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少奇同志在白区长期领导工人运动的工作中,从实际出发,既坚持原则,又顾全大局,为克服左倾路线作了不懈的斗争,在党的历史上,在中国职工运动斗争史上,立下了不朽的功绩。(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第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肯定了“刘少奇同志在白区工作中的策略思想,同样是一个模范”。)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关于“一二·九”,运动的伟大的历史意义,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二·九”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只有具体展现“一二·九”运动的整个过程和活动,才能了解毛泽东同志这一论断的深封含义。有些人把“一二·九”运动简单地看作是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那一天,这是不全面的。过去认为正确的解释,是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学生反日游行示威到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战的整个过程,叫“一二·九”运动,即从民族革命的“来潮”到“高潮”的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领导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斗争艺术金冶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历时半年,这“是毛主席在抗日战争中非常紧张的一段时间”,他亲自起草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电报,共300多件,“他思考问题很细、很具体,处理事情很快,抓得很紧。...  相似文献   

4.
1921年的七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不久以后,党就成立了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由于中国工人阶级革命要求的高涨和党的正确领导,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出现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第一次的罢工高潮。上海工人也不例外地卷入了这次罢工高潮,按理,上海是全国工商业中心,工人阶级队伍最大,劳动组合书记部又设在上海,在这次汹涌澎湃的全国罢工高潮中,罢工斗争应跑在前面,但其来势却稍逊于其他城市。追其主要原因,正如邓中夏同志曾指出的:“上海为帝国主义的大本营,帝国主义在本国已积有百数十年压迫罢工的经验,对付中国新生的幼稚的罢工运动自然是优有余裕。”为了具体说明帝国主义者对付这一时期上海工人运动的一些罪恶活动,我初步收集和整理了以下的一些资料,供研究帝国主义侵华问题同志们的参考。由于收集的资料不多,整理方面又限于水平,谬误、挂漏和片面之处,必不在少数,希望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由北伐战争开始到“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广东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从中山舰事件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就积极勾结帝国主义,向蓬勃发展中的广东工人运动进攻。北伐战争一经开始,右派为了加紧篡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领导权,其进攻更变本加厉。广东四十万工人(?)面临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的联合威胁,仍然不稍畏怯,赤手空拳,对敌人英勇斗争和反击,历时凡九个月之久。虽然最后终于因为反动势力的强大和我方策略上的缺点和错误,到  相似文献   

6.
在汪灏等编集的《广群芳谱》卷二十八“石榴花”条中提到的“脱果法”,其具体内容,可以在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果谱》中见到。这一内容,陈淏子《花镜》卷二和杨巩《农学合编》卷七也有引录。“脱果法”,张宗法《三农纪》卷之五作“脱  相似文献   

7.
回眸20世纪中国工人运动的历程,不难发现,在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画卷上,大革命时期(即1924年1月──1927年7月)的工人运动可以说是这一百年的高峰。把这场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如实再现在人们的面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曾成贵研究员撰写的《中国工人运动史》第三卷(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忠实地记录了这个高潮的各个方面,是近年来研究大革命时期工人运动,也是研究中国大革命史的一部力作。 全书从体系架构上鲜明地突出主题,是第一个主要的特点。该书的主题就是歌颂大革命时期工人运动的丰…  相似文献   

