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传统修辞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唯心性质的主体修辞学,而非东方式的本体修辞学.柏拉图哲学的理念对修辞学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具体的言语应用上,柏拉图强调文章的理性思维、真理性价值以及篇章的布局结构,强调使用分析综合辩证的方法深入认识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并以此体现修辞的真正力量.与此同时,在与诡辩术的论争中,柏拉图表现出对修辞术的一定误解,特别是对具体修辞格的漠视.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中西修辞研究的历史,将修辞效果的理解和研究分为语言、言语表达、言语接受三个层面,并从三个层面对修辞效果的理解和研究进行了评述,探讨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中国修辞学对修辞效果的研究应该将重点转移到言语接受层面上来。  相似文献   

3.
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来透视言语行为理论,发现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包含了许多修辞因素,主要体现在:言语行为的"说话就是做事"与西方修辞学对修辞的定义不谋而合;言语行为的重要特征"意向性"体现了语言的修辞性;言语行为成功实施的三个恰当条件体现了修辞情境对修辞者的要求和修辞劝说策略;语言行为的三分法再现了修辞运作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言语行为理论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修辞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现代修辞学理论将修辞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的观念提出不同的看法。通过对西方修辞学发展过程的简要回顾,阐明了西方修辞理论中工具式修辞观念的由来,同时扼要清理了另一种认识论修辞观念的演变脉络。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现代修辞学在引进、借鉴西方修辞理论框架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2005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修辞学会成立2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大会交流论文。文章较全面地分析评论了陆稼祥先生的新著《修辞新论选》,并结合其相关专著从多方面探索了陆稼祥的修辞学思想:注重继承传统修辞学研究成果;善于借鉴吸收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方法,锐意创新“生成修辞学”;开拓对修辞与文化等新领域的探索,见解独到;重视表达、领会、赏析修辞的研究,成果卓著;身体力行倡导文学语言与作家作品语言艺术和言语风格的研究。陆教授的论著为研究20世纪中国修辞学提供了重要资料,他的修辞学思想在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应占一席地位。现特发此稿,以纪念陆稼祥教授。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通过佐藤信夫与利科的语言哲学的比较,展示出佐藤对西方修辞哲学的突破.这种突破体现在三个方面:1、他从西方传统修辞学中挖掘出修辞的"发现性认识的造型功能",找到了西方修辞学长期忽视的修辞学之根;2、他提出了作为"第三视点"的修辞感觉,把修辞学研究从说服技术和诗艺的长期二元对立推进到更深层次的修辞创造;3、他建立了以人性论为基点的修辞学本体论,使修辞学从语言的装饰提升为语言和人的本体.  相似文献   

7.
达意与说服──中西修辞学传统之异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先秦修辞思想与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思想进行了比较。文章认为:重意和达意是中国修辞的传统;说服方式的寻求是西方修辞学的传统;达意和说明的区别决定了中西修辞学传统对言语交际双方的不同偏重;中西修辞传统之所以不同,盖出于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异和社会条件之异。  相似文献   

8.
传统修辞学以语言形式调整和表达效果分析为研究内容,修辞处于辅助地位;转向后的新修辞学以言语行为分析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修辞取得本体地位。同时,倡导新修辞观的学者对言语行为研究的具体内容意见不一,或关注言语行为本身,或致力于言语行为与语用结构分析。目前,两种修辞观仍难以沟通。作为传统修辞学的方法论范畴“零度”,在新的修辞学中仍有价值,以之为纽带,两种修辞观可以形成一个贯通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语用学与修辞学都研究言语交际,关注为达到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语言手段的选择.但是由于不同的学术传统,语用学和现代修辞学在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方法上还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跨学科的角度看,西方语用学揭示的语言使用的基本原理和语言使用规则的构想,对现代修辞理论和研究方法都有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传播学的"身体"里,一直都流淌着其他学科的血液,而修辞学则是其中最古老的学术传统。修辞学与传播学的"相遇",诞生了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传播修辞学。不同于修辞传播学的实践取向特征,传播修辞学强调立足修辞认识论这一逻辑原点,赋予传播研究一种修辞视角,将传播问题置于修辞学的知识脉络中加以考察,以此拓展并重构传播研究的修辞学范式。传播修辞学研究的理论路径之一就是聚焦于传播活动的相关要素和环节,分别探讨其来自修辞学的研究视角及其打开的知识话语。相应地,修辞动机问题、修辞情景问题、修辞美学问题、修辞传播问题、修辞语法问题、修辞批评问题构成了传播修辞学研究的六大核心问题域。  相似文献   

11.
在本雅明的艺术思想中,有着对读者接受层面的独特认识和强调.他把作品的写作者、接受者纳入统一的阅读活动中,让接受者转化为写作的合作者,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共同进入艺术生产的流程之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接受理论.在20世纪以前的整个西方文论基本忽略对读者接受研究的情况下,他的这一理论开启了西方文论中读者研究的先声.  相似文献   

