房面积小、质量低、环境差。基于社会排斥视角的分析,发现,正是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社会权利即工作权、社会保障权和居住权呈现出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农民工面临的排斥有劳动排斥、社会网络资源排斥和社会地位排斥等.通过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回报率和受教育程度,提高其社会地位,避免其边缘化.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消除社会排斥需要一定的条件:农民工要被授予获得教育培训的权利,所获得的补助金额要足够满足培训支出,农民工能通过有效的渠道获得教育培训信息,积极申请并利用教育培训.在此基础上,应建立新发展观,重视农民工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培训的福利性和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帮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建立国家补贴机制和分担机制,运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农民工教育培训费用,并形成长效机制;同步推进农民工教育培训与子女教育,以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方涛 《延边大学学报》2008,41(2):102-107
中国农民工社会权利状况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为:在工作权上,农民工工资存在问题较多,农民工休息权和劳动安全卫生权无保障,合同签订率极低;在社会保障权上,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极低;在居住权上,农民工住房面积小、质量低、环境差;在受教育权上,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受过职业教育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低。基于社会排斥视角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正是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社会权利即工作权、社会保障权、居住权和受教育权呈现出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4.
综述社会排斥内涵与方式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社会关系五个层面描述城市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从认识、户籍制度、管理政策、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五个方面分析城市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原因。提出缓解城市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农民工的社会权利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进城的农民工越来越多 ,在城市中他们属于贫困群体。农民工的贫困原因是由于农民工与城市人相比缺乏公正的社会权利 ,即农民工的社会权利贫困是造成农民工地位低下的深层次原因。我国农民工社会权利贫困相当严重 ,现行的制度和政策缺乏对农民工社会权利的保障 ,农民工现有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农民工缺乏参与制订社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机会。因此 ,我们要根据制度公正的基本理念 ,给农民工以公平、公正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6.
社会排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的根本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界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的原因缺乏深入的分析,已有的研究多是分析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的具体障碍与现实困境,并未揭示出根本原因。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排斥,具体表现为制度排斥、经济排斥、政治排斥、文化排斥、社会关系排斥。各方面的排斥相互影响与叠加,阻碍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社会排斥主要是指社会弱势群体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日益成为孤立群体的过程。目前,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对非正规就业女性的排斥,造成了她们社会权利的缺失。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认为社会权利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非正规就业女性应该享受到相应的社会权利。所以,必须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就业歧视和追求社会发展等政策措施来保障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8.
构建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有明显的缺陷,其主要原因是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中立法的空缺、体制的限制、权利意识的淡薄、非政府组织等社会支持系统发展不完善,完善农民工社会救助的制度、落实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法律依据、加强农民工权利的行政保护力度、重塑农民工权利的司法救助机制、建立专门的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等是完善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现象是我国社会转型阶段二元结构下的独特现象,农民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处于社会边缘,很多学者用"社会排斥"这一概念来分析农民工问题,然而,当前对农民工社会排斥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对农民工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排斥。本文则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借用福柯"话语"的概念,以及关于知识、真理和权力之间关系的论述,尝试分析在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中,话语权力的运作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农民工的"他者"和边缘地位是如何被主流话语建构和维护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对农民群体的社会权利进行分析,认为政策性排斥是导致其社会权利被侵害的主要因素。消除政策性排斥,赋予这个群体应有的社会权利,使他们得以共享改革成果,是保证公平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兴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长久以来,农民工在维生与维权之间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由于他们公认的弱势地位,导致农民工往往为了维生而放弃维权。然而,哪怕是起码的维生也很难得以保障,这也成为制约社会进步、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当前在农民工权益维护上的几个缺失表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政府利益取向的偏离、政府介入的非程序性和非合理性。提出对政府未来在农民工权益维护方面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肩负城市建设和繁荣农村的双重职责。对我国城市化和市场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体制、观念、立法等方面原因,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查找制约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发展的原因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制定、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意识;明确界定政府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的职责;建立适合农民工需要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对策。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其充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4.
如何使农民工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浪潮中获得相应的利益,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是许多政府和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从农民工群体——集体层面的角度分析了新时期重构农民工群体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社会实体和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产生的基础,增加社会资本既要有良好的社会实体为母体,还要有社会网络为载体,所以要想提高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资本必须很好地将农民工组织起来,并提高群内的整合和群间的链合。提出了组建有关农民工非政府组织这一过渡性质的非赢利组织的思路,阐明了其生成、运行和发展的机制,认为农民工群体组织的筹建,可以增加农民工的网络融入度、社会公共事务参与度和社会资本,是构建和谐社会,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兴起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农民工问题成了社会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立法体系已迫在眉睫,但目前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模式的选择存在分歧。对此问题,主张应以“以人为本”和社会本位理念为指导,考虑农民工的现实情况,进行分类分层的立法模式设计。  相似文献   

16.
作为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目标之一,合肥市应加强对农工民权利的保障。农民工权利的保障有其特点,即侧重于对农民工就业培训、医疗、子女教育等社会权的保障,而不是自由权的保障。农民工权利保障既是人权保障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在社会正义和平等理念下,构建农民工权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和特殊社会群体,为我国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一群体在城市通常处于尴尬或弱势的地位。当前,妥善解决农民工急需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但农民工在城市却受到严重的排斥,其劳动权、报酬权、人身权等各种合法权利被侵犯。对农民工的歧视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事实不容否认,廉价的劳动力实现了城市的低成本扩张,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责任,社会各界应重视如何救济农民工这个问题。文章设计了行政的、立法的、社会的救济及自力救济四种途径,以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保障的专业理论角度考察,制约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相关因素有社会保障法规、制度层面存在缺位,政府、企业、农民工个体缺乏社会保障意识,就业不畅严重削弱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的经济基础。必须以积极有效的政策推动和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维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欠薪问题在刑事立法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企业中农民工欠薪问题,采用举证分析法,通过对农民工欠薪问题在刑事立法上的必然性分析,提出农民工欠薪行为应该纳入刑法调整,应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章侵犯财产权中增设故意欠薪罪等措施,以此有效遏制和预防农民工欠薪行为,为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