8.
《新唐书·渤海传》记载:“高丽故地为西京,曰鸭(?)府,……;曰长岭府,领瑕、河二州。”“长岭,营州道也。”贾耽《道里记》(《新唐书·地理志》七下引)记载:“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一般公认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论者往往解释说,这是谪发闾左去戍守渔阳。为什么作为贫弱的普通民众的闾左会沦为罪犯而被谪发呢?这是长期以来所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有的研究者试图说明这个问题。卢南乔《“闾左”辨疑》(载《历史研究》1978年第11期)一文指出了这样两点:其一,闾左是“七科谪”之一,因为晁错、应劭说秦的“七科谪”的时候都提到了闾左;其二,《史记·大宛列传》张晏注所说的“七科谪”,其中六科与晁、应之说相同,只有一科不同,张晏说里没有闾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后,国内知识界及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人物高扬“劳工神圣”,经由解析工人工作时间价值,开始广泛宣传八小时工作制。随着工人运动的逐步展开,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也从争取八小时工作时间扩展到争取周日及重要纪念日、节日的休息,其中对女工和童工工作时间的限定日趋严格,并力主男女工资待遇平等。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视为维护工人经济利益,塑造阶级意识的方式,推动了工人运动转向政治斗争,进而促进了国民革命的深入开展。国民革命面临失败之际,实现八小时工作制则成为中国共产党试图推动革命高潮,挽救革命失败的手段。梳理中国共产党八小时工作制主张及实践,有助于理解工人动员政治中的“统一性”因素及影响深度。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一年和一九三二年,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发动了“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全国各阶层人民一致奋起,反抗日本的侵略和蒋介石的卖国投降。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到从属地位。可是,王明却视而不见,仍旧执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1931年秋,刘少奇同志从莫斯科参加了职工国际第五次大会后回国来到了上海,担任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领导上海工人运动。少奇同志提出了指导白区工作的正确方针和策略,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文选学新研二题顾农一、萧统《文选》与建安诸子自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高度评价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等七位作家以后,“建安七子”成了一个很流行的名目;萧统《文选》选入了《典论·论文》,也录入了七子的不少作品,其选目如下(为指称方便,予以...  相似文献   

13.
“一二·一”与“七·一五”运动的共同点比较研究付志上,王明东“一二·一”与“七·一五”运动是发生在本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两次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爱国运动,它们*在产生的时代背景、组织领导、斗争口号和方式、规模和影响等方面具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在云南和昆明的...  相似文献   

14.
1941年1月4日晚,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共9000余人奉命北移,当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预先埋伏好的国民党军队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面对敌军重兵的包围,新四军广大指战员英勇还击,经过七昼夜血战,终因弹尽粮绝,除两千人突围外,其余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项英、周子昆、袁国平遇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了打退国民党发动的这次反共高潮,周恩来站在斗争的最前列,纵横捭阖,以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同国民党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相似文献   

15.
沙面罢工发生于1924年7月15日到8月19日。参加的有沙面全体华工约3,000人。这次罢工给帝国主义以相当的打击,轰动了广州和香港,共影响还及于华中和华北。它是中国工人运动从二七大罢工后的低潮重新走向高潮的转折点,而在斗争方式和特点上成为一年后省港大罢工的先驱。这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一次重要的罢工斗争。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上海郊县农民的反抗运动,是当时全国革命高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后来上海光复,有着重大作用。 (一) 一九○一年九月,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的赔款本利总计982,238,150海关两,因而清政府进一步对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搜括。清末上海郊县纳赋换银“折价”年年上升,各县总赋实际随之逐年增加。据川沙县统计:光绪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而服务的,所以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就会出现文化建设的高潮。现在正当全国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时候,教育工作必须符合生产的发展的要求,并担任起巩固新基础的伟大任务。教育科学中的“厚古薄今”不一定表现在“厚”一千几百年前的“古”,仅仅落后于目前生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这就要求对文化建设高潮进行理论诠释。文化建设高潮以文化自觉和重视文化创新、文化整合、文化普及推广为表征。以高度重视文化功能和价值、文化大师和文化精品、鲜明的批判性、较强的文化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为标志。文化建设高潮的生成需要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需要开放兼容的社会文化氛围和文化的不断积累。  相似文献   

19.
“七·五”期间是新疆迎接下一世纪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重要准备阶段。这一期间,新疆将根据中央关于开发建设新疆的战略部署和胡耀邦同志去年视察新疆时所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把改革放在首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本着“积极开发,突出重点,循序前进”的方针,围绕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早期的青年工人运动重要干部和无产阶级革命诗人殷夫(白莽)烈士,在一九三一年二月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