12.
广告中仿拟运用的负偏离现象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社会上各种广告语中仿拟运用的负偏离现象作了较为概括的归纳,并提出了控制、改变此类现象的几种具体对策。文章强调提出了修辞学研究要走出“象牙塔”,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面向言语运用的第一线,以进一步提高修辞学的应用价值;并吁请广大修辞工作者应视帮助全社会学好用好修辞、提高言语运用的能力和水平为己任,努力地承担起这份责任来。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论辩研究的三个视角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论辩研究可大体区分为结果取向的非形式逻辑研究、程序-规则取向的语用辩证研究和过程-受众取向的修辞论辩研究三个视角.不同视角的论辩理论都从古典修辞思想汲取理论灵感,强调以或然意见而非绝对真理作为话语生发的基础,注重话语实践的时空、受众等情境因素在论辩生成与评估中的作用,体现了修辞转向或者说对修辞传统的回归.这些论辩理论资源理应成为西方修辞学术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论辩研究的修辞转向对于修辞批评实践和修辞学自身的发展都不无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守义 《江淮论坛》2013,(5):148-155
费伦从修辞学的视角来界定叙事,从修辞的手段、沟通性和目的性三个角度来展开具体的叙事分析。聚焦和不可靠叙述等叙事技巧在他的分析中成为修辞手段,对叙事进程和读者的关注体现出修辞的交际特征,对叙事伦理的强调体现出修辞的目的性。叙事学和修辞学的有机结合.使他的叙事研究体现出鲜明的修辞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张文喜 《学术研究》2004,1(5):50-55
修辞 ,在古典意义上 ,一般是指公共话语和文学话语的微妙特点 ,修辞活动的目的就是去规劝或说服听 (读 )者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将真理与意见之间对峙起来 ,就是试图用逻辑规则去揭开和穿透修辞外壳 ,把世界模糊化到纯粹现成东西的齐一性中。以海德格尔、德里达为代表的当代哲学和其他传统哲学的关系 ,可以说是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关系 ,当代哲学意义上的修辞已不是“修辞手法”意义上的“修辞” ,而是将所有的言语行为都视为可能是修辞性的。海德格尔将语言本体论化 ,实际上是在攻击用逻辑、语法压制修辞的整个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讨论修辞、修辞学和语用、语用学的定义入手,重点讨论了修辞学和语用学的关系及二者的发展方向。修辞学和语用学虽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但是它们是两门平行发展的学科,其异远远大于同。现有不少关于修辞学和语用学关系的看法之所以不妥,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修辞学、语用学的理解有误。近年兴起的"接受修辞学"、"修辞控效说"、"语用修辞学"等修辞学新论难以经得起推敲。革新中国修辞学的可取之道是多做原创性研究,多修正业已发现的缺陷,多研究口语修辞,而不是在概念上标新立异,创立未经扎实论证、也没有原创性成果支持的各种修辞学假想。  相似文献   

17.
论西方修辞学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修辞学的人文性是以对人的本质体认为前提而建构起来的理论精神.修辞学的人文传统与古典哲学间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一传统对修辞学诸层面均有渗透和影响.在学科发展史上,20世纪西方新修辞学,在对人的语言性的更深刻的认识背景上所提出的认知修辞伦理等相关论题,都可以视为古典修辞学人文精神的一种理论延伸.  相似文献   

18.
陈汝东 《江淮论坛》2012,(3):15-19,29,193
作为公共修辞的一种形态。以国家为修辞主体,旨在处理国内政务、塑造国家形象、协调国际关系、解决国际争端以及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事务。国家修辞学是公共修辞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旨在研究国家修辞行为和现象、综括国家修辞手段和策略、揭示国家修辞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文章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重大国内外事务中的修辞实践为基础,提出了国家修辞、国家传播、国家修辞学等新范畴,分析了国家修辞的内涵、类型及其修辞主体和传播价值,阐述了国家修辞学的内涵、研究对象、内容、任务以及研究方法,综括了国家修辞学研究的学术和实践价值。作者认为,从个体修辞学走向公共修辞学、从民众修辞学走向国家修辞学反映了未来修辞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修辞学研究的新视角——评《汉语超常表达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表达效果的学问。修辞学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以往的修辞学 ,总的说来 ,人们偏重的是常规表达修辞的研究 ,即研究从现有的语言材料中精心选择 ,选取最切合客观实际、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人们在此范围内 ,讲求词语的选用与配合、句子的锤炼与选择、特定修辞方式的运用、完美协调的篇章结构和语体的追求等。而对于超常表达修辞 ,即研究对现有语言材料的创造性使用——也就是研究如何把某一表达方式加以变化 ,变为一种异乎寻常的表达手段 ,以为言语交际增色添彩——则重视不够 ,缺乏全面、系统、立体的探讨意识。因而我国…  相似文献   

20.
修辞学发展至今,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能否对修辞和修辞学的基本原理做一次总结性的归纳与概括,使之更加清晰更加条理化呢?我以为是可以的。 全面而系统地深入考察修辞和修辞学,我们会发现,人们,尤其是语言大师们竭尽其能,精心运用语言的全部过程,其实只是如何将语言运用中的“三个点”完美地协调到“一条线”上,使之成为有机的一个艺术整体的过程。同时我们还会发现:古今中外的修辞学家们为之潜心研究的实质,也不过上述三个点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点就是笔者在蒙古语修辞学研究中经常提及的:内容,表达,效果。 “内容”指的是语言运用中的言语交际信息:“表达”指的是语言运用中的言语交际形式:“效果”指的是语言运用中的言语交际信息反馈或言语目的实现形式。于是我们又可以分别换称三个点为“表达内容”、“表达形式”、“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